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结构合理避免重复
内容重复攥琐是<中基)教材亟待解决的 又一问题。其重复内容,有因学科界限不清, 与其他学科的lq容重复者。如与诊断学、内 经、养生康复学等学科部分内容重复。有凶本 学科内容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前后重复者, 都应考虑重新调整。①“阴阳学说”中,对阴阳 的偏盛偏衰、目j阳互损、阴阳转化等内容,已 作了详细介绍.丽“病机”一章中义重复叙 述。⑦“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 理,“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所 以,“病机”应包括“发病”,但教材却分而述 之。③五版教材“病机”中设“内生五邪”一节, 六版教材则删障不用,只在肝的气血阴阳中 提到肝风(内口【),“病因”一章中提到了内寒、 内湿和内热,阻未提内燥,显然内容不够完 整。而上述概念,中医学又非常常用。因此,是 否考虑教材的结构需重新设计。将“病机”中 阴阳失调的内容合人“阴阳学说”一章,将气 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归人“气血津液”章, 将“发病”和“病机”台而为一,统称为“病 机”。“病机”三要介绍邪正盛衰,后面可附带 说明,本章还包括阴阳失调、气血肾阴虚, 则口舌干燥,小便通畅;若见肾阳虚,则口不 干而多津液,小便少,甚至因水液停滞而引起 浮肿”。照此推理,肾阳虚就会引起津液生成 减少,输布排泄减慢,可出现口舌丁燥,便于 尿少,皮肤干燥,水肿,尿少等症状,但临床上 肾阳虚的病人一般可见尿少水肿,却无口舌 干燥,皮肤干燥等症状,肾阴虚的病人才可出 现这些症状。反之,肾阴虚津液的产生增多, 输布排泄加快,应该出现尿多、口涧多津、舌 苔滑。但临床肾阴虚病人却出现尿少便于、口 舌干燥等症状。显然,理论和临床是白相矛盾 的。中医学的认识方法具有宏观性、笼统性、 模糊性的特点,目前还达不到具体化、客观化
王芝兰,女.48岁.硼士.副教授
的程度。所以.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是以五版教
浅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争
材那样宏观认识,j好。如欲作微观化解释,则 应反复推敲,确实台乎逻辑、合情合理者.方 可写入教材。似t:自相矛盾、丁理不通者,应 尽量避免。
在保持特色自7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推陈 出新。中医学虽有其自身的学术特殊性,但 是,再特殊也不能睁滞不前,千古不变。因此, <中基)教材中还Ir适当地增加若干现代研究 的内容÷如对痰e:的认t妓,学生历来颇感费 解,如果教材在f’绍了中医学的概念和致病 特点之后,再增加一些现代研究的认识,这 样,既有利于学生哩解古人的学术思想,提高 学生学习中医学自J兴趣和热情,又有助于临 床认证,培养学目: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 力:但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要分别论述,并要 准确恰肖地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含义有二: 一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二指水谷精微, 即摄取的饮食物通过脏腑功能活动化生出来 的精微物质。1:既不是气,也不是血和津液, 而是饮食物向气血津液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代 谢产物。饮食物首先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 微再转化为气血津液,故有“精能化气”、“精 能化血”之说。
而动之精气.实际上就是指气,与第一个概念 重叠。而有形之精中的先后天之精,实际又是 指肾所藏之精,与第三个概念重叠,况且.有 形无形的划分标准电不明确,是以肉眼可见 不可见为标准?还是指有无形态?可见,这种 划分方法,既不科学,又不台理,不但不能明 确慨念.反而造成思维混乱。
在脏腑学说中,精的概念又是这样定义 的:“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有广狭两义。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 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机体中的气、 血、津液以及从饮食中吸收的水谷精微。狭义 之精,是指生殖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殖 之精和机体发育成熟后自己产生的生殖之 精”。肾所藏之精,既包括“源于父母的生殖之 精,即‘先天之精’,也包括机体从饮食物中摄 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 质,即‘后天之精”’。精的划分前后共有有形 无形、先天后天、广义狭义3个。二者交叉垂 叠,矛盾百出。矛盾之一:广义之精,泛指一研 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这与“精气学 说”中精的概念之第二种‘_一切有用的成分’ 大致相同,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精 气学说”中,气包括精,而“脏腑学说”中,精《 包括气,二者的从属关系不清,不知道究竟谁 包括谁?矛盾之二:精、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虽然都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但他们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相互之 间是有本质区别的,怎么能用广义之精概括 呢?如果精能够概括后四者,那么,这五者就 是同一物质,相互间没有本质区别.就无必要 划分为5类。从逻辑学上说,违反了同一律的 要求,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从临床实际来 看,此五者对人体的生理作用不同,病理情况 下,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也各异,又怎么能 用一种说法统而扩之呢?当然,此五者之间育 一定的联系,但有联系并不意蛛着等同。矛盾 之三:狭义之精就是指生殖之精,其中来源于 父母的藏之于肾,而来源于自己产生的则不 知藏之何处?肾所藏之精,一部分是生殖之精
订,只能在现君;的基础上,力求准确、台理、实 气不化水,出现小便清长、尿量增多等病理现
用、创新,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那么,究竟如 象”。六版教材却改为“津液代谢的每一个环
何改革更新教讨呢?我们认为,(中基>教材改 节都是在肾阴和肾阳的调节下进行的。肾阳
革亟待解决以下4个问题。
使津液的产生、输布和排泄加快,肾阴则使津
2概念明确逻辑严密
概念是对事杉f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正确 判断、推理的前提.同·律要求概念要有确定 的内涵与外延,不毙随意偷换或混淆。而《中 基)教材中的某些溉念,交代含糊,模棱两可, 前面是一个意思,舌面又是一个意思,造成思 维混乱。如精的概念.“精气学说”中说:“所谓 精,在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一指世界 上所有气当中的挥}粹部分;二是泛指人体中 一切有用的成分,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 包括有形之精,立¨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 等;三是专指肾中,开藏之精”。后面又进一步 补充说,“以上三种概念中,凡无形之精气都 是气当中的一部分。”可见,其三种概念的含 义其一是指气;其t为无形而动之精气,也是 指气;其三为肾所减之精。是指第二种之有形 之精。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内涵不清。精 是气的精粹部分,那么精就是气,用气米定义 精,犯r同语反复循环定义的错误。第■,划 分F合理。逻辑学1既念划分标准要求,每次划 分只能根据一个橱准,否则,划分的结果就会 交叉重叠,混淆不清,不能达到明确概念的目 的。而“精气学说’对精的划分同时使用有形 无形、先天后天两个标准。第■个概念中无形
立几十年来,关于中医现代化的研究,至今没 体描述。如肾主水,五版教材解释为“肾中精
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性的进展,所以,(中基) 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如
教材的编写,也不可能产生什么新概念、新理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既可引起关门不
论。在这样的莉提下,我们对教材的编写修 利,发生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又可引起
拽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革
源于先天的,属狭义;另一部分是后天之水谷 精微,属广义。肾藏的精,有广义的一部分,也 有挟义的一部jr,有生殖之精中的一部分,也 有水谷精微,肾的藏精是有选择性的。矛盾之 四:前面认为,生殖之精来源于先后二天,后 面叉把生殖之}}和先天之精等同起来,前后 矛盾。
我们认为,精的定义应是“构成人体、维
教材是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教
怎样保持特色?我们认为《中基)教材阐
材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 释概念、人体的生理病理、病机等问题,应力
教材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中医基 求按照中医传统的理论模式和认识方法去表
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教材历6次修订, 述,不能用西医的理论模式和认识方法去搀
教材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千头万绪,本 文仅就上述4个问题略抒管见,不当之处,敬 请同道指正。
(收稿日期:2001一06—1 8)
然恢复“防治原则”。“养生”可开设选修课或 专题讲座。(6)将“形、体、官、窍”一章删掉。其 内容充实到“藏象”(脏腑)一章,在每一脏与 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分别论述脏与形、窍 的直接关系、间接关系以及与经络的关系。这 样可以更好地突出整体观念的特点。
4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中基课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其教材编 写应以通俗易懂、简练扼要为原则,使学生通 过学习,能抓住重点,触类旁通,尽快建立起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至于更多的内容,则 应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不断充实。但目前的 《中基)教材太繁琐,喧宾夺主,重点不突出, 如五脏的气血阴阳是六版教材的创新之作, 但既没有定义,功能作用又相似,实际上不过 是五脏某些生理功能的片面重复而已。多年 的中医学现代化研究并未提示出气血阴阳的 本质,因此。目前耍为其下一个准确定义是不 可能的。教材编者的主观愿望虽好,但理论认 识不能超越学术发展的水平,所以,这种做法 实际上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是违反客观规 律的。再如“形、体、官、窍”一章中,鼻周围的 部位名称如山根、王宫、准头、面王、天往之 类,可以放在临床课中医耳鼻喉科中讲,在 (中基)中讲述只能起到喧宾夺主、淡化重点 的作用,建议修订教材时,是否考虑将类似的 内容删掉。
1保持特色:瞻陈出新
知识的更新决定教材要不断更新,而且 中医学自身的学术特殊性也决定其教材改革 具有特殊性。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 是与西医学不同的医学体系。尽管西医学的 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但中医学毕竟是 中医学,不能根据西医学的理论模式来设计 中医学的理论。同时,中医学又不能脱离时代 的影响渗透而孤立存在,中医学也要不断更 新发展。因此,<中基)教材改革,首先要把握 好保持特色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不保持特色 就不是中医学,不创新发展就没有生命力和 生存夺间,无£;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材研究
中医教育EcM
第20卷 2001年11月第6期
浅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革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芝兰谢宁刘雅珍(哈尔滨150040)
白牛 乙
关t词:中匿基础理论;教材;教材改革
Key word:;: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atenals;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在某些内容的^识上有所深化提高,但从总 和,否则就会弄得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于临
体来看,只有名词或内容顺序的变动,而未提 床实践也大相径庭或自相矛盾。中医学对人
出理论上的新撬念、新原理、新定律。当然,这 体的生理病理一般都是宏观认识,笼统把握,
与中医学自身的学术特殊性有关。新中国建 只提出原因和结果.没有中问变化过程的具
代谢失常等内容,详见其他章节。④“病因”~ 章变“六淫”为“五淫”,包括风、寒、湿、燥、 热。暑与热性质相同,发病特点相近,可概括 到热里面。五淫再分内外,重点论述钋风、外 寒、外湿、外燥、外热,附带简介内风、内寒、内 燥、内火(有关火的内容移入此处)。这样,既 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又避免 了重复混乱的弊病。⑤将“养生”一节删掉,仍
内容重复攥琐是<中基)教材亟待解决的 又一问题。其重复内容,有因学科界限不清, 与其他学科的lq容重复者。如与诊断学、内 经、养生康复学等学科部分内容重复。有凶本 学科内容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前后重复者, 都应考虑重新调整。①“阴阳学说”中,对阴阳 的偏盛偏衰、目j阳互损、阴阳转化等内容,已 作了详细介绍.丽“病机”一章中义重复叙 述。⑦“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 理,“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所 以,“病机”应包括“发病”,但教材却分而述 之。③五版教材“病机”中设“内生五邪”一节, 六版教材则删障不用,只在肝的气血阴阳中 提到肝风(内口【),“病因”一章中提到了内寒、 内湿和内热,阻未提内燥,显然内容不够完 整。而上述概念,中医学又非常常用。因此,是 否考虑教材的结构需重新设计。将“病机”中 阴阳失调的内容合人“阴阳学说”一章,将气 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归人“气血津液”章, 将“发病”和“病机”台而为一,统称为“病 机”。“病机”三要介绍邪正盛衰,后面可附带 说明,本章还包括阴阳失调、气血肾阴虚, 则口舌干燥,小便通畅;若见肾阳虚,则口不 干而多津液,小便少,甚至因水液停滞而引起 浮肿”。照此推理,肾阳虚就会引起津液生成 减少,输布排泄减慢,可出现口舌丁燥,便于 尿少,皮肤干燥,水肿,尿少等症状,但临床上 肾阳虚的病人一般可见尿少水肿,却无口舌 干燥,皮肤干燥等症状,肾阴虚的病人才可出 现这些症状。反之,肾阴虚津液的产生增多, 输布排泄加快,应该出现尿多、口涧多津、舌 苔滑。但临床肾阴虚病人却出现尿少便于、口 舌干燥等症状。显然,理论和临床是白相矛盾 的。中医学的认识方法具有宏观性、笼统性、 模糊性的特点,目前还达不到具体化、客观化
王芝兰,女.48岁.硼士.副教授
的程度。所以.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是以五版教
浅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争
材那样宏观认识,j好。如欲作微观化解释,则 应反复推敲,确实台乎逻辑、合情合理者.方 可写入教材。似t:自相矛盾、丁理不通者,应 尽量避免。
在保持特色自7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推陈 出新。中医学虽有其自身的学术特殊性,但 是,再特殊也不能睁滞不前,千古不变。因此, <中基)教材中还Ir适当地增加若干现代研究 的内容÷如对痰e:的认t妓,学生历来颇感费 解,如果教材在f’绍了中医学的概念和致病 特点之后,再增加一些现代研究的认识,这 样,既有利于学生哩解古人的学术思想,提高 学生学习中医学自J兴趣和热情,又有助于临 床认证,培养学目: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 力:但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要分别论述,并要 准确恰肖地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含义有二: 一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二指水谷精微, 即摄取的饮食物通过脏腑功能活动化生出来 的精微物质。1:既不是气,也不是血和津液, 而是饮食物向气血津液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代 谢产物。饮食物首先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 微再转化为气血津液,故有“精能化气”、“精 能化血”之说。
而动之精气.实际上就是指气,与第一个概念 重叠。而有形之精中的先后天之精,实际又是 指肾所藏之精,与第三个概念重叠,况且.有 形无形的划分标准电不明确,是以肉眼可见 不可见为标准?还是指有无形态?可见,这种 划分方法,既不科学,又不台理,不但不能明 确慨念.反而造成思维混乱。
在脏腑学说中,精的概念又是这样定义 的:“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有广狭两义。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 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如机体中的气、 血、津液以及从饮食中吸收的水谷精微。狭义 之精,是指生殖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殖 之精和机体发育成熟后自己产生的生殖之 精”。肾所藏之精,既包括“源于父母的生殖之 精,即‘先天之精’,也包括机体从饮食物中摄 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 质,即‘后天之精”’。精的划分前后共有有形 无形、先天后天、广义狭义3个。二者交叉垂 叠,矛盾百出。矛盾之一:广义之精,泛指一研 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这与“精气学 说”中精的概念之第二种‘_一切有用的成分’ 大致相同,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精 气学说”中,气包括精,而“脏腑学说”中,精《 包括气,二者的从属关系不清,不知道究竟谁 包括谁?矛盾之二:精、气、血、津液、水谷精微 虽然都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但他们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相互之 间是有本质区别的,怎么能用广义之精概括 呢?如果精能够概括后四者,那么,这五者就 是同一物质,相互间没有本质区别.就无必要 划分为5类。从逻辑学上说,违反了同一律的 要求,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从临床实际来 看,此五者对人体的生理作用不同,病理情况 下,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也各异,又怎么能 用一种说法统而扩之呢?当然,此五者之间育 一定的联系,但有联系并不意蛛着等同。矛盾 之三:狭义之精就是指生殖之精,其中来源于 父母的藏之于肾,而来源于自己产生的则不 知藏之何处?肾所藏之精,一部分是生殖之精
订,只能在现君;的基础上,力求准确、台理、实 气不化水,出现小便清长、尿量增多等病理现
用、创新,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那么,究竟如 象”。六版教材却改为“津液代谢的每一个环
何改革更新教讨呢?我们认为,(中基>教材改 节都是在肾阴和肾阳的调节下进行的。肾阳
革亟待解决以下4个问题。
使津液的产生、输布和排泄加快,肾阴则使津
2概念明确逻辑严密
概念是对事杉f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正确 判断、推理的前提.同·律要求概念要有确定 的内涵与外延,不毙随意偷换或混淆。而《中 基)教材中的某些溉念,交代含糊,模棱两可, 前面是一个意思,舌面又是一个意思,造成思 维混乱。如精的概念.“精气学说”中说:“所谓 精,在中医学中有三种不同的概念:一指世界 上所有气当中的挥}粹部分;二是泛指人体中 一切有用的成分,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 包括有形之精,立¨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 等;三是专指肾中,开藏之精”。后面又进一步 补充说,“以上三种概念中,凡无形之精气都 是气当中的一部分。”可见,其三种概念的含 义其一是指气;其t为无形而动之精气,也是 指气;其三为肾所减之精。是指第二种之有形 之精。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内涵不清。精 是气的精粹部分,那么精就是气,用气米定义 精,犯r同语反复循环定义的错误。第■,划 分F合理。逻辑学1既念划分标准要求,每次划 分只能根据一个橱准,否则,划分的结果就会 交叉重叠,混淆不清,不能达到明确概念的目 的。而“精气学说’对精的划分同时使用有形 无形、先天后天两个标准。第■个概念中无形
立几十年来,关于中医现代化的研究,至今没 体描述。如肾主水,五版教材解释为“肾中精
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性的进展,所以,(中基) 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如
教材的编写,也不可能产生什么新概念、新理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既可引起关门不
论。在这样的莉提下,我们对教材的编写修 利,发生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又可引起
拽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革
源于先天的,属狭义;另一部分是后天之水谷 精微,属广义。肾藏的精,有广义的一部分,也 有挟义的一部jr,有生殖之精中的一部分,也 有水谷精微,肾的藏精是有选择性的。矛盾之 四:前面认为,生殖之精来源于先后二天,后 面叉把生殖之}}和先天之精等同起来,前后 矛盾。
我们认为,精的定义应是“构成人体、维
教材是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教
怎样保持特色?我们认为《中基)教材阐
材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 释概念、人体的生理病理、病机等问题,应力
教材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中医基 求按照中医传统的理论模式和认识方法去表
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教材历6次修订, 述,不能用西医的理论模式和认识方法去搀
教材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千头万绪,本 文仅就上述4个问题略抒管见,不当之处,敬 请同道指正。
(收稿日期:2001一06—1 8)
然恢复“防治原则”。“养生”可开设选修课或 专题讲座。(6)将“形、体、官、窍”一章删掉。其 内容充实到“藏象”(脏腑)一章,在每一脏与 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分别论述脏与形、窍 的直接关系、间接关系以及与经络的关系。这 样可以更好地突出整体观念的特点。
4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中基课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其教材编 写应以通俗易懂、简练扼要为原则,使学生通 过学习,能抓住重点,触类旁通,尽快建立起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至于更多的内容,则 应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不断充实。但目前的 《中基)教材太繁琐,喧宾夺主,重点不突出, 如五脏的气血阴阳是六版教材的创新之作, 但既没有定义,功能作用又相似,实际上不过 是五脏某些生理功能的片面重复而已。多年 的中医学现代化研究并未提示出气血阴阳的 本质,因此。目前耍为其下一个准确定义是不 可能的。教材编者的主观愿望虽好,但理论认 识不能超越学术发展的水平,所以,这种做法 实际上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是违反客观规 律的。再如“形、体、官、窍”一章中,鼻周围的 部位名称如山根、王宫、准头、面王、天往之 类,可以放在临床课中医耳鼻喉科中讲,在 (中基)中讲述只能起到喧宾夺主、淡化重点 的作用,建议修订教材时,是否考虑将类似的 内容删掉。
1保持特色:瞻陈出新
知识的更新决定教材要不断更新,而且 中医学自身的学术特殊性也决定其教材改革 具有特殊性。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 是与西医学不同的医学体系。尽管西医学的 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但中医学毕竟是 中医学,不能根据西医学的理论模式来设计 中医学的理论。同时,中医学又不能脱离时代 的影响渗透而孤立存在,中医学也要不断更 新发展。因此,<中基)教材改革,首先要把握 好保持特色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不保持特色 就不是中医学,不创新发展就没有生命力和 生存夺间,无£;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材研究
中医教育EcM
第20卷 2001年11月第6期
浅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革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芝兰谢宁刘雅珍(哈尔滨150040)
白牛 乙
关t词:中匿基础理论;教材;教材改革
Key word:;: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atenals;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在某些内容的^识上有所深化提高,但从总 和,否则就会弄得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于临
体来看,只有名词或内容顺序的变动,而未提 床实践也大相径庭或自相矛盾。中医学对人
出理论上的新撬念、新原理、新定律。当然,这 体的生理病理一般都是宏观认识,笼统把握,
与中医学自身的学术特殊性有关。新中国建 只提出原因和结果.没有中问变化过程的具
代谢失常等内容,详见其他章节。④“病因”~ 章变“六淫”为“五淫”,包括风、寒、湿、燥、 热。暑与热性质相同,发病特点相近,可概括 到热里面。五淫再分内外,重点论述钋风、外 寒、外湿、外燥、外热,附带简介内风、内寒、内 燥、内火(有关火的内容移入此处)。这样,既 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又避免 了重复混乱的弊病。⑤将“养生”一节删掉,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