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课件:选修部分 选修一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直 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 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俸禄 由国家筹集和发放
北魏吏治有所好转
概况 措施
时期
迁都洛阳 后期孝文帝 主持,重点 推行汉化措
移风易俗 施
内容
作用
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
(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魅力。
(四)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 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 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 此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 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 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 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 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 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四)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 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
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
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
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
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
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
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五)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项目
事件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目的 不同 点
侧重点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改革内容 时期 概况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与租调制
前期冯太后 主持,重点 建田令,把国家控制的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土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 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税一钱,住卖税两钱,听尚运销。……宋仁宗庆历八年,采纳了
范祥的“钞盐法”,废除“官鬻”形式,即规定商人凡纳钱4
800
文,售予一票,可领盐200斤,任其运销。并设置都盐院,作为
盐价调节机构,平衡盐价,以确保盐有常价,钞有定数,防止商
人哄抬盐价,此法实际上也是一种专卖制。到宋神宗熙宁年间,
为使盐商专卖,发售盐引。盐引又称“盐钞”,是宋代的取盐凭
普遍推行县制
制订秦律
影响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 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 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 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 点 一 商鞅变法
(一)变法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 大发展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 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 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 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四)变法成功的原因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 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 利于加强统治
措施
奖励军 功
内容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 除“世卿世禄制”
影响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 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 治基础
思想控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
制
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管仲理财的各措施归纳即可。第(2) 问,可以从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巩 固统治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以“予之为取”为指导思想;先富民再富国; 生产民营,销售专营;政府调控市场,从中盈利。(言之成理 即可) (2)影响: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生 产的发展,使商业健康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统 治秩序,为齐国争霸创造了物质条件。(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实行盐税法,除废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大力推行
官鬻法和通商法。官鬻法(也称官卖法,京东、淮浙、广东等地
实行)即由官府控制当地盐的生产,并直接主持运往行销地区售
卖,实行专运、专卖,一律不许私人插手。通商法(也称商运
法,京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实行)即政府向商人每年收过
改革旧 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 同室居住;强制推行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三)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 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 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 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易远”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领域 项目 措施
内容
作用
军事上强兵 之法 (改变 积弱局面)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 法
鼓励百姓养马
在各路设“将”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 质量和数量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答案:(1)内容:实行盐税法,推行官鬻法和通商法;政府加强 对盐的专卖,并设置都盐院;盐商专卖,发放取盐凭证。 (2)意义: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 序,防止了商人哄抬盐价;“盐钞”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3.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 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 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 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 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政治安 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知能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 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衰征”政 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 (“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 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 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 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 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 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 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 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阳
文化的融合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姓、通婚姻、改籍贯、 ,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
行汉制、崇儒学
巩固了北魏统治
(三)改革评价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 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具体原因 (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 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 措施 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
以农求 重农抑商、奖励
富
耕织
统一度量衡
加强集 权
建立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
国之法( 法
改变积贫
局面)
市易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 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 息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纳钱代役
在东京设市易务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 政府的财政收入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 收入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 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 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族的落后状态
取得优势地位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 侧重于富国强兵
风易俗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受到 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考点三
王安石变法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 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 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变法内容
项目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农田水利 法
经济上富 募役(免役)
考 点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 局面。 (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 (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 力。
2.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 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 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 用人得当。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 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进一步 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 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 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借权 势横行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 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 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 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
政治上取士 之法 (培养 变法人才)
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 设明法科
整顿太学
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 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 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唯才用人
重改革、破成规
(三)改革评价 1.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 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据《宋史·通
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摘编自郝贵云《浅析我国古代盐税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宋初实行盐税法……大力推行官鬻法 和通商法”“宋仁宗庆历八年,采纳了范祥的‘钞盐法’……并 设置都盐院……实际上也是一种专卖制”“发售盐引”归纳。第 (2)问,根据材料“官鬻法和通商法”“设置都盐院……平衡盐 价,以确保盐有常价……防止商人哄抬盐价”“‘引’是指有价 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