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及改进【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会计学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及改进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1990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诞生。
在股票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上市公司也日趋成熟,投资者也变得理性,管理层的监管也日益规范。
但总的来说,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分不分股利作为信号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上市公司来讲,股利分配是公司的重要财务活动之一,股利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于投资者都非常重视是否发放股利。
以及以何种形式发放股利。
但具体的股利政策要考虑公司所处的阶段,宏观经济走势,国家政策法规,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选择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股利分配政策,以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预期目标: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具体结合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在研究其成因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透过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分析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潜在的投资价值,挖掘出中小企业板块的潜力股,以期带给投资者较为丰厚的投资收益。
以及能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提供相应的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
国外关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61年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
股利政策成了当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此后形成了传统股利理论和现代股利理论。
前者主要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和税差理论;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
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
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
值也就越大。
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
“一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
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 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
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
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
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
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
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
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
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2.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
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
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
有的税收等级
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
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
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处于高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
(2)信号传递理论。
股利具有信息内涵的思想萌芽于Lintner,由MM最早提出。
Bhattacharya(1979)建立了第一个股利的信号传递模型。
该学派从放松理论的投资者和管理当局拥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发,认为当局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
(3)代理成本理论。
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成本学说为整个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
Jensen和Meckling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其中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
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由此他们将代理成本定位为委托人发生的监督支出、代理人发生的约束性支出和委托人承担的剩余损失。
(4)股利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成长机会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在有关公司信息方面存在时间及数量上的不一致性。
股利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司的管理者比外部投资者占有更多的内部信息,且在时间上也比外部投资者早得多。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虽然股东可以创造自制股利或将其所获股利用于再投资,但是在交易中会发生交易成本(如经纪人佣金等)。
成长机会理论指的是当公司进入成就期后,通常从某一时刻起开始支付股利,并逐步提高所付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
经验证据表明,公司股利政策的模式一般保持不变,当股利政策改变时,股票平均价格会发生重大变化。
因此,公司一般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
3.我国对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
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了股利政策领域的研究。
分析等方法。
但跟国外主流力量相比还略显薄弱,主要是在实证研究方面。
下面以学界普遍认同的信号理论和代理理论举例,并做出相应讨论。
3.1关于股利信号理论
国内很多学者运用信号理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
陈晓、陈小
悦和倪凡(1998)以1995年以及此前上市的86家A股公司为样本,按照纯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现金加股票)将样本公司分为三类,采用累计异常收益率法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发放股利的信号效应,得出的结论为市场更喜欢股票股利。
姚正春等人(2000)以股利分配方案公告日为事件日,观察上市公司股利发放前后的超额累计收益率,结论为现金股利没有信息效应。
送股和配股导致正的超额收益,具有正的信息效应。
魏刚(2001)则证明了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受其持久盈利的变化所驱动,在股利政策决策时,管理者考虑到了持久盈利。
李常青(2010)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变化传递的是当年盈利能力的信息,而并非未来的盈利能力。
3.2关于股利代理理论
吕长江和王克敏(1999)对代理问题在中国的应用提出质疑,他们采用双步骤法(因子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深沪两市1996-1998年度支付现金股利的全部372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上市公司存在代理问题,代理成本越高,股利支付水平越低,说明我国现金股利很难控制代理成本。
原红旗(2004)从控股股东角度对现金股利的支付动机进行了检验,认为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越高现金股利支付越高,控股股东通过现金股利转移现金。
李源(2007)则从控制权的角度,得出了最终控制人所持有的现金流动权越多,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越低的结论。
而魏刚(2001)则从代理理论的角度指出,股利支付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减少代理成本的一种途径。
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关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不断发展、创新。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差距,国内外研究存还在着较大差距。
虽然没有得到公认的结论,但国外在相关研究中不断有新的理论提出并加以完善。
而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外理论的实证检验和验证。
当然,国内学者基于国外理论提出的针对于国内现状的诸多结论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上市公司,而对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研究的并不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有产物——中小企业的健康对发展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非常重要。
本文从公司的治理机制出发,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小企业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将会是一个新的亮点。
3.参考文献
[1]刘爱东.公司理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源.股利决策新论[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崔毅.现代财务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化成.高级财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常青.公司治理模式与股利政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0(2).
[7]魏刚.中国上市公司股票股利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2).
[8]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9(2).
[9]姚正春.现代金融学前沿[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10]施东晖.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陈晓等.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C].巨潮资讯,1998.
[12]原红旗.中小企业板块运行现状及其问题剖析[C].商业研究,2004.
[13]John Lintuer.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e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Retaine Eamings,and Taxes.[J].TheAmerieanEeonomieReview,1956(2).
[14]MillerM.Dividend and axes[J].Joumal of FinaneialEconomies ,1979(1).
[15] Bhattacharya.Imperfect Information,Dividend Policy,and"the Bird in the
Hand"Fallacy,Bell Journal of Economies,2004.
[16]Miller,M.H.and Modigliani.Dividend Policy,Growth,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J].Journal of Business,1976(8).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股利的含义及形式
1.2股利分配政策的含义
1.2.1剩余股利政策
1.2.2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
1.2.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1.2.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1.3股利分配政策的相关程序
2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整体情况和整体分析
2.1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整体分析
2.2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及特点
2.3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
3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分析
3.1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研究的局限性
4规范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建议和研究展望
4.1本文结论
4.2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建议
4.3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
本次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关于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问题,要求在研究前期大量阅读这研究领域的相关的资料,理清股利分配政策的相关理论知识,为着手写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研究的难点在于要求结合我国某类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现状及数据,在研究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从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
计划进度:
第6学期第19-20周: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自选论文题目,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写作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
第7学期第6-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7学期第13-19周:研究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写作论文并完成初稿。
第7学期寒假: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完成第二稿。
第8学期第1-3周:交与指导老师评阅,进一步修改完善,为答辩做准备。
第8学期第9-11周: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