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产生及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新媒体的产生与开展
1.1 新媒体的产生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播送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

他在其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的报告中,他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

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屡次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场在美国社会流行并逐渐扩展到全世界。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播送、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开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效劳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性: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1.2 新媒体的开展
2013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在联合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开展报告〔2013〕"。

该书概括了当前中国新媒体开展的六大态势,盘点了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客、大数据与云计算、社
交媒体、三网融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移动应用App、OTT TV等十大热点,全面解析了中国新媒体的传播社会影响。

提出,2012年以来,移动化和融合化成为中国新媒体开展与变革的主旋律。

在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融合大势的促推下,中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媒体应用不断推出新、产业日趋活泼,新媒体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升、频频引发热点。

可见新媒体的开展将是未来媒体开展的新趋势。

2 大学生使用新媒表达状、影响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使用新媒表达状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日常接触的新媒体的类型丰富多样,涉及学习、视频、社交、网络论坛、QQ、微博、微信等。

当代大学生有各自的兴趣爱好,使用各种新媒体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大学生经常使用新媒体的目的主要还是获取信息、人际交往和娱乐休闲,较少学生以课外学习为目的。

2.2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喜欢承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最多和最直接的群体,新媒体以它特有的方式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开展与普及,尤其是手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展,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容,优化了大学生的知识构造,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了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总之,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2.2.1 积极影响:
〔1〕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大多数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展课堂学习,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开展,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显得有些封闭了,大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获取大量教育资源,进展交互式学习。

〔2〕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新媒体的传播的时效性和开放性,还有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不受时空限制,拓宽的他们学习的知识面和丰富性。

新媒体可以使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丰富自身的知识构造,通过各种课外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安康的知识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3〕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

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使大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更加便捷和轻松,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另一方面又减少了来自其他人和社会等因素的干扰,因此,网络就成了众多交流方式学生最喜欢和最理想的选择,网络成了大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的有效出口。

消极影响:
〔1〕对大学生思维开展的影响。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过度依赖于新媒体环境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感。

调查显示,有许多大学
生曾经有过从网上复制或者抄袭局部信息的行为,这样不仅容易产生学习的惰性,也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作弊行为,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展。

〔2〕对大学生身心安康的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中充满着一些不良信息,一些不安康的垃圾信息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使有些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许多学生睡眠不够,精神不振。

〔3〕对大学生媒介鉴别和批判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对媒介有一定的信任度,并且在*种程度上对媒介有依赖性,但是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批判和鉴别的能力。

一局部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弱,区分是非能力较差,他们最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人云亦云。

因此,大学生的媒介鉴别和批判能力有待提高。

2.3 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2.3.1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不利于思维的开展。

很多大学生只是停留在信息的浅阅读层次,很少去深度的思考问题,有些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引发一些抄袭行为的发生,一局部大学生对于新媒体提供的信息缺少鉴别和批判能力,逻辑概括和抽象能力也有所降低,尤其缺乏深度阅读的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2.3.2 网络监管力度不够,不良信息充满着大学生的生存环境
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有效地执法和监管措施,而政府监管又时松时紧,从而使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2.3.3 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缺少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总体上对媒介就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也没
有掌握使用媒介的根本理论知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时,不能正确而有效的利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不能很好地应对,容易迷失自我。

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2.3.4 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逐渐习惯承受不消耗脑力的信息,对信息的思考能力减弱,只满足于强烈的感官刺激,很多大学生的媒介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不强,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弱,归根结底说明大学生整体媒体素养水平不高,所以,只有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3.5 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较弱
由于网络虚拟的生存环境,人们容易在交流和使用的过程中过于个性化和自由化,放松对自我行为活动的自我约束和严格要求,这种自我管理能力的松懈,就会引起一些道德和法律问题。

3 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对策研究
3.1 高校要担负起教育的主阵地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手机,互联网等大学生接触频繁的新媒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比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论坛,红色,课堂讲解,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形式向大学生介绍如何正确使用新媒体的根本知识,发挥各抒己见的作用,集百家之长,针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一些活动,主动解决学生使用新媒体时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通过这些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个人以及班级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
想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2 利用新媒体,搭建学习交流新平台
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自身所拥有的珍贵资源,鼓励专家教授开放自己的博客,通过博客将教学体会,教学日志,教学经历,生活常识,科研论文,新媒体知识等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

也可建立QQ群,对学生的问题进展答疑解惑,增强交流。

3.3 政府要为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
当前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开展的政策规还不能适应新媒体开展的需要,政策规还得不到有效保证,政府必须在新媒体安康开展中承当起指导者和规着的角色,从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为大学生正确使用新新媒体提供政策支持。

3.4 加强新媒体知识的宣传、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播送,校园网,校报,有关新媒体的科教视频,科教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新媒体应用知识,开设网上新媒体竞赛知识问答有奖活动,将德育容和新媒体知识做成短片或者微电影进展宣传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不能盲目依赖新媒体,从而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3.5 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规教育
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和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
进展网络道德教育和宣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上,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4 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高度开展,新媒体的使用在大学生中已经很普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新媒体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也使我们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前所未有的潜能产生着对人的影响,因此,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春红.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科技大学.2013年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开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 年12 月.
[3] 工信部,2012 年8 月,通讯业运行状况[R].2012.1.
[4] 印富贵,熊炎生.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工学院学报,
2010 年10 月第28 卷第5 期.
[5] 洪甫,永智,马博林.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
电力教育,2009.10.
[6] 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1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