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教案_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届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3)
(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
”季布许之。
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
”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待闲,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
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
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
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
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
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
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
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
购:重金收买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高祖以丁公徇军中
徇:杀
D.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
多:赞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D.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高祖“倡导礼仪”、“鄙弃二心”的一项是
A.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
B.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c.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D.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之所以要缉拿季布,是因为在项氏手下为将时,屡次使高祖身陷绝境。
B.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是为他奔走,辨说道理,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朱家也名闻天下。
c.丁公当年遇到身处危难之中的高祖,被高祖的好话所打动,不仅没有将高祖杀掉,还主动撤回了军队。
D.当年的仇敌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这样做,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考虑的。
5.下列对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价很高。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由于“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明白礼仪并引以为戒。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
”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
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
(1)何以察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c(徇:示众)
2.D(A“之”,到;B“以”:因为;c“其”,怎么;D “为”:上句的意思是“作为,身为”,下句的意思是“弹奏”)
3.B(A上句是写高祖起初对季布的态度,下句是司马光对“来者”的看法;c上句写高祖临危求丁公,下句写司马光对“贰心”人的看法;D上句言司马光对高祖对杀丁公的评价,下句写高祖“鄙弃贰心”的话语,非“表明”)4.D(并非“找借口”,而是根据丁公当初的表现和自己统治的需要处死的)
5.D(目的是启发君王吸取高祖的治国经验)
6.(1)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重点词“何以”、“察”)(2)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3)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翻译重点在“也”、“信”、“进”、“入”、“无由”。
第一句译为“这话确实不错啊!”“这话说得实在啊!”也可以。
“信”译为“可信”不对。
第二句译成一般原理也可,如将“进”、“入”只泛泛地理解为“进去”(不涉及朝廷)应算对;采用意译也可,如将“无由”译为“没有因由”、“没有条件”等也应算对。
)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
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
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
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
”季布答应了他。
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
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
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
”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
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
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
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
说:“好。
”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
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
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季布的舅舅丁公担任楚军将领。
丁公曾经在彭城西面替项羽追逐汉高祖,使高祖陷于窘迫的处境。
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高祖感到危机,回头对丁公说:“我们两个好汉难道要互相为难吗!”于是丁公领兵返回,汉王便脱身解围。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丁公拜见高祖。
高祖把丁公捉拿放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做项王的臣下不能尽忠,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啊!”于是就斩了丁公,说道:“让后代做臣下的人不要仿效丁公!”
司马光说:汉高祖从丰县沛县起兵以来,网罗豪杰,收容失败叛逃的士卒,也是很多的。
等到登上帝位,而丁公独自因为不忠而被杀戮,为何呢?因为夺天下与守天下,它们的形势不同。
当各群雄争夺天下,人民没有固定的主子,因此来投靠的都接受,本来是应该如此。
但等到自己做了天子,四海之内,没有谁不是自己的臣下,假如不明做天子的礼义来教育让他们明白,使得做臣下的对国家不忠却获有大利,那么国家怎么能长久安定呢?所以,用治理国家的大义而杀丁公,使天下人都清楚地知道做臣子不忠于国家是不能活下来的;而那些怀有私心结恩义的行为,即使到了能使自己活
命的地步,还是要根据大义不赞许(这种做法)。
杀了一人,而使天下千万人害怕,他考虑事情难道不深远吗?他的子孙做皇帝有四百多年,就应该了。
【参考译文】
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处理政事担忧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忧善恶不分。
”齐景公问:“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晏子)回答说:“审慎选择近臣。
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不善的得到进用,那么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
(十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
为沛厩司御。
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
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
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
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
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
还定三秦,从击项籍。
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
见孝惠、鲁元,载之。
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
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
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
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
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
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
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
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
(节选自《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爱
爱:亲近
B.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
狱覆:案件翻过来
c.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困
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异之
尊异:使…尊贵使…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c.终以是脱高祖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D.高后崩,代王之来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B.
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c.
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D.
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4.下列对夏侯婴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侯婴戎马倥偬,为刘氏政权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B.
夏侯婴是一个为刘氏江山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忠正之臣。
c.
夏侯婴虽然重情义,为人善良,做事谨慎,但缺少谋略。
D.
夏侯婴忠心耿耿,废少帝,立代王,稳定了刘氏基业,促进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⑴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
译文:
________
⑵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
译文:
______
⑶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
译文:
______
[参考答案]
.c
2.B
3.D
4.c(很有谋略)
5.⑴高祖当时当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
高祖就申诉他没有伤害夏侯婴,夏侯婴就为他做证。
⑵汉王非常生气,一路上有十几次想斩杀夏侯婴。
⑶以太仆身份侍奉孝惠帝,孝惠帝和吕后感激他在下邑路上解救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参考译文】
汝阴侯夏侯婴是沛县人,(起初)在沛县官府的马房掌
管养马驾车。
每当送客人回来,经过沛县四水亭,就跟高祖交谈,没有不谈到日影移动,天色已晚才走的。
不久,夏侯婴做了县里的试用官吏,与高祖很亲近。
高祖开玩笑伤害了夏侯婴,有人揭发了高祖。
高祖当时当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
高祖就申诉他没有伤害夏侯婴,夏侯婴就为他做证。
后来这个案子又翻了过来,夏侯婴因为高祖(作伪证)的牵连而坐牢一年多,挨了几百板,终于因为这让高祖逃脱了罪责。
高祖当初跟手下想攻沛县的时候,夏侯婴以县令属官的身份做高祖的使者。
(后来)高祖回师平定三秦,夏侯婴又跟随高祖攻打项羽,到了彭城,项羽打败汉军,汉王打了败仗,因为形势非常不利而逃跑,(路上)遇见孝惠帝和鲁元公主,让他们上了车。
因为马已经疲惫而敌人又在后面穷追不舍,汉王着急,几次用脚把孩子踹到车下,要丢下他们。
夏侯婴几次都把他们从车下抱起来,让他们坐在车上,先慢慢驾车,等到把孩子抱好坐定后,才驾车奔跑。
汉王非常生气,一路上有十几次想斩杀夏侯婴,但最终得以逃脱,把孝惠帝和鲁元公主送到了丰邑。
汉王追击逃跑的匈奴骑兵到平城,被胡人包围,被困了七天,汉王派使者送厚礼给匈奴单于的阏氏,冒顿就解除一面的包围。
汉王出城时想快点跑,夏侯婴却坚持慢慢行走,弓箭手都拉满弓向外以护驾,终于脱身。
夏侯婴跟随汉高祖在沛县起兵,一直至高祖逝世,长期担任太仆官职。
后来仍以太仆身份侍奉孝惠帝。
孝惠帝和吕后感激他在下邑路上解救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于是把宫殿北面第一等的公馆赐给夏侯婴,说是“近我”,来显示他地位尊贵并且与众不同。
孝惠帝逝世后,代王来了,夏侯婴以太仆身份与东牟侯进入宫廷,废去少帝,用天子车驾到代王宫邸迎接代王,与大臣共立代王为孝文皇帝,他仍担任太仆。
八年后去世,谥号为文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6题。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
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
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
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
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故人与花常两全也。
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
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
’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
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
以其犹奇于新也。
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
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
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韡:繁盛,音wěi。
]
.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损重赀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尤:责怪。
D.宜山者山,宜庭者庭庭:种在庭院
2.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句中两“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句中的“也”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是两个宾语前置句。
D.“以其犹奇于新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
做法的一组是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5.翻译Ⅰ卷文言中的画线语句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为下列语段中的画线语句,加上标点。
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
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辅,遂得减死。
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争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庆忌此两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
【参考答案】
.B(惭,为动用法,“为……惭愧”)
2.D(第一个“其”是代词,指“庭之故花”;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
)
3.c(②⑤句不是对新牡丹的做法。
)
4.D(A说“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B“新特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意不符。
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
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
c“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
文中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
)
5.(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亡何”译准,补出后句主语)(2)新的牡丹花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或“让出地方”),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
6.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
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争。
”叩头流血。
上意解,然后得已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簇簇数以百计。
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
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
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
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
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
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
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
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它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
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
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
’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
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
(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
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
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
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汉成帝将要立赵飞燕为皇后,因刘辅直言劝谏而发怒,
把他囚禁在掖廷的监狱里。
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援他,于是免去了死刑。
朱云请求斩杀张禹,皇上发怒,要杀死朱云。
辛庆忌摘下朝冠,解下拴印的绶带,在殿下叩头,说:“这个臣子素来以狂放直率著名,臣敢以死为他争解。
”叩头流出血来。
皇上的怒气缓解了,事情才算完。
庆忌的这两件事,可以与汲黯、王章列入一类。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十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
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