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多抗常规粳稻新品种信粳1号的选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作物2020.4
高产多抗常规粳稻
新品种信粳1号的选育
鲁伟林余新春严德远陈筱君申关望王珂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信粳1号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以信粳64为母本,宁粳3号为父本杂交,F i代用宁粳3号回交一次,采用系谱选择而育成。
201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2016年参加豫南稻区豫南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6.6kg,较对照9优418增产3.2%,增产极显著;2017年续区,平均亩产556.4kg,较对照9优418减产0.1%;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9.2kg,较对照9优418增产4.8%。
2017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3.25,中抗稻瘟病(MR);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抗性表现为7级,对KS-6-6和JS49-6、PX079抗性表现为5级,抗纹枯病渊R)o2016-2018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平均出糙率83.1%,精米率73.3%,整精米率69.7%,粒长5.2mm,长宽比2.0,垩白粒率34.7%,垩白度7.2%,直链淀粉16.1%,胶稠度
64.0mm,碱消值6.9级,透明度1.3级,水分12.0%。
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区及生态相近区域种植。
关键词:信粳1号;特征特性;选育
信粳1号(原名信香粳1号)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以信粳64为母本、宁粳3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比代用宁粳3号回交一次袁进行品种间有性杂交,采用系谱选择培育法育成。
2019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190007o 2019年1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授权,品种权号:CNA20151573.4o根据品比、区试、生产试验结果,该品种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好等特点,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区及生态相近区域种植。
1选育过程
母本信粳64由信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2015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15008;父本宁粳3号由南京农业大学选育,2008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0809o2003年以适应豫南种植的高产稳产品种信粳64为母本,高产抗性强的宁粳3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眄代表现分藥力强,优势显著,然后用宁粳3号做父本进行回交,回交一代表现株高适中、繁茂性好、大穗多粒、结实率高、抗病强等特性,在海南加代时混收,在信阳对优势强的单株进行选择,对稻瘟病抗性强的单株扩大后代种植,淘汰抗性差、米质差的单株,当选单株采用系谱法逐年进行选择,对优势株系在F6代时进行株系鉴定,农艺性状基本稳定,F?代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经过综合性状评价,对一突出株系命名为信香粳1号。
2015年参加豫南稻区品种比较试验,2016年和2017年参加豫南稻区豫南粳稻组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豫南粳稻生产试验。
整个选育过程中,始终围绕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目标,综合考虑生态适应性、株型改良、中后期熟相等特性,田间选择与室内筛选相结合,抗逆性与高产稳产相结合,加大选择压力,结合海南加代,促进选育进程。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82102110146);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01-61);河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Z2012-04-01);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52102110035)。
作者简介:鲁伟林(1974-),男,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电话:139****2631
-249-
2020.4粮食作物
2特征特性
2.1植物学特性
该品种分麋期叶片浓绿,生长稳健,分麋速度中等;孕穗期及以后叶片光合效率高,灌浆速率快。
株型较紧凑,植株健壮,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强,基部茎节短,倒二叶长,穗大整齐,叶片直挺,根系活力强,植株无早衰状,叶青籽黄。
中抗稻瘟病,抗纹枯病和白叶枯病。
2.2生物学特性
属中熟常规粳稻品种,主茎总叶片数17片,全生育期154d,较对照9优418晚熟9d;株高97.96cm,每亩有效穗18.72万,穗长15.62cm,平均每穗总粒数174.94粒,实粒数151.72粒,结实率86.73%,千粒重25.38g。
穗大粒多,籽粒饱满,产量三要素协调。
2.3抗性表现
2016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和自然诱发病害鉴定: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5,中感稻瘟病(MS),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KS-6-6和JS49-6抗性表现为5级、对PX079抗性表现为3级,抗纹枯病(R);2017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鉴定: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3.25、中抗稻瘟病(MR),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浙173抗性表现为7级,对KS-6-6和JS49-6、PX079抗性表现为5级,抗纹枯病(R)。
2.4品质表现
2016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3.3%、精米率74.7%、整精米率73%、粒长5.6mm、长宽比2.1、垩白粒率32%、垩白度5.4%、直链淀粉16.2%、胶稠度70mm、碱消值7级、透明度1级、水分13.6%;2017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0.5%、精米率70.7%、整精米率67.2%、粒长5.1mm、长宽比2.2、垩白粒率25%、垩白度5.3%、直链淀粉16.9%、胶稠度62mm、碱消值7级、透明度1级、水分11.3%。
2018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5.5%、精米率74.5%、整精米率69.0%、粒长4.9mm、长宽比1.8、垩白粒率47%、垩白度10.9%、直链淀粉15.3%、胶稠度60mm、碱消值6.8级、透明度2级、水分11.2%。
3年平均出糙率83.1%,精米率73.3%,整精米率69.7%,粒长5.2mm,长宽比2.0,垩白粒率34.7%,垩白度7.2%,直链淀粉16.1%,胶稠度64.0mm,碱消值6.9级,透明度1.3级,水分12.0%。
3产量表现
2016年参加豫南稻区豫南粳稻组区域试验, 8点试验,6点增产2点减产,每亩产量幅度572~ 671.5kg,每亩平均产量626.6kg,居7个试验品种第3位,经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较对照9优418增产3.2%,增产极显著;2017年继续参加豫南粳稻区域试验,7点试验,5点增产2点减产,每亩产量幅度440.0~631.5kg,每亩平均产量556.4kg,经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较对照9优418减产0.1%,不显著。
2016年和2017年15点次试验,每亩平均产量591.5kg,较对照9优418增产1.6%,增产点比例73%。
2018年参加豫南粳稻生产试验,5点试验5点增产,增产点比例100%,每亩产量幅度565.9~641.5kg,每亩平均产量609.2kg,较对照9优418增产4.8%,居试验第2位。
4栽培技术要点
4.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豫南稻区一般在5月中旬播种。
每亩大田用种量2.5kg,秧田每亩播种量25~30kg。
常规催芽,用恶线清浸种48h。
实行湿润育秧、塑盘育秧等育秧技术。
4.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秧龄30d或4叶1心时移栽。
本田每亩施45%复合肥35kg作底肥,精细整地,达到田平泥活。
移栽时保持浅水层,—般每亩栽插1.8万~2.0万穴,基本苗6万~8万。
手工插秧,随拔随栽。
4.3科学肥水运筹
本田每亩总施纯氮量控制在17~20kg之间,有效磷8kg,有效钾8kg。
氮磷钾比例约为1:0.5:0.5。
基藥肥:穗粒肥的比例以5:5或6:4为宜。
在水浆管理上,移栽至晒田期灌浅水,够苗晒田,直至孕穗期前复水,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以湿润为主,不保留水层。
穗层下部籽粒未完全成熟前保持田间湿润。
4.4加强本田管理
移栽后4~5d每亩用大田除草剂对70%毗虫咻6g撒施防治杂草和稻蓟马,保持浅水层。
10d后再按上述用量撒施一次毗虫咻。
群体每亩达到25万/亩时排水控田直至7月中旬复水,拔节初期约7月中下旬施穗肥,齐穗后视苗情补施粒肥。
施肥、排灌水及时,操作规范,无药害、肥害、干旱、水淹或其他生物危害。
-250-
粮食作物2020.4
超级稻宁粳4号优质咼产
绿色高效机插栽培技术
蒋维金丨陈雷2孙瑞建2
(1.淮安市洪泽区黄集街道农业技术服务站江苏淮安223100;
2.淮安市洪泽区农业农村局江苏淮安223100)
摘要:宁粳4号是南京农业大学以“越光/镇稻99”杂交育成的一个中熟中粳型常规水稻品种。
通过多年来对宁粳4号在淮安市洪泽区的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对其适期精量播种、培育健壮秧苗、适期规范移栽、科学精确定量、减肥控量精准运筹、合理灌溉活熟到老、绿色防控病虫草害、安全环保持续发展等优质高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集成探索,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遥
关键词:超级稻;宁粳4号;优质高产;绿色高效;机插;栽培技术
宁粳4号是南京农业大学以蛮声海内外的日本优质稻米品种“越光”与国内优质综抗水稻品种镇稻99杂交而成的中熟中粳稻品种,因其高产稳产、稻米品质优、综合抗性强、种植风险小而广受种植户青睐,并被大面积推广种植至今°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
作者简介:蒋维金(1973-),男,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通讯作者:孙瑞建°E-mail:***************
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0)°201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
1特征特性
宁粳4号在洪泽机插栽培全生育期平均154.3d,株型紧凑,叶姿挺直,茎秆粗壮,富有弹性,抗倒伏能
.新技术试验示范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电话:150****8010
4.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病虫草害防治以预防为主袁程序预防和预测预报防治相结合,实现病虫草害的及时有效控制。
7月中下旬根据虫情测报选用康宽、甲维盐、阿维菌素等防治稻纵卷叶螟,同时加入井冈霉素或爱苗、戊哩醇等兼防纹枯病,破口前5~7d和破口期分别喷施爱苗或纹曲克星防治稻曲病袁第一次喷药兑适量康宽或阿维菌素或杀虫双兼治螟虫。
抽穗灌浆后加强对稻飞虱的监测,一旦发生可选用扑虱灵、敌敌畏、乐果等药剂防治。
5主要缺陷及风险防控措施
在栽插密度大、群体过大、高施氮量的情况下,导致群体郁闭,通风透光差,易发生纹枯病及倒伏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一是合理控制群体数量,每亩栽插1.8万-2.0万穴,每穴3-5苗;二是加强田间管理,促控结合,看苗施肥,总施纯氮量控制在17-20kg之间,氮磷钾配合施用,及时晒田,保证群体稳健生长;三是适期播种,在河南种植,不宜在6月上旬以后播种,避免不能正常成熟,应在5月中旬左右播种,过早播种会降低结实率,品质下降,病虫害加重。
参考文献
[1]陈峰,朱文银,徐建第,等.优质抗病粳稻新品种圣稻22的选
育及利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45-46.
[2]王才林,张亚东,朱镇,等.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5055的
选育及利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2(2):84-87.
[3]鲁伟林,余新春,严德远.粳稻新品种信粳64及高产栽培技
术[J].中国种业,2015(12):82-83.
[4]鲁伟林,段仁周,余新春,等.氮肥运筹对水稻株型特征的影响
及其相关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85-88.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