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的变形与再结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变形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再结晶开始温度便趋于稳 定 ➢ (3)微量熔质原子: 溶质或杂质原子与位错,晶界存在 交互作用,偏聚在位错及晶界处,对位错的运动及晶界的 迁移起阻碍作用,因此不利于再结晶的形核与长大,阻碍 再结晶,使再结晶温度升高。
整理课件
33
3)影响再结晶的因素
➢ (4)原始晶粒尺寸: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晶粒越细, 变形抗力越大,冷变形后储存能越多,再结晶温度越低。 相同变形度,晶粒越细,晶界总面积越大,可供形核场所 越多,生核率也增大,故再结晶速度加快。
(1)单相合金的塑性变形 ➢ 合金元素在金属基体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形成
固熔体;二是形成第二相,与基体组成机械混合物。它们 具有不同的变形特点。 ➢ 固熔强化 由于异类原子(熔质原子)的存在,使合金 塑性变形抗力大大提高,表现为强度、硬度增加,塑性、 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固熔强化。 ➢ 固熔强化的实质是熔质原子与位错的弹性交互作用阻碍了 位错的运动。即熔质原子与位错弹性交互作用的结果
➢ 一个滑移系就是滑移时的一种空间取向或一种可能性。因 此,滑移系越多,金属变形能力越大
单晶体的滑移
整理课件
8
(3)临界分切应力
➢ 设试棒横截面积为A; ➢ 轴向拉力为P; ➢ 滑移面法线与外力P之间的夹角为φ, ➢ 滑移方向与外力P之间的夹角为λ ➢ P在滑移方向上切向分力Pτ=Pcosλ ➢ 滑移面面积
,当升高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晶粒仍可继续长大,若均 匀地连续生长叫正常长大。 ➢ (2)长大方式:依靠大角度晶界的移动并吞食其他晶粒 实现的。 ➢ (3)长大的驱动力:晶粒长大的驱动力,从整体上看, 是晶粒长大前后总的界面能差。从个别晶粒长大的微观过 程来说,晶界具有不同的曲率则是造成晶界迁移的直接原 因。
整理课件
35
影响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2. 原始晶粒尺寸 变形度一定时,原始晶粒越细,再结晶后 的晶粒也越细
3. 退火温度 提高退火温度,不仅使再结晶后的晶粒粗大, 而且还影响临界变形度的大小
4. 微量熔质原子和杂质 一般都能起细化晶粒的作用
整理课件
36
9.3.3 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9.3.3.1晶粒的正常长大(即均匀长大) ➢ (1)定义:再结晶刚刚完成,得到细小的无畸变等轴晶粒
18
➢ (2)晶界对滑移的阻滞效应
晶界上原子排列不规则,点阵畸变严重,且晶界两侧 的晶粒取向不同,因此,滑移要从一个晶粒直接延续到下 一个晶粒是极其困难的,即室温下晶界对滑移有阻滞效应 ,如下图所示
经拉伸后晶界处呈竹节状
整理课件
19
(3)晶粒大小对变形抗力的影响 ➢ 一般来说,晶界可使金属强化,也可使金属软化,这
整理课件
21
固溶强化效果的影响因素 ➢ 溶质原子的浓度:浓度越高,一般其强化效果越好 ➢ 原子尺寸因素:溶质与溶剂原子尺寸相差越大,其强化效
果越好,但通常原子尺寸相差较大时,溶质原子的溶解度 降低 ➢ 溶质原子的类型:间隙型溶质原子的强化效果好于置换型 ,特别是体心立方晶体中的间隙原子 ➢ 相对价因素(电子因素):溶质原子与基体金属的价电子 数目差越大,固溶强化效果越显著
材料科学基础
第9章 金属材料的变形与再结晶
整理课件
1
9.1 金属的应力应变曲线
P/A0=σ(应力) (l-l0)/l0=ε(应变)
P——作用在试样上的载荷 A0——试样的原始界面面积 L0——试样的原始标距长度 L——试样变形后标距长度
σ=Eε或τ=Gγ
στ为正应力,切应力; εγ为正应变,切应变 EG分别为正弹性模量和切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是表征材料中原子间结合力强弱的物理量
亚晶合并形核机制
都是大 角度晶 界的突 然迁移
亚晶蚕食形核机制
整理课件
31
形变造成了大位向差的界面
界面迁移
(a) 亚晶直接长大形核
再结晶晶核
ABC间位相差很小
A和B合并
ABC合并,形成大位相差界面
(b)亚晶合并形核
整理课件 再结晶亚晶形核机制示意图
32
3)影响再结晶的因素
➢ (1)退火温度:加热温度越高,再结晶速度越快 ➢ (2)预先变形程度:变形度越大,再结晶开始温度越低
➢ (5)分散相粒子 :既可能促进基体金属的再结晶,也可 能阻碍再结晶
整理课件
34
影响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1. 预先变形程度 当变形度很小时(<εc)不发生再结晶,故 晶粒大小不变;当ε=2%~8%时,再结晶后的晶粒特别粗 大,此时的变形度即所谓临界变形度;当变形度大于临 界变形度时,随变形度的增加,晶粒逐渐细化 。
整理课件
40
整理课件
41
9.4 金属的热变形、蠕变
➢ 1)热变形:晶体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变形 ➢ 2)热加工对金属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①改善铸造状态的组织缺陷,提高材料的致密性和力学 性能。 ②热变形形成流线,出现各向异性。流线指动态再结晶形 成等轴晶粒而夹杂物(或第二相)仍沿变形方向呈流动状的 纤维组织。顺流线方向比横向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 ③形成带状组织 ④控制热加工工艺,以获得细小的晶粒组织。
整理课件
2
整理课件
3
➢ 弹性变形:在应力低于弹性极限(σe)时,σ和ε之间保持线性 关系: σ =Eε
➢ 其特点是外力去除后,变形可以完全恢复。
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
整理课件
4
➢ 弹塑变形:当外力大于σe后,除了弹性变形外,开始发生 均匀塑性变形。这时若去掉外力,弹性变形部分恢复,但 留下了永久变形,即塑性变形。
退火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
整理课件
5
➢ 断裂:当外力达到σb之后,试样开始发生不均匀塑性变形 ,产生缩颈,变形量迅速增大,最终发生断裂。
b k
s e
退火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
整理课件
6
9.2 金属的塑性变形
9.2.1.1 滑移 (1)滑移线和滑移带
在常温和低温下,单晶体的塑 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滑移的方式 来进行的,此外,还有孪生和 扭折
有利的晶粒先变形,且不同晶粒变形量也不同。一般变形 度达到20%,几乎所有晶粒都可参加变形。 ➢ 各个晶粒的变形必须协调 对一个晶粒来讲不能自由地 、均匀地滑移,它要受到相邻晶粒的牵制,故晶粒之间要 互相配合、协调。如果协调不好,将会导致塑性下降(晶 界处开裂)。 ➢ 变形不均匀导致内应力不均匀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晶粒异常长大过程
39
➢ (2)长大方式:来自总界面的降低。 ➢ (3)长大的驱动力:少数晶粒突发性地迅速地粗化,使
晶粒间的尺寸差别显著增大。不需重新形核。
➢ (4)二次再结晶有以下特征: 1. 驱动力来自界面能或表面能的降低。 2. 不需要重新形核,是以一次再结晶后的某些特殊晶粒作
为基础而长大。 3. 只有在晶粒正常长大受阻情况下才产生二次再结晶。 4. 也会产生择优取向的晶粒,称之为再结晶织构。
整理课件
29
(4)回 复 机 制
➢ 低温回复(0.1~0.3Tm) 主要涉及点缺陷的运动。空位 或间隙原子移动到晶界或位错处,空位与间隙原子相遇复 合,使点缺陷密度大大下降。
➢ 中温回复(0.3~0.5Tm) 位错可以在滑移面上滑移或交 滑移,使异号位错相遇相消,位错密度下降,位错缠结内 部重新排列组合,使变形亚晶规整化。
主要依赖于温度和变形速率。当温度低于 ,且变形速 率较大时,晶粒细化会使金属强度升高;但当温度高于上 述界限及变形速率很慢时,晶界增多反而使金属强度降低 。故高温合金一般希望获得粗晶组织。 ➢ 细晶强化在提高材料强度的同时,也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 性,这是其他强化方法所不具备的。
整理课件
20
9.2.3 合金的塑性变形 与强化
(a)滑移
(b) 孪生
整理课件
14
➢ 孪晶在显微镜下呈带状或透镜状,见下图:
锌中的变形孪晶 ×200
整理课件
α 铁的变形孪晶(纽曼带)
15
滑移和孪生的比较
整理课件
16
整理课件
17
9.2.2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特点 (1)晶粒取向的影响(亦称取向差效应) ➢ 变形有先有后 各晶粒相对于外力轴的取向不同,位向
整理课件
22
(2)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 ➢ 聚合型两相合金的变形 ➢ 弥散型合金的变形
当第二相颗粒非常细小,弥散地分布在基体相中时, 合金的变形抗力很大,强度将显著提高。通常,当第二相粒 子的尺寸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强化作用最大;而尺寸过大 或过小,合金的强度均有所下降。
如果第二相微粒是通过过饱和固熔体的时效处理而沉 淀析出,则所产生的强化称为沉淀强化或时效强化;如果 这种微粒是靠冶金方法外加的,则称为弥散强化。
➢ 高温回复(>0.5Tm) 位错除滑移外,还可攀移,实现 多边化,如下图所示。
整理课件
30
9.3.2 再结晶
➢ 1)定义 ➢ 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在原来的变形
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完全软化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之 为再结晶。
晶界弓出形核机制
➢ 2)形核机制
自由滑移变形
受夹具限制时的变形
晶体在拉伸时的转动
整理课件
11
晶体在压缩时的晶面转动
整理课件
12
(5)滑移的机理
➢ 实验证明,滑移是位错在切应力作用下运动的结果 ➢ 滑移线是位错运动到晶体表面所产生的台阶。
晶体通过刃型位错移动造成滑移的示意图
整理课件
13
9.2.1.2 孪生
➢ 所谓孪生变形,就是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 一定晶面(孪晶面)和一定的晶向(孪生方向)相对于另一 部分作均匀的切变所产生的变形。变形部分与未变形部分 以孪晶面为准,构成镜面对称,这两部分晶体合称孪晶( 双晶)。
整理课件
23
➢ 第二相颗粒的强化机制有两种:位错绕过机制及位错切过 机制,其主要示意图如下:
位错绕过第二相粒子示意图
整理课件
颗粒为 不可变
形
24
➢ 位错切过粒子示意图
位错切过粒子示意图
颗粒为 可变形
整理课件
25
➢ 小结:合金强化的途径和方法
加工硬化(塑性变形强化) 细晶强化 固熔强化 第二相强化(弥散强化) 热处理强化
➢ 如果把经过抛光的单晶体试样进行塑性变形,则在显微 镜下可以看到抛光表面上出现平行的黑线,称为滑移带
(见下图);在电子显微镜下,滑移带是一组更细的线 组成,这更细的线条称为滑移线。
滑移带(铜)×500 整理课件
滑移带与滑移线(示意图) 7
(2)滑移系
➢ 滑移总是沿着一定的晶面和该面上一定的晶向进行,这种 晶面和晶向分别称为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一个滑移面与其 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
整理课件
42
➢ 在热变形中,由于枝晶偏析、夹杂物、第二相等随组织变 形而伸长,沿变形方向分布,此种组织称为流线。
( 左 ) 正 确 ( 右 ) 不 正 确
低碳钢热加工后的流线
整理课件
吊钩中的流线分布
(左)正确 (右)不正确
43
蠕变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金属受持续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缓慢 的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金属的蠕变
➢ 故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
整理课件
9
➢ Schmid用同种材料但不同取向的单晶试棒进行拉伸试 验,发现尽管不同试棒的m值不同,但开始滑移时的分切 应力都相同,等于某一确定值(τk),即晶体开始滑移所 需的分切应力
τk就称为临界分切应力,它是一个材料常数。
整理课件
10
(4)滑移时晶体的转动
➢ 晶体借滑移发生塑性变形时,往往伴随着取向的改变
整理课件
37
1 — 迁移前晶界位置 2 — 迁移后晶界位置
铝晶粒长大的晶界迁移
整理课件
38
9.3.3.2 晶粒的反常长大(不均匀长大,或称为二次再结晶)
➢ 某些金属材料经过严重变形之后,在较高温度退火,会 出现晶粒的反常长大,如下图所示。这个过程就像在再结 晶后,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中又重新发生了形核和长大 ,故又称之为“二次再结晶”。
t0
回复 t1
再结晶
t2 晶粒长大 t3
冷整变理形课件金属组织随加热温度及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28
(2)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 储存能: 冷塑变形时,外力所做的功尚有一部分储存在
变形金属的内部,这部分能量叫储存能 储存能是变形金属加热是发生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
(3)性能变化 强度与硬度 电阻率 密度 内应力
整理课件
26
整理课件
27
9.4 回复与再结晶
(1)组织变化 ➢ t0~t1为第1阶段,称为回复 :显微组织几乎不发生变化,
晶粒仍保持变形后的形态
➢ t1~t2为第Ⅱ阶段,称为再结晶:变形晶粒通过形核和长大 ,变为新的等轴晶粒(但不是相变);
➢ t2~t3为第Ⅲ阶段,称为晶粒长大:晶粒通过晶界移动,发 生长大,直至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尺寸。
整理课件
33
3)影响再结晶的因素
➢ (4)原始晶粒尺寸: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晶粒越细, 变形抗力越大,冷变形后储存能越多,再结晶温度越低。 相同变形度,晶粒越细,晶界总面积越大,可供形核场所 越多,生核率也增大,故再结晶速度加快。
(1)单相合金的塑性变形 ➢ 合金元素在金属基体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形成
固熔体;二是形成第二相,与基体组成机械混合物。它们 具有不同的变形特点。 ➢ 固熔强化 由于异类原子(熔质原子)的存在,使合金 塑性变形抗力大大提高,表现为强度、硬度增加,塑性、 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固熔强化。 ➢ 固熔强化的实质是熔质原子与位错的弹性交互作用阻碍了 位错的运动。即熔质原子与位错弹性交互作用的结果
➢ 一个滑移系就是滑移时的一种空间取向或一种可能性。因 此,滑移系越多,金属变形能力越大
单晶体的滑移
整理课件
8
(3)临界分切应力
➢ 设试棒横截面积为A; ➢ 轴向拉力为P; ➢ 滑移面法线与外力P之间的夹角为φ, ➢ 滑移方向与外力P之间的夹角为λ ➢ P在滑移方向上切向分力Pτ=Pcosλ ➢ 滑移面面积
,当升高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晶粒仍可继续长大,若均 匀地连续生长叫正常长大。 ➢ (2)长大方式:依靠大角度晶界的移动并吞食其他晶粒 实现的。 ➢ (3)长大的驱动力:晶粒长大的驱动力,从整体上看, 是晶粒长大前后总的界面能差。从个别晶粒长大的微观过 程来说,晶界具有不同的曲率则是造成晶界迁移的直接原 因。
整理课件
35
影响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2. 原始晶粒尺寸 变形度一定时,原始晶粒越细,再结晶后 的晶粒也越细
3. 退火温度 提高退火温度,不仅使再结晶后的晶粒粗大, 而且还影响临界变形度的大小
4. 微量熔质原子和杂质 一般都能起细化晶粒的作用
整理课件
36
9.3.3 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9.3.3.1晶粒的正常长大(即均匀长大) ➢ (1)定义:再结晶刚刚完成,得到细小的无畸变等轴晶粒
18
➢ (2)晶界对滑移的阻滞效应
晶界上原子排列不规则,点阵畸变严重,且晶界两侧 的晶粒取向不同,因此,滑移要从一个晶粒直接延续到下 一个晶粒是极其困难的,即室温下晶界对滑移有阻滞效应 ,如下图所示
经拉伸后晶界处呈竹节状
整理课件
19
(3)晶粒大小对变形抗力的影响 ➢ 一般来说,晶界可使金属强化,也可使金属软化,这
整理课件
21
固溶强化效果的影响因素 ➢ 溶质原子的浓度:浓度越高,一般其强化效果越好 ➢ 原子尺寸因素:溶质与溶剂原子尺寸相差越大,其强化效
果越好,但通常原子尺寸相差较大时,溶质原子的溶解度 降低 ➢ 溶质原子的类型:间隙型溶质原子的强化效果好于置换型 ,特别是体心立方晶体中的间隙原子 ➢ 相对价因素(电子因素):溶质原子与基体金属的价电子 数目差越大,固溶强化效果越显著
材料科学基础
第9章 金属材料的变形与再结晶
整理课件
1
9.1 金属的应力应变曲线
P/A0=σ(应力) (l-l0)/l0=ε(应变)
P——作用在试样上的载荷 A0——试样的原始界面面积 L0——试样的原始标距长度 L——试样变形后标距长度
σ=Eε或τ=Gγ
στ为正应力,切应力; εγ为正应变,切应变 EG分别为正弹性模量和切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是表征材料中原子间结合力强弱的物理量
亚晶合并形核机制
都是大 角度晶 界的突 然迁移
亚晶蚕食形核机制
整理课件
31
形变造成了大位向差的界面
界面迁移
(a) 亚晶直接长大形核
再结晶晶核
ABC间位相差很小
A和B合并
ABC合并,形成大位相差界面
(b)亚晶合并形核
整理课件 再结晶亚晶形核机制示意图
32
3)影响再结晶的因素
➢ (1)退火温度:加热温度越高,再结晶速度越快 ➢ (2)预先变形程度:变形度越大,再结晶开始温度越低
➢ (5)分散相粒子 :既可能促进基体金属的再结晶,也可 能阻碍再结晶
整理课件
34
影响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1. 预先变形程度 当变形度很小时(<εc)不发生再结晶,故 晶粒大小不变;当ε=2%~8%时,再结晶后的晶粒特别粗 大,此时的变形度即所谓临界变形度;当变形度大于临 界变形度时,随变形度的增加,晶粒逐渐细化 。
整理课件
40
整理课件
41
9.4 金属的热变形、蠕变
➢ 1)热变形:晶体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变形 ➢ 2)热加工对金属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①改善铸造状态的组织缺陷,提高材料的致密性和力学 性能。 ②热变形形成流线,出现各向异性。流线指动态再结晶形 成等轴晶粒而夹杂物(或第二相)仍沿变形方向呈流动状的 纤维组织。顺流线方向比横向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 ③形成带状组织 ④控制热加工工艺,以获得细小的晶粒组织。
整理课件
2
整理课件
3
➢ 弹性变形:在应力低于弹性极限(σe)时,σ和ε之间保持线性 关系: σ =Eε
➢ 其特点是外力去除后,变形可以完全恢复。
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
整理课件
4
➢ 弹塑变形:当外力大于σe后,除了弹性变形外,开始发生 均匀塑性变形。这时若去掉外力,弹性变形部分恢复,但 留下了永久变形,即塑性变形。
退火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
整理课件
5
➢ 断裂:当外力达到σb之后,试样开始发生不均匀塑性变形 ,产生缩颈,变形量迅速增大,最终发生断裂。
b k
s e
退火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
整理课件
6
9.2 金属的塑性变形
9.2.1.1 滑移 (1)滑移线和滑移带
在常温和低温下,单晶体的塑 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滑移的方式 来进行的,此外,还有孪生和 扭折
有利的晶粒先变形,且不同晶粒变形量也不同。一般变形 度达到20%,几乎所有晶粒都可参加变形。 ➢ 各个晶粒的变形必须协调 对一个晶粒来讲不能自由地 、均匀地滑移,它要受到相邻晶粒的牵制,故晶粒之间要 互相配合、协调。如果协调不好,将会导致塑性下降(晶 界处开裂)。 ➢ 变形不均匀导致内应力不均匀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晶粒异常长大过程
39
➢ (2)长大方式:来自总界面的降低。 ➢ (3)长大的驱动力:少数晶粒突发性地迅速地粗化,使
晶粒间的尺寸差别显著增大。不需重新形核。
➢ (4)二次再结晶有以下特征: 1. 驱动力来自界面能或表面能的降低。 2. 不需要重新形核,是以一次再结晶后的某些特殊晶粒作
为基础而长大。 3. 只有在晶粒正常长大受阻情况下才产生二次再结晶。 4. 也会产生择优取向的晶粒,称之为再结晶织构。
整理课件
29
(4)回 复 机 制
➢ 低温回复(0.1~0.3Tm) 主要涉及点缺陷的运动。空位 或间隙原子移动到晶界或位错处,空位与间隙原子相遇复 合,使点缺陷密度大大下降。
➢ 中温回复(0.3~0.5Tm) 位错可以在滑移面上滑移或交 滑移,使异号位错相遇相消,位错密度下降,位错缠结内 部重新排列组合,使变形亚晶规整化。
主要依赖于温度和变形速率。当温度低于 ,且变形速 率较大时,晶粒细化会使金属强度升高;但当温度高于上 述界限及变形速率很慢时,晶界增多反而使金属强度降低 。故高温合金一般希望获得粗晶组织。 ➢ 细晶强化在提高材料强度的同时,也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 性,这是其他强化方法所不具备的。
整理课件
20
9.2.3 合金的塑性变形 与强化
(a)滑移
(b) 孪生
整理课件
14
➢ 孪晶在显微镜下呈带状或透镜状,见下图:
锌中的变形孪晶 ×200
整理课件
α 铁的变形孪晶(纽曼带)
15
滑移和孪生的比较
整理课件
16
整理课件
17
9.2.2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特点 (1)晶粒取向的影响(亦称取向差效应) ➢ 变形有先有后 各晶粒相对于外力轴的取向不同,位向
整理课件
22
(2)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 ➢ 聚合型两相合金的变形 ➢ 弥散型合金的变形
当第二相颗粒非常细小,弥散地分布在基体相中时, 合金的变形抗力很大,强度将显著提高。通常,当第二相粒 子的尺寸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强化作用最大;而尺寸过大 或过小,合金的强度均有所下降。
如果第二相微粒是通过过饱和固熔体的时效处理而沉 淀析出,则所产生的强化称为沉淀强化或时效强化;如果 这种微粒是靠冶金方法外加的,则称为弥散强化。
➢ 高温回复(>0.5Tm) 位错除滑移外,还可攀移,实现 多边化,如下图所示。
整理课件
30
9.3.2 再结晶
➢ 1)定义 ➢ 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在原来的变形
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完全软化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之 为再结晶。
晶界弓出形核机制
➢ 2)形核机制
自由滑移变形
受夹具限制时的变形
晶体在拉伸时的转动
整理课件
11
晶体在压缩时的晶面转动
整理课件
12
(5)滑移的机理
➢ 实验证明,滑移是位错在切应力作用下运动的结果 ➢ 滑移线是位错运动到晶体表面所产生的台阶。
晶体通过刃型位错移动造成滑移的示意图
整理课件
13
9.2.1.2 孪生
➢ 所谓孪生变形,就是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 一定晶面(孪晶面)和一定的晶向(孪生方向)相对于另一 部分作均匀的切变所产生的变形。变形部分与未变形部分 以孪晶面为准,构成镜面对称,这两部分晶体合称孪晶( 双晶)。
整理课件
23
➢ 第二相颗粒的强化机制有两种:位错绕过机制及位错切过 机制,其主要示意图如下:
位错绕过第二相粒子示意图
整理课件
颗粒为 不可变
形
24
➢ 位错切过粒子示意图
位错切过粒子示意图
颗粒为 可变形
整理课件
25
➢ 小结:合金强化的途径和方法
加工硬化(塑性变形强化) 细晶强化 固熔强化 第二相强化(弥散强化) 热处理强化
➢ 如果把经过抛光的单晶体试样进行塑性变形,则在显微 镜下可以看到抛光表面上出现平行的黑线,称为滑移带
(见下图);在电子显微镜下,滑移带是一组更细的线 组成,这更细的线条称为滑移线。
滑移带(铜)×500 整理课件
滑移带与滑移线(示意图) 7
(2)滑移系
➢ 滑移总是沿着一定的晶面和该面上一定的晶向进行,这种 晶面和晶向分别称为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一个滑移面与其 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
整理课件
42
➢ 在热变形中,由于枝晶偏析、夹杂物、第二相等随组织变 形而伸长,沿变形方向分布,此种组织称为流线。
( 左 ) 正 确 ( 右 ) 不 正 确
低碳钢热加工后的流线
整理课件
吊钩中的流线分布
(左)正确 (右)不正确
43
蠕变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金属受持续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缓慢 的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金属的蠕变
➢ 故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
整理课件
9
➢ Schmid用同种材料但不同取向的单晶试棒进行拉伸试 验,发现尽管不同试棒的m值不同,但开始滑移时的分切 应力都相同,等于某一确定值(τk),即晶体开始滑移所 需的分切应力
τk就称为临界分切应力,它是一个材料常数。
整理课件
10
(4)滑移时晶体的转动
➢ 晶体借滑移发生塑性变形时,往往伴随着取向的改变
整理课件
37
1 — 迁移前晶界位置 2 — 迁移后晶界位置
铝晶粒长大的晶界迁移
整理课件
38
9.3.3.2 晶粒的反常长大(不均匀长大,或称为二次再结晶)
➢ 某些金属材料经过严重变形之后,在较高温度退火,会 出现晶粒的反常长大,如下图所示。这个过程就像在再结 晶后,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中又重新发生了形核和长大 ,故又称之为“二次再结晶”。
t0
回复 t1
再结晶
t2 晶粒长大 t3
冷整变理形课件金属组织随加热温度及时间的变化示意图
28
(2)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 储存能: 冷塑变形时,外力所做的功尚有一部分储存在
变形金属的内部,这部分能量叫储存能 储存能是变形金属加热是发生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
(3)性能变化 强度与硬度 电阻率 密度 内应力
整理课件
26
整理课件
27
9.4 回复与再结晶
(1)组织变化 ➢ t0~t1为第1阶段,称为回复 :显微组织几乎不发生变化,
晶粒仍保持变形后的形态
➢ t1~t2为第Ⅱ阶段,称为再结晶:变形晶粒通过形核和长大 ,变为新的等轴晶粒(但不是相变);
➢ t2~t3为第Ⅲ阶段,称为晶粒长大:晶粒通过晶界移动,发 生长大,直至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