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2010 第一学期作业课程:外国教育发展史
任课教师:杨光富
题目: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院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专业:09级教育史
姓名:屈博
学号:51090102044
2010年3月1日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
摘要:
二战期间,法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衰败的景象。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法国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调整工作。
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由外到内的变革,从而使法国走上了一条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苏,变革,影响
法国在二战期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也不能幸免。
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不过,法国在戴高乐政府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复苏,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部分调整工作,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复苏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
教育经费的提高还基于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
政府中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结构只有在提高工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1]然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能力的加强,都离不开教育。
1954—1968年,法国脑力劳动者从1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分别增加40%和55%。
同时,国家提出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
这种思想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启发。
法国政府于l946年成立了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莫内(Monnet)为首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一l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
通过普遍调查和分析比较之后,计划委员会发现,国家不能把教育看作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应该看到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法国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1950年的6.65%上升到1957年的10.3%。
在第三个国家计划中,这一比例又上升至12.6%。
[2]
第二,1944年法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改革研究委员。
委员会先后由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先后领导,并于1947年向教育部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被称为“朗之万—瓦隆计划”),它成为法国战后经典性的教育文献之一,也被视为“教育改革的经典”。
方案确定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原则:
一是教育公平原则。
它包含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平等与多样,教育应当向人人提供得以发展的均等机会,应让所有的人能接触到文化,并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即不是使最有天赋者远离人民大众,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来推进教育民主化;
二是定向原则。
先是学业定向,后是职业定向,最终都是使每个劳动者、每个公民处在最适合其可能性并且最有利于其成功的岗位上。
这个方案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预科(即大学校预备班和大学低年级)和大学校以及大学高年级,方案还准备将大学校划归大学,使其成为专门学院。
遗憾的是,由于法国当时政局不稳,经济脆弱,保守势力顽固,朗之万一瓦隆计划成为一纸空文。
但是,其教育民主思想对于日后法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出生率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1931一1935年,法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0.08%,二次大战期间出现人口负增长,增长率为-0.34%。
从战后开始到60年代中期,法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1946—1950年和1961—196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上升到0.78%和0.68%。
出生率的上升保证了学生的来源。
尤其是在前几个国家计划实施之后,法国高等学校的师生数量明显增加。
大学生人数由1945年的97007人,上升到1969年625551人,教师人数也由5534人,上升至31039人。
[3]
总之,在战后的二十年里,随着经济的稳步提升,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加大,法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
虽然1968年以前,法国高等教育基本上保持着大学与大学校两个系统的传统模式。
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类学科自身的变化,高等学校仍然发生了一些改变。
例如,1954年,法学院学制由3年改为4年,教学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二年学习普通文化,后两年学习专业知识。
专业方向有私法、公法相政治经济学3类。
1957年,法学院更名为法学与经济科学学院。
1959年增设经济学学士学位、加重数学教学。
文学院于1958年改为文学与人文科学学院。
战后,社会学、人种学、人口统计学、人文地理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但也不乏一些调整,有了较大发展,并增设了相应的学位。
随着学科的分化,理学院的专业文凭由原来单一的普通物理分为电子学、光学、热动力与物理机械3种,后来又增加了基础物理文凭。
根据1958年12月30日法令,由大学医学院与各地区医疗中心联合创办“大学医学教学与医疗中心”。
按照规定,“中心”由双方共同管理,公用医务人员经统一考试招聘录用。
[4]教师的任务是同时负责教学、治疗、科研三方面工作。
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等。
这些改变为之后的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变革
随着法国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并对旧有的高等教育进行批判,例如德巴什批判过于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他指出,拿破仑“为保证统一而设计的中央集权,如今变成了一种遏制,它不再有利于刨造精神,并有可能将其扼杀掉”。
他呼吁社会各界对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弊端进行批判,以促其变革。
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呼吁改革的新思想。
比如,蒙戴斯一弗朗士(Mendes—France)在1956年I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讨论会上提出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并呼吁呼吁,“我们必须肯定,发展研究,只有从一开始就伴随我国的科学教育,伴随各级教育的发展和转变,才能在实际上成为可能。
”又如在1957年10月,法国学者在东南部工业城市格勒诺布尔(Grenoble)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中心议题是研究如何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台作。
与会者希望大学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并且使之制度化。
[5]但是,要打破大学传统的封闭性谈何容易,格勒诺布尔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高等学校同产业部门的台作已成为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格勒诺布尔会议在促进法国高等教育同企业界开展台作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扩大高等学校自主权等方面,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德巴什等人的批判,以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1956年11月至1957年10月)、,法国召
开了两次全国性会议,讨论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以及产学合作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战后法国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
同时也反映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旧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已势在必行。
1、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968年5月,法国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五月风暴”。
这是一场以学生为先导,工人为主力军的政治运动。
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法国战后历史上空前的。
事件发生后,法国的政治、经济陷入严重混乱,执政11年的戴高乐总统被迫辞职。
法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最直接的冲击。
主要原因是6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短时间内出现了二十几所新大学。
但是大学规模的扩大并未相应地大学管理改革同时进行,这就使得法国高等教育的危机日益加剧。
管理机制的薄弱,教学管理的难度的加大,新的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研究的需要,既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又脱离劳动市场的需求等问题相继出现,终于酿成了持续数月、震惊世界、被称为“社会大地震”的大学潮。
[6]这次学潮促使法国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大刀阔斧地改革。
其中最重的一项改革就是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富尔主持的“高等教育指导法”,即富尔法案。
高等教育指导法首先确定了大学的三项原则:自治、参与和多学科。
自治,即建立能够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大学。
就是说,大学能够自己决定自身的行为,决定各学科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决定科研项目,决定行政与财务管理。
参与,是指新型学校的所有成员都可以通过其在各种委员会的代表对大学当前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
只允许少数知名教授有发表意见的特权将不复存在.各层次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以及所有在大学工作的人都应当在大学的审议机构中有其代表.并且还要聘请枝外各界的代表,以使大学与社会保持联系。
正如法国教育部长在议会所宣称的,大学工作不仅是大学的事务,而且也是国家的事务。
多学科,意味着在同一学校集中多组学科。
例如,文学院将称为文学与人文科学院,法学院将称为法学与经济科学院。
学院由“教学与科研单位”(UER)构成。
而教学与科研单位再划分成较大“整体”,目的在于汇集不同领域的知识,或是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现象,或是在科学研究中相互补充。
这三项原则的确立,赋予大学新的意义。
通过建立教学与科研单位使学院瓦解,再将这些单位重新组合为法律所规定的以科学和文化为特征的准大学经过一定的筹备过程,最后建立正式大学。
1970年6月1日至1972年,法国重新组建了57所大学和8个大学中心。
所谓“大学中心”是由1970年10月6日颁布的法令规定的,它们在财政上独立.但在管理上隶属于附近的正式大学。
[7]
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一次重要的改革,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
不过,当时大学改革的法律是在仓促的情况下制定的,政府是想寻求一个使各方面部可以接受的方案.因此,尽管富尔法案几乎是在没有人反对(除极少数议员弃权)的情况下通过的.但法律在很多方面比较含混,难以实施.“参与”是这个法令的重要内容,但到后来,对学生来说,“参与只不过是个遥远的回忆,学生们很快地便对几乎与他们无关的管理失去了兴趣”。
助教和讲师是大学的“二等公民”,在重大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发言权。
关于财政自治问题,各大学,甚至各教学与研究单位在理论上都有权决定财政开支。
但实际上,由于大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自身创收很少(一般不超过10%),这方面的自治权很有限,与美国等国相差甚远。
另外,学生进入劳动市场要受到“国家文凭价值”的影响,而高等教育文凭一直由国家“垄斯”,这方面的改变甚微。
教学上的“多学科性也遭到来自教学与研究单位‘沙文主义’的限制,这种情况同以往旧学院专业化根深蒂固的情况经常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大学守旧势力之顽固,教育改革制艰难。
[8]
2、1984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981年5月,社会党在大选中获胜,密特朗当选总统。
为实现“法国式的社会主义”,密持朗制订了“扩大国有化”、“改变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社会改革、消防不乎等现象”的施政纲领。
社会党要求高等教育机构积级“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参与技术进步,并着眼于未来从事的职业去培养育年”。
[9]
1982年2月,教育部长萨瓦里(Savary)在给大学校长的倍中呼吁,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研究应该更加广泛地面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现实,帮助政府同失业作斗争,以摆脱危机,振兴法国。
萨瓦里面临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这时,富尔的高等教育指导法已经颁布了15年之久。
中间经历了以教育部长代表命名的“索瓦热法”,对大学校长任职资格和大学委员会组成的修订以及该法最终被撤消的变动。
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势在必行。
当年l1月,萨瓦里约请大学教授让代(M.CI.Jeantet)主持一个委员会就高等教育改革法案提出建议,后经议会批准,于1984年1月26日颁布了新的高等教育法——“萨瓦里法”。
[10]
新的法案重新确定了公立高等学校的性质为以科学、文化和职业为特点的公立教育。
新的高教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了高等职业培训,变过去的教学与科研单位为“培训与科研单位”。
其目的在于克服法国人对文学的偏爱,告诫即将进人社会的大学生会遇到激烈的竞争,并可能几次改变职业。
因此,法律要求大学与企业界加强联系,企业人员不仅要参与大学决策,还要亲临教学。
赋予大学在财务方面的自主权是新的法案的另一个特点。
大学可以根据注册大学生人数、建筑面积和学科的师生比例等标准安排国家拨给的经费和设备。
大学还可以接受地方政府的拨款,与企业、地方和国家签定合同。
最后,该法建立了一些新的咨询机构,如高等教育预测与指导委员会、国家高校评估委员会。
尽管萨瓦里法经过两年之久的反复酝酿和充分准备才得以通过,但也受到了许多严厉的批评。
人们说萨瓦里法强化了教育部的权利,而缩小了富尔法所规定的高校自主权,它所建立的体制更为复杂,过分重视大学以外人士的作用,并把政治带到大学内,不鼓励竞争而有利于平庸之辈,等等。
正是这样,萨瓦里法的实施也遇到了阻力。
至l985年大学开学时,在当时的74所大学中,只有58所实现了新的法定地位。
3、1989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988年5月大选,密特朗击败希拉克,再度当选总统。
社会党的罗卡尔出任总理,组成新政府。
为加强教育和研究,教育部升格为国务部,居政府各部之首,并由刚卸去法国社会党总书记的若斯潘担任新的教育国务部长,其地位仅次于总现,统管全国的教育与科学研究。
若斯潘上任后,大力推行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政策。
1989年,颁布了《教育方向指导法》,确定到本世纪末法国教育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该法提出,使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密
切合作,进一步搞好中、高等教育的衔接,使高中毕业生达到同龄人的80%,加强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评估工作,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等。
[11]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第一个教育改革方案是郎之万一瓦隆计划。
应当说,这个计划以战前流行的“教育民主化”和“以儿童为中心”两股重要思潮为指导,提出了战后教育改革的宏观方案。
这个计划没有能及时得到批准和落实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组织的,这里不去一一分析。
但是,没有足够的相应微观措施恐怕也是一个原因。
之后,法国的教育改革大多是宏观的,针对内容和方法方的具体方案相对要少很多,既使有也与前者联系不够。
应当说,这是法国历次改革大多没有取得全部预期成效,甚至不了了之的基本原因之一。
纵观战后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五十至七十年代显得有些单一、孤立,大多受近期观点所左右,有时只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196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就是典型例证。
虽有分步落实有关措施的作法,但不能与短、中、长期计划同日而语。
如果说,郎之万一瓦隆计划缺乏中短期目标的话,那么应当说短期行为一直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1961年社会党上台后,法国政府开始分头研究和组织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改革,收效大多仍不明显。
直到1989年指定了指导全国到本世纪末的十多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法”以后,通盘考虑其它近期目标和措施,这才使改革成为有机整体。
世界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个以电子技术、计算机、生物工程、智能、信息为特征的知识激变时代,知识构建方法和传播方式不断更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活动日趋全球化,世界各国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改革教育特别是改革高等教育首当其冲。
解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曾不断地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在高等教育结构、内容、方法上改革是事在必行。
深入了解世界各先进国家的教育现状和改革成果,尤其是借鉴法国等西欧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将对我国成功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邢克超.战后法国教育研究[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75.
[2]王晓辉.20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3]晨光.法国高等教育概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3.
[4]李兴业.法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1995,(5).
[5]瞿葆奎.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0.
[6]郑春生.20世纪六十年代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问题[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5).
[7]康内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26.
[8]张人杰.法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9.
[9][10]李兴业.九十年代法国高等教育回眸[J].比较教育研究,2000,(5).
[11]李宜强.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19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