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姆斯基的理论讲儿童语言发展的先天可能性与 后天现实性混为一谈,无视语言是社会现象,贬 低社会环境、教育在儿童言语获得和言语发展中 的决定作用,在理论上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自然成熟说
以勒内伯格为代表,赞成先天决定论,他以生物学和神经 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强调生物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获得 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专营语言的区域,语言是人类 大脑技能成熟的产物。
5.全语言教育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
一是对教师完成教育计划的评价; 二是幼儿各方面发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指标的评价
全语言教育提倡的评价
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儿童的角色、教师—儿童之间的关 系、儿童间的关系。
二、全语言教育的理念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
1.改变单纯的语言教育
全语言教育的理论提出,语言发展和知识内容的学习,是全 语言课程的双重内涵。
2.加速语言学习的因素
相关性
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完整、真实与生活经验相关;能融 入学习者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学习。
目标导向 意义性
让学习者通过运用语言而学习语言,即通过有意义的 沟通,来发展语言能力。
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二)课程观
1.全语言教育的目标
培养儿童对文字和语言的敏感性,促进儿童的成长,提高其 语言能力,增长其见识,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一、全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一)学习理论 古德曼指出了阻碍和加速语言学习的因素。 1.阻碍语言学习的因素 从局部到整体的错误学习观
局部性的技巧练习,应该融合在整体的语言情境中学习,不应 该孤立出来做机械式的单独练习。
不自然的技巧学习顺序 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 无趣、无意义、与幼儿生活无关的课程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论 第二章 3岁前婴儿的语言教育 第三章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四章 幼儿语言教育的途径 第五章 幼儿文学语言教育 第六章 幼儿早期阅读 第七章 语言和语言障碍儿童的矫治 第八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 附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
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专门研究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 程,特别是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 训练和教育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儿童个体语言是从自我中心言 语向社会化言语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全语言教育理论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全语言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80年代新西兰教育界的研究、 倡导的自然学习理论,经过新西兰和美国资深儿童教育工作 者长期的临床试验,而成为一套新的语言教育模式。
全语言教育观是一套如何使儿童更好学习语言的观点,它主 要是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方面的作用和关系的 重新思考。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把言语作为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来进 行研究的理论。
儿童言语发展是遗传机制与社 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言语发展与认知发展息息相关, 也是儿童在向环境学习的过程 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功能来实现 的。
强调儿童言语获得需有言语模 仿的情境,使之有练习言语的 机会,并在人际交谈中有转换 语法结构、灵活运用的条件。
他认为,儿童语言和心理发展一样,不是一个 内部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过程,而是通过社会模式的 呈现和社会训练、实践而发展的。
选择性模仿说
怀特赫斯特、瓦斯特等又提出“选择性模仿说 ”,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 有选择性的。
2.强化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2.强化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二、先天决定论
强调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
1.先天语言能力说
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了“转换——生成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先天的加工语言符 号的大脑内在机制。脑的成熟,在一定条件下这 种内在机制被激发,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
基本观点
儿童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他们学语言无需人教,有错误也无需 改正。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把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 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 的对象,对0—6岁儿童应加强听、说、读、 写的训练。
第一节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概述
语言获得(语言发展),指儿童对母语的听和说能力的获得。 它和语言学习的区别在于,母语的获得不是通过正式的课堂 学习,而是儿童在语言环境中,自己对语言的习得。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 研究表明,尽管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彼此不同,但不同语种儿 童在学习这些语言时都有相似的特点,并经历相似的言语发展阶 段。 例如,对词和句子,理解“听”总要先于产生“说”。从言 语产生来说,儿童首先经历反射性的发声阶段,其次是咿呀学语 阶段,再次是单词句、双词句阶段,最后才能说出具有语法结构 的句子。
对上述理论还有不同的观点:
传统的模仿说
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提出。他 认为,儿童是通过对父母语言的模仿而获得语言的 ,儿童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语言模型和模仿的作用。他认为,儿童获 得语言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与模 仿。他肯定社会语言模型对儿童言语发展的重大影 响,如果没有语言模型,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词汇和 语法。
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三个阶段)
言语前期:是儿童掌握语言之前(出生—1周岁)的准备 阶段。 从出生到3个月为婴儿简单发音阶段。1个月内只发出未分 化的哭叫声,1个月后哭声粗略分化;5周起开始出现非哭 叫声的反射性发声,发出类似后元音a,o,e和辅音等声音, 同时对语声和言语情绪发生反应。 4—6个月开始咿呀学语,发出重复的连续音节,并能逐步 辨别语音。 八九个月能说出“假词”即进行音节组合,并对手势和简单 言语指令做出反应。 9个月—1岁前儿童进行言语模仿(学话萌芽),能对语音 刺激做出积极反应,并模仿和说出词音。此时,儿童处在 掌握词和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萌芽状态。
初步掌握语言期:
1—1.5岁说出具有初步概念意义的真正词,这是儿童 言语获得上的质变阶段。
特点:“单音重叠”、“以词代句”、“以音代物”。 儿童对成人的言语指令能做出相应反应。
掌握语言的语法结构期:
1.5—3岁儿童能初步运用基本语法形式构建短语和简 单陈述句,能理解简单童话故事、儿歌等。
4—5岁儿童复杂句和复合句发展较快,常以语言知识 为根据的“语序策略”来理解语句,但对结构复杂得被动 语态和双重否定句尚不能很好理解。
2.全语言教育的内容
语言表现形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语言存在空间:日常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 语言的能力上:听、说、读、写 语言发展范畴:语音习得、语义习得、语法习得、语用习得
3.全语言教育的策略
古德曼:按主题安排学习区
4.全语言教育的方法
①融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的学习活动之中 ②从整体到部分 ③重视儿童阅读和书写的过程 ④认识儿童有无穷的学习潜力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人倾向于反复做出能使他获得 满足的行为。幼儿所以会模仿,是因为当他们模仿 时会得到成人愉快而温暖的回应,同时也可以获得 他们想要的事物,从而导致儿童进一步模仿。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的学习与获得始于通过强化 所形成的模仿。
3.社会交往说
儿童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获得语言的。
布鲁纳等人指出,和成人交往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 键因素。也就是说儿童与成人交往时,成人会自然 地给儿童解释语义,把儿童的不成熟的句子,扩展 成完整的句子,一步步提高儿童的表达水平。
启发我们应注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幼儿的语言教育,自然融合在各个领域的 学习内容与活动过程中。
2.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和内容应是完整的。
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的发展, 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的完整目标。内容既要关注幼儿口语表达 能力,也要深入研究幼儿书面语的学习。
他们学语言只需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就 可以了。
语言规则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
儿童天生就有“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儿童能在听到少量语言的情况下理解和说出大量合乎 语法的新语言。儿童在他们本民族语言环境中,获得 确定基本语法关系和语法特征的基础规则和转换规则 ,从而显示出他们的言语能力。
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
关于儿童获得母语口头语言中听话和说话能力的理论。
一、环境论 1.模仿说
以行为主义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外部环境对儿童语言获 得起决定性影响。语言是后天获得的能力,是经过一系列的刺 激和反应联结而成,是学习的结果。
儿童语言发展的早期,主要是通过环境与家庭中的成员 互动,年长于婴幼儿的人提供语言学习的模仿现象。婴幼儿对 周围语言的模仿,不断得到周围成人的微笑、爱抚、夸奖等正 强化,就会更努力发出类似的语言。
2.强化说
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与反应相 伴的强化。
有的行为者认为,模仿和强化是不能分的。
“自我强化”: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 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强化时人们 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 东西。
2.强化说
自然成熟说
以勒内伯格为代表,赞成先天决定论,他以生物学和神经 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强调生物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获得 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专营语言的区域,语言是人类 大脑技能成熟的产物。
5.全语言教育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
一是对教师完成教育计划的评价; 二是幼儿各方面发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指标的评价
全语言教育提倡的评价
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儿童的角色、教师—儿童之间的关 系、儿童间的关系。
二、全语言教育的理念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
1.改变单纯的语言教育
全语言教育的理论提出,语言发展和知识内容的学习,是全 语言课程的双重内涵。
2.加速语言学习的因素
相关性
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完整、真实与生活经验相关;能融 入学习者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学习。
目标导向 意义性
让学习者通过运用语言而学习语言,即通过有意义的 沟通,来发展语言能力。
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二)课程观
1.全语言教育的目标
培养儿童对文字和语言的敏感性,促进儿童的成长,提高其 语言能力,增长其见识,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一、全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一)学习理论 古德曼指出了阻碍和加速语言学习的因素。 1.阻碍语言学习的因素 从局部到整体的错误学习观
局部性的技巧练习,应该融合在整体的语言情境中学习,不应 该孤立出来做机械式的单独练习。
不自然的技巧学习顺序 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 无趣、无意义、与幼儿生活无关的课程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论 第二章 3岁前婴儿的语言教育 第三章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四章 幼儿语言教育的途径 第五章 幼儿文学语言教育 第六章 幼儿早期阅读 第七章 语言和语言障碍儿童的矫治 第八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 附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
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专门研究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 程,特别是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 训练和教育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儿童个体语言是从自我中心言 语向社会化言语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全语言教育理论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全语言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80年代新西兰教育界的研究、 倡导的自然学习理论,经过新西兰和美国资深儿童教育工作 者长期的临床试验,而成为一套新的语言教育模式。
全语言教育观是一套如何使儿童更好学习语言的观点,它主 要是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方面的作用和关系的 重新思考。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把言语作为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来进 行研究的理论。
儿童言语发展是遗传机制与社 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言语发展与认知发展息息相关, 也是儿童在向环境学习的过程 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功能来实现 的。
强调儿童言语获得需有言语模 仿的情境,使之有练习言语的 机会,并在人际交谈中有转换 语法结构、灵活运用的条件。
他认为,儿童语言和心理发展一样,不是一个 内部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过程,而是通过社会模式的 呈现和社会训练、实践而发展的。
选择性模仿说
怀特赫斯特、瓦斯特等又提出“选择性模仿说 ”,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 有选择性的。
2.强化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2.强化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二、先天决定论
强调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
1.先天语言能力说
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了“转换——生成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先天的加工语言符 号的大脑内在机制。脑的成熟,在一定条件下这 种内在机制被激发,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
基本观点
儿童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他们学语言无需人教,有错误也无需 改正。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把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 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 的对象,对0—6岁儿童应加强听、说、读、 写的训练。
第一节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概述
语言获得(语言发展),指儿童对母语的听和说能力的获得。 它和语言学习的区别在于,母语的获得不是通过正式的课堂 学习,而是儿童在语言环境中,自己对语言的习得。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 研究表明,尽管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彼此不同,但不同语种儿 童在学习这些语言时都有相似的特点,并经历相似的言语发展阶 段。 例如,对词和句子,理解“听”总要先于产生“说”。从言 语产生来说,儿童首先经历反射性的发声阶段,其次是咿呀学语 阶段,再次是单词句、双词句阶段,最后才能说出具有语法结构 的句子。
对上述理论还有不同的观点:
传统的模仿说
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提出。他 认为,儿童是通过对父母语言的模仿而获得语言的 ,儿童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语言模型和模仿的作用。他认为,儿童获 得语言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与模 仿。他肯定社会语言模型对儿童言语发展的重大影 响,如果没有语言模型,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词汇和 语法。
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三个阶段)
言语前期:是儿童掌握语言之前(出生—1周岁)的准备 阶段。 从出生到3个月为婴儿简单发音阶段。1个月内只发出未分 化的哭叫声,1个月后哭声粗略分化;5周起开始出现非哭 叫声的反射性发声,发出类似后元音a,o,e和辅音等声音, 同时对语声和言语情绪发生反应。 4—6个月开始咿呀学语,发出重复的连续音节,并能逐步 辨别语音。 八九个月能说出“假词”即进行音节组合,并对手势和简单 言语指令做出反应。 9个月—1岁前儿童进行言语模仿(学话萌芽),能对语音 刺激做出积极反应,并模仿和说出词音。此时,儿童处在 掌握词和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萌芽状态。
初步掌握语言期:
1—1.5岁说出具有初步概念意义的真正词,这是儿童 言语获得上的质变阶段。
特点:“单音重叠”、“以词代句”、“以音代物”。 儿童对成人的言语指令能做出相应反应。
掌握语言的语法结构期:
1.5—3岁儿童能初步运用基本语法形式构建短语和简 单陈述句,能理解简单童话故事、儿歌等。
4—5岁儿童复杂句和复合句发展较快,常以语言知识 为根据的“语序策略”来理解语句,但对结构复杂得被动 语态和双重否定句尚不能很好理解。
2.全语言教育的内容
语言表现形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语言存在空间:日常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 语言的能力上:听、说、读、写 语言发展范畴:语音习得、语义习得、语法习得、语用习得
3.全语言教育的策略
古德曼:按主题安排学习区
4.全语言教育的方法
①融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的学习活动之中 ②从整体到部分 ③重视儿童阅读和书写的过程 ④认识儿童有无穷的学习潜力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人倾向于反复做出能使他获得 满足的行为。幼儿所以会模仿,是因为当他们模仿 时会得到成人愉快而温暖的回应,同时也可以获得 他们想要的事物,从而导致儿童进一步模仿。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的学习与获得始于通过强化 所形成的模仿。
3.社会交往说
儿童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获得语言的。
布鲁纳等人指出,和成人交往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 键因素。也就是说儿童与成人交往时,成人会自然 地给儿童解释语义,把儿童的不成熟的句子,扩展 成完整的句子,一步步提高儿童的表达水平。
启发我们应注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幼儿的语言教育,自然融合在各个领域的 学习内容与活动过程中。
2.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和内容应是完整的。
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的发展, 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的完整目标。内容既要关注幼儿口语表达 能力,也要深入研究幼儿书面语的学习。
他们学语言只需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就 可以了。
语言规则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
儿童天生就有“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儿童能在听到少量语言的情况下理解和说出大量合乎 语法的新语言。儿童在他们本民族语言环境中,获得 确定基本语法关系和语法特征的基础规则和转换规则 ,从而显示出他们的言语能力。
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
关于儿童获得母语口头语言中听话和说话能力的理论。
一、环境论 1.模仿说
以行为主义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外部环境对儿童语言获 得起决定性影响。语言是后天获得的能力,是经过一系列的刺 激和反应联结而成,是学习的结果。
儿童语言发展的早期,主要是通过环境与家庭中的成员 互动,年长于婴幼儿的人提供语言学习的模仿现象。婴幼儿对 周围语言的模仿,不断得到周围成人的微笑、爱抚、夸奖等正 强化,就会更努力发出类似的语言。
2.强化说
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与反应相 伴的强化。
有的行为者认为,模仿和强化是不能分的。
“自我强化”: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 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强化时人们 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 东西。
2.强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