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期性失业特点 因经济周期深度不同, 各个周期的失业率存 在较大差异; 具有较大普遍性
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 衡性 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 要求
隐性失业: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 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隐性失业的特征
表面上就业 无法准确识别
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 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
其他类型失业
季节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
自愿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行业受气候变
化、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 而形成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 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 导致社会局部生产节省劳动力而形成的失 业。
(二)我国目前的就业政策
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是一种“促进就业政
策”。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 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 就业方针是:“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 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1、合理调整就业结构 2、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3、统筹兼顾城乡就业
(一)对个人的影响:
1、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下降,导
致贫困。 2、心理处于非平衡状态,会时常感到社会 对他们不公平,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对 前途丧失希望。 3、也可能促使人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创 造新的生活。
(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臵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 业竞争力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社区
1、登记失业,全面了解社区内的失业状况。 2、社区作为职业中介,推进就业。中介作用,主 要体现在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 询和推荐就业的功能。 3、组建劳动服务公司。 4、社区还要对其下属用工单位违法用工行为进行 监督、检查并促使整改,保证就业人员的合法权 利。
个人
(二)我国目前高失业的原因
1
最深层次原因在于人口过多,劳动力总量过剩, 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2 3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带来的结果 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失业增加
4
国有企业改革使富余人员下岗
5
体制障碍引起失业增长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带来的结果
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资本有机 构成不断提高,企业用较少劳动力来推动更多生产资 料,不断同先进的机器和技术来排挤工人。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一个产业或行业资 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带动上游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从而 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业增加,但这有一定的时滞 期,所以会在短期内带来失业人口的增加。这是产生 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不是引起我国失业率居高不 下的根本原因。
(三)国有企业改革使富余人员下岗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吸纳了大量超过自身需求的剩余劳 动力,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客观 地要求分流富余人员;并且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一 些企业面临破产命运,从而使这些企业职工被推向社 会。这些人员大多数成为失业人员。并且这几年下岗 职工再就业率呈下降趋势。2002年,我国下岗职工总 数达410万人,再就业率只有26.2%。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的变化及其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 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的特点
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失业周期较长
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 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型失业, 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 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 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资料:统计失业率的意义?失业率统计资料.doc
2、失业问题的现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 城镇再就业压力大 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总量规模压力大
高失业现状
城镇登记失 业人口的绝 农村剩余劳 动力增加幅 对数和相对 度相对较大 比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上 升
下岗人员增加, 下岗职工的再 就业率不断下 降,是城镇实 际失业人员的 重要部分。
4、就业指标
衡量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人口 比率,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其 计算公式为:
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比率(%)=
×100%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与特点
1、五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是在1950到1952年。 第二次在是在1961到1962年。 第三次是在1968年到1975年。 第四次是1978年到1980年。 第五次是1995年以来。
六、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
(一)就业政策的内容
所谓就业政策,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
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实行的以促进劳动 就业、加强就业管理为主要形式,旨在解 决就业问题,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 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一种社会政策。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1)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2)政府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一般是兴建一 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等。 (3)鼓励失业人员的创业活动。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的政策。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政策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 主要包括就业权利的保护(反对就业歧视)、劳动者获得 基本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场所基本的安全和 健康等方面的保护。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失业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 我国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 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 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3、失业人员的定义 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 在调查期内失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它包括:(1)16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 的学生中,初步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 (2)企业宣布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3)被企业终止、解除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 到工作的人员。(4)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 找到工作的人员。(5)符合失业定义的其他人 员。
1、利用国家提供的国民教育机会,或其他
各种机会,参加培训,或自学或深造,不 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2、转变就业观念,一要破除“等靠要”思 想,自主就业。二要破除等级和面子思想, 还要破除地域观念、所有制观念和城乡观 念,面对现实,有岗位就争取。三要密切 关注社会发展,行业的兴衰,避免因循守 旧,要抓住时机创造就业。
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从 劳动力供求的相互关系看,所谓充 分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 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 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 状态。
2、失业指标体系
就业和失业指标体系有三个层次的指标构成: 第一层次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总人口中适合劳 动的人口进行界定。 第二层次的指标是按照是否愿意就业的标准, 将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不在劳 动力人口。 第三层次指标是将劳动力人口划分为就业人 口和失业人口。
1积极影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臵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稳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会丧失对政府的信心会丧失对政府的信心政府宏观政策政府宏观政策一保持经济增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非公一保持经济增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促进就业
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是必须进行的,这也是引起失业的 主要原因之一,但还不是造成高失业率的根本原因。
(四)体制障碍引 起失业增长
体制障碍包括很多方面, 像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 结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 制不完善,教育结构不合 理、政府监管制度等等。 有人认为体制障碍才是造 成高失业率的根本原因。
四、失业问题的影响
目前出现 的大学生 一毕业就 失业现象
%5.5
1.5
2.5
3.5
4.5
19 78 19 80 19 82 19 84 19 86 19 88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20 08
年份
近几年我国失业率
3、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特点: 第一,原有的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 第二,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都呈升势 第三,实际失业率高于登记失业率 第四,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存在
充分就业的内涵
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按 照凯恩斯的定义,充分就业 就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 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 都能得到工作”。
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用某 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 , 就业。例如,在50年代,有些经 , 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不超过3-4 %,可算作充分就业。80年代以 来,有些经济学家提出只要失业 率不超过6%即为充分就业。 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大致分为 两种,一种是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 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 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 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 业率”。
4、提高劳动者素质
5、发展就业服务体系
6、再就业工程
我国再就业工作的进展
1993年底,原国家劳动部提出了再就业工程计划。从那时 起到现在我国再就业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至199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 实施再就业工程,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兴办劳服企 业组织开展生产自救、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组织起来就业和 自谋职业等措施,帮助长期失业者和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实 现再就业。 第二阶段,1998年5月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建立再 就业服务中心、按照“三三制”筹集资金、制定再就业优 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积极促进其再就业。
三、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
(一)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隐性失业 其他类型失业
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劳动者与需
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而形 成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特点 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失业期限较短
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 性 信息是否完善 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失业增加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我国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到目前调 整仍在继续。第一产业开始排斥劳动力,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 人数的比重下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3年的49.1%); 第二产业九十年代吸收的劳动力快速增长,但从 1998 年以来就 业比重开始下降,除了建筑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就 业人数有所增加外,其他行业都呈下降趋势,以占第二产业比重 最大的制造业下降幅度最大;第三产业成为吸收新增劳动力的主 要渠道(由1978年的12.2%增加到2003年的29.3%)。这种结构 调整使从事一、二产业的非熟练劳动力释放出来,而这些劳动力 又不适应第三产业的工作要求,失业就产生了。 依据三次产业的演进过程,第一、二产业产生过剩劳动力也是不 可避免的,这也不是我国目前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2、过量失业人口长期存在的消极影响
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社会稳定 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会丧失对政府的信心
五、应对失业问题的措施
政府宏观政策
(一)保持经济增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非公 有制企业,促进就业。 1、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增长。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二)控制人口增长 (三)降低劳动参与率(就业供给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重) (四)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讲 失业与就业
一、几个相关概念
1、失业与就业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 所谓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 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所谓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 成员获得职业,从事职业劳动,并从中 获得报酬。
目前目前试行的就业方面的调查统计规定: 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 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人 的人员。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 但又再次从业(以有酬或自营等各种方式) 的人员,计为就业人员。就业人员中不包 括从事经济活动的就读学生。统计中对就 业人员中的不充分就业人员,即“工作时 间不足就业人员”、“收入不足就业人员” 及”就业不足人员”予以特别关注,这是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进步。
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 衡性 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 要求
隐性失业: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 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隐性失业的特征
表面上就业 无法准确识别
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 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
其他类型失业
季节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
自愿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行业受气候变
化、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 而形成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 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 导致社会局部生产节省劳动力而形成的失 业。
(二)我国目前的就业政策
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是一种“促进就业政
策”。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 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 就业方针是:“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 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
1、合理调整就业结构 2、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3、统筹兼顾城乡就业
(一)对个人的影响:
1、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下降,导
致贫困。 2、心理处于非平衡状态,会时常感到社会 对他们不公平,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对 前途丧失希望。 3、也可能促使人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创 造新的生活。
(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臵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 业竞争力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社区
1、登记失业,全面了解社区内的失业状况。 2、社区作为职业中介,推进就业。中介作用,主 要体现在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 询和推荐就业的功能。 3、组建劳动服务公司。 4、社区还要对其下属用工单位违法用工行为进行 监督、检查并促使整改,保证就业人员的合法权 利。
个人
(二)我国目前高失业的原因
1
最深层次原因在于人口过多,劳动力总量过剩, 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2 3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带来的结果 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失业增加
4
国有企业改革使富余人员下岗
5
体制障碍引起失业增长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带来的结果
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资本有机 构成不断提高,企业用较少劳动力来推动更多生产资 料,不断同先进的机器和技术来排挤工人。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一个产业或行业资 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带动上游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从而 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业增加,但这有一定的时滞 期,所以会在短期内带来失业人口的增加。这是产生 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不是引起我国失业率居高不 下的根本原因。
(三)国有企业改革使富余人员下岗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吸纳了大量超过自身需求的剩余劳 动力,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客观 地要求分流富余人员;并且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一 些企业面临破产命运,从而使这些企业职工被推向社 会。这些人员大多数成为失业人员。并且这几年下岗 职工再就业率呈下降趋势。2002年,我国下岗职工总 数达410万人,再就业率只有26.2%。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的变化及其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 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的特点
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失业周期较长
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 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型失业, 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 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 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资料:统计失业率的意义?失业率统计资料.doc
2、失业问题的现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 城镇再就业压力大 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总量规模压力大
高失业现状
城镇登记失 业人口的绝 农村剩余劳 动力增加幅 对数和相对 度相对较大 比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上 升
下岗人员增加, 下岗职工的再 就业率不断下 降,是城镇实 际失业人员的 重要部分。
4、就业指标
衡量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人口 比率,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其 计算公式为:
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比率(%)=
×100%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与特点
1、五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是在1950到1952年。 第二次在是在1961到1962年。 第三次是在1968年到1975年。 第四次是1978年到1980年。 第五次是1995年以来。
六、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
(一)就业政策的内容
所谓就业政策,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
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实行的以促进劳动 就业、加强就业管理为主要形式,旨在解 决就业问题,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 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一种社会政策。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1)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2)政府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一般是兴建一 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等。 (3)鼓励失业人员的创业活动。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的政策。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政策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 主要包括就业权利的保护(反对就业歧视)、劳动者获得 基本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场所基本的安全和 健康等方面的保护。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失业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 我国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 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 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3、失业人员的定义 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 在调查期内失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它包括:(1)16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 的学生中,初步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 (2)企业宣布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3)被企业终止、解除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 到工作的人员。(4)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 找到工作的人员。(5)符合失业定义的其他人 员。
1、利用国家提供的国民教育机会,或其他
各种机会,参加培训,或自学或深造,不 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2、转变就业观念,一要破除“等靠要”思 想,自主就业。二要破除等级和面子思想, 还要破除地域观念、所有制观念和城乡观 念,面对现实,有岗位就争取。三要密切 关注社会发展,行业的兴衰,避免因循守 旧,要抓住时机创造就业。
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从 劳动力供求的相互关系看,所谓充 分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 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 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 状态。
2、失业指标体系
就业和失业指标体系有三个层次的指标构成: 第一层次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总人口中适合劳 动的人口进行界定。 第二层次的指标是按照是否愿意就业的标准, 将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不在劳 动力人口。 第三层次指标是将劳动力人口划分为就业人 口和失业人口。
1积极影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臵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稳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会丧失对政府的信心会丧失对政府的信心政府宏观政策政府宏观政策一保持经济增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非公一保持经济增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促进就业
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是必须进行的,这也是引起失业的 主要原因之一,但还不是造成高失业率的根本原因。
(四)体制障碍引 起失业增长
体制障碍包括很多方面, 像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 结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 制不完善,教育结构不合 理、政府监管制度等等。 有人认为体制障碍才是造 成高失业率的根本原因。
四、失业问题的影响
目前出现 的大学生 一毕业就 失业现象
%5.5
1.5
2.5
3.5
4.5
19 78 19 80 19 82 19 84 19 86 19 88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20 08
年份
近几年我国失业率
3、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特点: 第一,原有的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 第二,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都呈升势 第三,实际失业率高于登记失业率 第四,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存在
充分就业的内涵
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按 照凯恩斯的定义,充分就业 就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 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 都能得到工作”。
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用某 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 , 就业。例如,在50年代,有些经 , 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不超过3-4 %,可算作充分就业。80年代以 来,有些经济学家提出只要失业 率不超过6%即为充分就业。 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大致分为 两种,一种是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 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 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 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 业率”。
4、提高劳动者素质
5、发展就业服务体系
6、再就业工程
我国再就业工作的进展
1993年底,原国家劳动部提出了再就业工程计划。从那时 起到现在我国再就业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至199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 实施再就业工程,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兴办劳服企 业组织开展生产自救、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组织起来就业和 自谋职业等措施,帮助长期失业者和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实 现再就业。 第二阶段,1998年5月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建立再 就业服务中心、按照“三三制”筹集资金、制定再就业优 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积极促进其再就业。
三、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
(一)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隐性失业 其他类型失业
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劳动者与需
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而形 成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特点 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失业期限较短
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 性 信息是否完善 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失业增加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我国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到目前调 整仍在继续。第一产业开始排斥劳动力,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 人数的比重下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3年的49.1%); 第二产业九十年代吸收的劳动力快速增长,但从 1998 年以来就 业比重开始下降,除了建筑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就 业人数有所增加外,其他行业都呈下降趋势,以占第二产业比重 最大的制造业下降幅度最大;第三产业成为吸收新增劳动力的主 要渠道(由1978年的12.2%增加到2003年的29.3%)。这种结构 调整使从事一、二产业的非熟练劳动力释放出来,而这些劳动力 又不适应第三产业的工作要求,失业就产生了。 依据三次产业的演进过程,第一、二产业产生过剩劳动力也是不 可避免的,这也不是我国目前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2、过量失业人口长期存在的消极影响
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社会稳定 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会丧失对政府的信心
五、应对失业问题的措施
政府宏观政策
(一)保持经济增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非公 有制企业,促进就业。 1、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增长。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二)控制人口增长 (三)降低劳动参与率(就业供给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重) (四)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讲 失业与就业
一、几个相关概念
1、失业与就业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 所谓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 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所谓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 成员获得职业,从事职业劳动,并从中 获得报酬。
目前目前试行的就业方面的调查统计规定: 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 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人 的人员。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 但又再次从业(以有酬或自营等各种方式) 的人员,计为就业人员。就业人员中不包 括从事经济活动的就读学生。统计中对就 业人员中的不充分就业人员,即“工作时 间不足就业人员”、“收入不足就业人员” 及”就业不足人员”予以特别关注,这是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