全球板块运动动画演示
七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学科地理主备人总课时10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1:教师导入】师友互查: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
大洲①②③④⑤⑥⑦大洋A B C D2.北美洲的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3.大洲分界线(引入新课)教师点评师友复习情况,设问: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引出课题。
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2:师友探究】阅读课本37-44页,师友共同完成下列互助提纲:1.读P37-38图,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例子。
2.阅读P39图文,找出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阅读P41.42图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读P42图2.22,把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1:师友释疑】一、海陆变迁原因及例子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 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师友举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等一些遗迹(3)荷兰的围海大坝二、大陆漂移说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完成以下问题:1. 大陆漂移说学说是国的科学家提出来的。
2.基本观点:2亿年前各大洲连成,它的周围是广阔的。
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现在形成的分布状况。
3.读图2.19和2.20,师友依据大陆漂移说,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三、板块的运动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学说。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课件(新版)新
海陆的变迁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 状况?是什么原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人类的活动对海陆变化的影响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成 沧海,这种变化的事例有许多。现代科 学研究表面,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 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 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背离运动(张裂):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海陆的变迁
活 动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现代测量表面,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海陆的变迁
红海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洋! 地中海将消失! 喜马拉雅山脉会继续长高!
有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一个有趣 的现象:在世界地图上,大西洋两 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 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 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 是吻合的。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 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 个整体。
海陆的变迁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 漂移假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 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在一 起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 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 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 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状况。
七年级地理第2章第2节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证据: 沧海桑田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 问题?
海陆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 中发现了“鱼龙”化石。这是一种人类过去未知的“鱼龙”,取名为 “喜马拉雅鱼龙”。据考证,这种鱼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前的海 洋中。
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课件2022-2023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3、火山形成的地形
夏威夷(火山岛)
天山(火山丘)
火山锥、火山口(火口湖)
火山锥
火山湖
矿物
日本富士山
玄武岩台地
B、火山喷发的原因:
软流层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处的裂隙 喷出地面的自然现象。
裂中 隙心 式式 喷喷 发发
火山的种类: 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边界类型
消亡型 生长型
消亡型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基本内容: ①岩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块,太平 洋板块为唯一的大洋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③南极洲板块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 ④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印度 洋板块。
√B.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
Academic training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5.图中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岩层⑤ B.向斜
C.背斜
D.④
D√.断层
第一课时:内力作用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视 频,回答: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有哪些? 2.它们各自的能量来自哪里?各 自的表现又是如何?对地表又有 什么影响?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课件】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全球分六大板块 和若干小板块。 在板块交界处, 或碰撞挤压, 或张裂拉伸, 地壳比较活跃; 在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陆→海
板
形成(裂谷 )、(海洋 )
块
运 动
( 海洋 )缩小/消失; 形成高大( 山脉 )。
海→陆
点击“箭头”可以超链接到动画演示
海水侵入,形成海洋。 裂谷
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想一想,我们是否能真实地 看到板块运动带来的力量呢?
火山喷发
地震
亚欧板块
美 洲
板
非
洲 板 块
印 度
太平洋板块 块
洋板 块
南
极洲
板
块
世界大上点洋的击洲几火“的山乎椭、澳圆全地”大部震超利位集链亚于中接大海分到陆洋布板位在的块于板是运哪块动哪的个交个分板界板析块块地??带。
大地多么坚固、 稳定。海陆轮廓自古
就是这样的。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 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是固定不变的吗?过去人们 对此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
有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一 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地图 上,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 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 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 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 分几乎是吻合的。如果把这 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 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二三
印
四
度洋板块
五
太 平 洋 板 块
六南极洲板 块
据测量,世界最高
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 以每年0.33~1.27厘米 的速度在升高,你能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 中的原因吗?
地壳运动 海 陆 变 迁 的 原 因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海陆的变迁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德国魏格纳提出)
七大洲的变迁
陆→海
板 块 运 动
形成(裂谷 )、(海洋 ) ( 海洋 )缩小/消失; 形成高大( 山脉 ) 海→陆
点击“箭头”可以超链接到动画演示
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探究 活动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第一个提出地球 “活动论”的 人 是谁? 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他从地图上偶然 发现什么现象? 提出什么学说?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 非常吻合;
④
①
大
非
洲
③
①
南 西 美 洋 洲 ②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 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 作用才破裂分离。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煤炭是古代植物 深埋地底下演变 而来的,而现在 南极大陆的气候 几乎不支持绿色 植物生存。 这个事实说明南极洲原来的位置 不是(是/不是) 寒带,它是后来 漂移 到现在位置的。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大陆漂移 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
板块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 由 板块 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 板块。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 运动 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 集中分布在 板块交界 地带。
海水侵入,形成海洋 裂谷
达标体验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说明海洋可变为陆地 B、地震、火山活动可在短时间内改变地形 C、台湾海峡底部有古代森林遗迹,说明陆也可变为海洋 D、大地非常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第三节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第1课时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说明地球自形成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史实资料,观看视频动画,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综合思维)3.通过“拼接大陆”的实践活动,力证大陆漂移假说。
(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
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动手拼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
沧海桑田,海洋可以变陆地,陆地可以变海洋。
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等。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发现问题(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提出假设(非洲和南美洲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后来分开的)→寻找证据(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古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并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设计说明本节课基础知识部分有六大板块的名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主要运用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
同时,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在理解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存在困难,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破解难点,比如做模拟演示实验、动画视频等。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的成因、某地多发火山地震等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分析某一案例总结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举一反三。
七年级地理上册《板块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4.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国家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板块运动的概念,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4.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板块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5. 设计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认识地球的欲望。
2. 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的知识,引导学生敬畏自然、珍惜地球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3.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和评价,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对板块运动的认识。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板块运动知识,概括重点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2.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探究板块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反馈,强调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板块运动的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中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八章 构造运动60
岩相及厚度变化
• 比如说,地壳上升,沉积物的粒度变粗, 厚度变小,甚至没有沉积物,而使地表遭受 风化剥蚀(这是海退);如果地壳下降,沉 积物的粒度变细,厚度加大(这是海进); 如果地壳运动活动频繁,交替出现,自然沉 积物的粗细就复杂多变。反之,如果地壳运 动相对稳定,沉积物就趋于简单化。
7
岩相及厚度变化
构造分区 板块构造学说 地震作用
3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方向和证据
4
一、垂直运动
是组成地球的物质沿地球半径方
向上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运动。 它主要引起地表海洋、陆地及其分布的变化(造 陆运动)、地势高低的改变、岩体的垂直位移以及层 状岩层中大型平缓弯曲的形成等。
5
地壳垂直运动的主要标志
1.沉积相及其变化 沉积相:能够综合反映一定古地理、古气候 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例如滨海碎屑岩相、 河流冲积相等。 2.超过沉积环境允许的沉积物厚度 3.地层接触关系 4.岩层产状的变化 6
了海底扩张说。这一学说认为,
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 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 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先 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 扩张。当洋底扩张到达海沟处, 向下俯冲,重新回到地幔中 。
24
25
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法国勒皮雄根
据地震带、地形和地
第八章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泛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 表层(岩石圈,主要是地壳)的机械运动. 如大洋板块的漂移和俯冲、大陆壳的破裂 及相对错移、区域性的隆升和沉降、地质 体的变形与变位等。构造运动也称为地壳 运动或岩石圈运动。
1
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2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方向和证据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
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
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洲际界线,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但是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注意力易分散。
然而他们好动、好表现,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所以,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地图,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识图、绘图、拼图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3、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1、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教学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影《2012》中截取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片段。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现象给予了很好的解释。
一、板块构造学说1、播放课件“六大板块示意图”,出示问题,学生分组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认知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包括的海陆范围)(1)、地球表层可分为____大板块,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____板块(2)、除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
海陆的变迁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海陆的变迁
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靠近,使 古地中海不断缩小。
两块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 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
海陆的变迁
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的下方, 板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 青藏高原。
两块大陆相互挤压和在一起, 古地中海消失。
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陆的变迁
观察 “海陆在变迁?”
发现 猜想
大陆拼合
大陆相连 大陆漂移 大洋张缩
证据 求证
解释
结论
海陆的变迁
那股驱动大陆漂移的巨大力量究竟来至何方?
海陆的变迁
探索发现
为“海陆在变迁” ——寻觅证据
海陆的变迁
活动:搜寻证据
大 陆 拼 合 图
海陆的变迁
证据1——动物的相似性
• 魏格纳还从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进 行了严密的论证。最后,提出了使人能够接受 的“大陆漂移假说”。假说认为:组成洋底的 岩石比组成大陆的岩石重,因此,组成大陆的 地壳就像“冰山”一样在洋底岩石上漂移。这 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至 今仍以这一假说的基本思想作为讨论地壳运动 的依据之一。
七年级地理第2章第2节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证据: 沧海桑田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 问题?
海陆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 中发现了“鱼龙”化石。这是一种人类过去未知的“鱼龙”,取名为 “喜马拉雅鱼龙”。据考证,这种鱼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前的海 洋中。
海陆的变迁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PPT
看一看
大 西 洋
第二篇 专题5 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 (1880-1930)
• 德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天文学家
一、大陆漂移学说-起源
大陆漂移演示
一、大陆漂移学说-依据
一、大陆漂移学说-依据
一、大陆漂移学说-观点
1.大陆曾发生过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曾连接成一体,称为泛大陆;
3.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或山脉。 正确!
4. 喜马拉雅山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印度洋板块)
5. 大洋板块的生长界可形成海沟。 (消亡界)/(海岭或洋脊)
作业
• 练习册P10
• 填空题、选择、连线、读图分析的第一答题。
下课!
围绕它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突破
提出科学设想 验证科学设想
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科 学 探 索 之 路 还 在 继 续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魏格纳(1880-1930)
海底探测 技术发展
海底扩张学说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类型 红色界限与绿色界线分别穿过了哪些地形?
阿留申群岛 地中海 日本群岛 海沟 美拉尼西亚 北岛 海沟
喜马拉雅山
红 海 大 西 洋 海 岭
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南岛
太 平 洋 海 岭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的结果
板块的生长边界: 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的消亡边界: 形成海沟、山脉
海陆的变迁课件
活 动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书上 页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书上38页) 书上
根据测量, 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 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 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 几千万年后, 大洋
由于板块张裂运动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 运动,七大洲、四大洋 运动,七大洲、 是不断变化的。 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 形成的?七大洲、 形成的?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 吗?过去人们对此有过 很长时间的争论。 很长时间的争论。
大地多么坚固、 大地多么坚固、 稳定。 稳定。海陆轮廓自古 就是这样的。 就是这样的。
两块大陆相互挤压和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 两块大陆相互挤压和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
根据卫星图片制成的喜马拉雅山脉 三维立体图片
(从 海 洋 到 高 山 )
喜 马 拉 雅 山 脉 形 成 示 意 图
填空题: 填空题: 1:地壳的( )和海平面的(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 地壳的( 变动 和海平面的(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 升降 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2:大陆漂移是由( 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板块运动 引起的,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表面 )并 6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拼合而成的。全球可划分( )板 板块 拼合而成的。全球可划分( 块。 3: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 )板块,中南半岛属于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 板块, 板块。 (亚欧板块 )板块。 4:东西伯利亚山地属于( 美洲 )板块。 东西伯利亚山地属于( 板块。 5:南美洲的西部是与( 南极洲 )板块相交接的。 南美洲的西部是与( 板块相交接的。 板块)与( )交界 板块 6:一般说来板块( 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一般说来板块( 地壳比较稳定,( 的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世界上的( 的地带,地壳比较( )。世界上的( 世界上的 火山 ),(地震)也集 板块交界 )地带。 中分布在( 地带。 中分布在( 拉伸 )。 7:板块运动的方向有相互( 板块运动的方向有相互( 和相互( 挤压 )和相互( 8:根据预测:红海的面积将会( 变大 ),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根据预测:红海的面积将会( ),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太平洋的面积将会 太平洋的面积将会( ),大西洋的面积将会 ( 变小 ),太平洋的面积将会( 变小 ),大西洋的面积将会 ( 变大)。
大陆漂移说动画演示
大陆漂移说动画演示近年来,大陆漂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人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个现象,人们开始利用动画演示来展示大陆漂移的原理和过程。
本文将以“大陆漂移说动画演示”为标题,介绍大陆漂移的基本概念,解释动画演示的作用和方法,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大陆漂移的概念。
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陆地板块的相对位置和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根据现代地质学的研究,地球上的陆地板块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板块原本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被分离开来,并向不同的方向漂移。
动画演示在解释和展示大陆漂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动画的形式,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示大陆漂移的原理和过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动画演示通过模拟地球的运动和大陆板块的漂移,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图像,使观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科学知识。
那么,动画演示是如何进行的呢?首先,演示者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陆漂移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包括地球的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以及大陆板块的速度和方向等。
接下来,演示者将利用这些数据来设计动画场景和演示内容。
在动画中,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来代表不同的大陆板块,通过移动和改变板块的位置来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
同时,演示者还可以添加文字或语音解说,向观众介绍每个阶段的变化和特点。
动画演示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动画演示,地质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大陆漂移的机制和影响。
他们可以在演示中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大陆漂移情况,并通过观察模拟结果来推测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
此外,动画演示还可以帮助科学家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人们对地球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除了科学研究,动画演示还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地理学科中,大陆漂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动画演示,教师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效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
地球的运动Flash动画演示 - 副本
23
•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的最大值情况如何?
• 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 • 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
2021/10/10
24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正午
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赤道以南)达到最小值。
2021/10/10
28
•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 太阳高度
•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的正午 太阳高度
2021/10/10
29
读我国部分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表, 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四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2、冬至日四个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A① B②C③ D ④
D、12.2—23.21
2021/10/10
13
习题 黄赤交角变为30度 回归线度数变为_3_0_°___
热带、寒带__变__大__ ,温带_变__小___
60° 30°
2021/10/10
30° 6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4
下页是嵌入的Flash动画
如果你的课件中需要这个动画,你可以在这个PPT中编辑,但必须保留下 面一个页面
2021/10/10
15
2021/10/10
16
2021/10/10
17
2021/10/10
18
2021/10/10
19
2021/10/10
20
• (1)描述图示日期正午太阳高 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 (2)图中ACDE四地的正午太阳 高度从大到小排序为____ _______。
27张动图了解全球地质构造
27张动图了解全球地质构造
1
盘古大陆分裂和大陆漂移
2
大陆 - 海洋俯冲带
3
印度 - 亚洲大陆碰撞
4
南太平洋的形成
5
海底扩张和海洋磁异常
6
加拿大冰盖和海岸线移动
7
沿海侵蚀与海洋梯田的形成
8
通过海底扩张形成的南太平洋
9
北太平洋板块构造史
10
南太平洋板块构造史
11
1.7亿年至今
非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间
大洋中脊的生长过程
12
石油沿断裂和多孔介质
向上运移的过程
13
圣芭芭拉海峡挤压缩短过程中油气向上运移和
在背斜转折端富集的过程
14
圣芭芭拉海峡
南北向褶皱和断裂的形成过程15
加利福尼亚更新世横断山脉挤压缩短过程
16
加利福尼亚河流
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17
加利福尼亚
横断山脉演化过程
18
切萨皮克湾地区
中新世化石层的形成
19
切萨皮克湾地区
中新世海岸线移动
(12-16百万年)
来源:矿山之星。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共43张PPT)
。 回忆板块边界和宏观地形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削高填低〕。 洋壳与洋壳间挤压形成岛弧海沟 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建议假设课讲完了,但是还剩下几分钟,可 以考考某个地区是处于什么板块的交界处 。这个很重要,因为许多学生对地图不熟 ,不知道究竟处于什么板块的交界处。
中国东海东部,有一个岛弧,即琉球群岛。它位于日本九州岛以 南,中国台湾岛以北,琉球群岛东侧是琉球海沟。琉球群岛制约 着中国商船和军舰进入太平洋,对中国国防平安造成极大的压力 。
从板块构造 的角度,分 析琉球群岛 和琉球海沟 的成因?
东海大陆架
阅读课文,总结内力作用 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 表现形式
读“世界局部地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示地区地壳活泼, 总之,资料一般都说亚洲东部的岛弧海沟是陆壳与洋壳挤压形成,我觉得再加上两个字,就是“主要〞或“一般〞。
,因为许多学生会误以为不是,湘教版的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和盆地 内外力作用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小版块太多了,这也是湘教版不好的地方 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互之间作别离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等。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这句话是上一张PPT中的一句话,上课的时 洋壳和陆壳两个大力士在海沟岛弧处相互挤压碰撞,因为洋壳的位置低,又背负着厚重的海水,实在抬不起头,只好顺势俯冲到陆壳的下
方,形成海沟。 同学们画出岛弧海沟和海岸山脉海沟的简单示意图
候一定要告诉学生哪儿是属于哪个大板块 在说海岭的定义时,说其实软流层的岩浆对流不仅可以形成海岭,还可以利用岩浆对上覆板块的粘滞力,推动上覆板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