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提升练(九)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湖南六校联考)下表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 )
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
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C 图表反映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不能体现打破美国经济封锁,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化,不能体现国家工业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不断减少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重,故C项正确;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下降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2.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后颁行过四部宪法,其中有一部宪法里明确承认“个体劳动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该宪法是( )
A.“54宪法”
B.“75宪法”
C.“78宪法”
D.“82宪法”
解析:A 由题干中“宪法里明确承认‘个体劳动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可知当时三大改造尚未完成,A项正确;B、C、D三部宪法颁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不可能提到“资本家所有制”,B、C、D三项错误。

3.(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
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 )
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
B.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
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
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解析:B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苏关系1956年后开始恶化,故A项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立,缩小了中国的外交空间,因而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这就大大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故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中期时,美国依然敌视中国,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非针对美国提出,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冷战”形势严峻,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能起到缓和“冷战”局势的作用,故D项错误。

4.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曾说:“现在有些资本家有这样的想法:政府搞重工业,他们搞轻工业,政府搞原料工业,他们搞制造工业,包袱都要你背,他们赚钱。

我们当然不能这么办。

”为此,人民政府( )
A.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B.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务之急
解析:A 根据“资本家”身份表述,可知时间应当限定在三大改造前,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故答案为A项;“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指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材料无此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对官僚资本的处理问题,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故排除D项。

5.(2017·河南高考诊断)1956年底,全国已有7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
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

这种情况表明( )
A.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
C.改造分散的小农经济成效显著
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解析:C 材料说明农业合作化程度高,国家加强对农业经济的指导,材料不能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三大改造后农业合作化程度高而未直接提及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业集体化程度高有利于改善小农经济分散的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为“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故D 项错误。

6.(2017·河北邢台月考)“一五”计划是在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开始的,它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

到1957年底,156个项目中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材料旨在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
A.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完全依赖于苏联经济技术援助
C.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和国内环境
D.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解析:C 材料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而非照搬苏联建设经验,故A 项错误;材料中苏联对“一五”计划的完成协助力量较大但并非完全依赖苏联的援助,还离不开中国人自己的奋斗,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国内环境相对稳定和苏联的援助推动“一
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一五”计划完成的作用,故D项错误。

7.如图是漫画家李寸松创作于1958年的时政漫画《挡不住的阳光》,对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A.民众对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
B.作者认识到经济建设存在“左”倾错误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A 依据题干图片中“人民公社好”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污蔑”“诽谤”其实反映了民众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所怀疑,故A项正确;作者把人民公社化运动比喻为“挡不住的阳光”,显然他不会认为“阳光”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与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无关,故C项错误;“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与材料中“人民公社”不符,故D项错误。

8.(2018·广东惠州摸底)1958年6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该措施( )
A.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
C.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解析:B 材料讲述了中央“下放计划管理权限”,并不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事实上改革开放前中国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其弊端一直存在,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在“大跃进”运动期间,中央变中央集中管理体制为地方为主的分散的多中心的计划管理体制,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故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的是扩大地方的经济建设的管理权限,以发动群众的力量来大搞建设,不涉及协调中央和基层的经济关系,故C 项排除;材料导致工业生产的无计划性,使工业生产混乱,不利于其健康发展,故D项排除。

9.(2017·河南郑州摸底)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
A.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初探
B.“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
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
解析:A 由“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初探市场经济理论,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后,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发展市场经济理论相悖,故D项错误。

10.1957年,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
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

该主张( )
A.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
C.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
D.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
解析:B “百花齐放”方针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工作方针,与题干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经济总量不高,人口过快地增殖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马寅初强调的是人口增殖过快对经济发展的阻滞,并不是一刀切地反对人口再生产,故C项错误;在当时由于受“左”的错误的影响,马寅初的人口观点曾一度受到批判,故D项错误。

11.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解析:C 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虽然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一定帮助,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有利于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故D错误。

12.“20世纪50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不乏好的作品,但是政治色彩浓厚。

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特洛岩若夫斯基的《战争之后》等。

”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教育( )
A.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
B.借鉴苏联经验中存在极严重问题
C.没有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
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解析:D 外国作品首选苏联,作品体现浓厚的政治色彩,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受“一边倒”外交政策影响,D项正确。

附庸是指依附于别的国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我国教育没有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中国教育依附于苏联,A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借鉴苏联经验中出现了极严重的问题,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解析: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政策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得出;19世纪70年代的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官督商办……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原因:雍正年间可以根据材料中“为地方隐忧”“朝廷获利甚多”及当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 19世纪70年代可以依据“可忧孰甚”“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等联系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等方面回答。

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五’计划指出”“是……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第二小问意义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15分)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0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12分)(答出一种特征进行探讨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一定时期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此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有很大关系,明确此
点,特征即可答出,比如表格中工科比例和师范比例增幅最大,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政治可得出特征一: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特征二: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根据表格中医科比例变化较小得出特征三: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答出特征之后,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或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即可。

答案:(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3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1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9分)
(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3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

(9分)
(示例三)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3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

(9分)(注:“示例”仅作参考,且答出一个“示例”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