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架风雨桥保护工程现状勘测及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 年 6 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
6
作完善。
本次勘察主要情况如下: 流架风雨桥残损现状与分析
部位 残损性质
残损状况
残损原因 备注
裂 缝 、 石 基本保存原样,两侧桥台石条歪闪移 自 然 及 人 为 长
条 歪 闪 移 位,内空三合土松动;桥身藤蔓植物 期 踩 踏 受 力 所
至广西柳州 280 公里,桂林 275 公里,是贵州通往广西的南大门之一。全县地势以都 后人将“纠架”写成汉语近音的“流架”得名。本寨有 141 户,670 人,住侗族。村
柳江为轴,向两翼递升,落差相对较大。东面、北面较低,南面和西面较高。有高山、 内建有七层密檐六角攒尖顶鼓楼一座,村南有风雨桥一座,此外尚有古井、萨坛等公
朽;下层 A 轴 5 柱歪闪 60 毫米;下
层 B 轴 7 柱劈裂宽 20 毫米、深 80
毫米,长 1.8 米;柱脚向上 1.4 米处
有虫蛀;下层 B 轴 8 柱柱脚向上糟朽
1.8 米; 下层 C 轴 8 柱柱脚向上糟
朽 1.8 米;下层 C 轴 8 柱柱脚向上糟
朽 1.8 米;
桥廊
丢 失 、 破 桥廊护栏破损 13 处,栏板丢失 10% 人为 损
中低山和山间小坝子,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因受中至低山,深至浅切割的地型地 共建筑。
貌的影响,垂直立体气候明鲜。年平均气温 11.0 度至 18.9 度,年降雨量 11836 毫米,
无霜期 326 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植物生长,森林资源丰富,树种繁多。2005
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显示,全县森林覆盖率为 66.66﹪,活立木蓄积量
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流架风雨桥保护工程现状勘察及方案设计
从江县文物局 二〇一四年六月
1
建设单位:从江县文物局 勘察设计单位:从江县文物局 协助单位:黔东南州文物局、从江县谷坪乡流架村民委
技术总负责人:杨昌焕
项目主持人:杨昌焕
专业负责人:杨昌焕
设
计:杨昌焕、胡巍巍、杨密、
校
对:
制
图:杨密、杨昌焕、胡巍巍
勘察测绘:杨昌焕、胡巍巍、杨密、黄孟德、吴家云、石翠远
文本编写:杨昌焕
照 片:杨昌焕
2
目
第一部分 现状勘察
一、 概况 二、现状勘察报告 (一)历史沿革 (二)历次维修情况 (三) 价值评估 (四)现状勘察 (五)现状评估及结论 (六)附件 三、现状实测图纸 四、现状照片
录
第二部分 方案设计
一、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指导原则和思想 (三)工程性质 (四)工程范围和规模 (五)保护措施 (六)修缮工程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七)其他说明 二、设计图纸
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份。
攸同>>碑文 336 字(碑文见附件“万福攸同”)。记载修建风雨桥前后事宜,石碑前设
5、流架风雨桥是当地侗族日常交往的活动空间,是研究侗族社会关系的重要场 1 平方米火塘。
所。
该桥集寨门、石拱桥、风雨桥为一体,独具特色。
侗族村寨一般有三类公共建筑:作为议事空间的鼓楼,作为娱乐空间的戏楼,作
并凿穿一洞,洞直径达 50 毫米,柱
顶至穿枋连接处糟朽;C 轴 3 柱桥面
向上 1 米处人为凿穿一洞,洞直径达
40 毫米,另一侧 1.1 米处人为凿孔
200×60×60 毫米;C 轴 4 柱虫蛀糟
朽 50%; C 轴 10 柱多处劈裂,其中
两处为通体劈裂,宽 20-30 毫米、深
40-50 毫米,柱顶至下枋连接处糟
令中外建筑、美学专家惊叹。特别是鼓楼和风雨桥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民间收藏的国宝”。从江县共有四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分布在这些村寨中。
流架风雨桥地理位置图
4
二、现状勘察报告
资开始修建石拱桥,后在石拱桥上修建长廊式的风雨桥,直到道光辛丑年(1841 年)
侗族“风雨桥”,又称为“花桥”,因大部分桥廊上都有民族风情、民间故事、 方竣工,历时 16 年完成,是从江县有文字记载时间跨越最长的民间工程。
3
第一部分 现状勘察
这一区域的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2008 年、2012 年连续二次入选中国世
一、概况
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从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三江、黎平,西接环江、荔波,
流架侗语称为“兵架”,“兵”是“坪”,“架”是“茅草”,古时候此地是一片茅
南连融水,北靠榕江。县治设于丙妹镇,距省会贵阳 450 公里,州府凯里 252 公里, 草地,落村后人们在村前的小溪上架设一座桥,后改名为“纠架”,“纠”是“桥”,
绚丽多彩,极具侗族村寨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因而被人类学家称为“隐藏着的文明”。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个性,与侗族村寨格局、民居、鼓楼、戏楼、风雨桥
构成了完整的侗族文化体,倍受世人得关注。侗族人民擅长建筑,高手辈出。鼓楼、
花桥、戏楼、吊脚楼民居,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
磨损
桥两头地面用水泥在石板间填补;人 踩踏
桥面、板
为踩踏造成磨损 30%,其中桥西侧两
块楼板佚失。
梁架 糟朽
3、4、8 架梁糟朽
自然
7
瓦 件 破 2005 年维修时,将阳瓦省掉以水泥 人为、自然
损、裂缝 沙浆粉其表层而成圆筒状,桥脊亦为
(六)附件
屋面
水泥抹成;桥西北尽间西坡屋面整体 裂缝,宽 20-50 毫米;桥明间至西北
2006 年 6 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作斗争的智慧产物。为防山洪增设了石拱桥,石拱桥“凹”形结构,既减轻了底部的
(一)历史沿革
清道光丙戌年(1826 年)以前,原桥是以杉元木横架于小溪上,上铺木板,供 人过经,多次毁于山洪,旋毁旋修。道光丙戌年(1826 年)村中潘、吴、兰三姓出
承载压力,又可降低工程量,在没有影响到整体安全与使用的前提下,缩减了成本。 充分显示设计者的聪明才智.该桥集寨门、石拱桥、风雨桥为一体,设计独特构思巧 妙。是侗族地区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侗族风雨桥之一,是研究侗族建筑建造工艺、建 筑文化、建筑科学的重要实物;
1268.71 万立方米。从江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从江所产杉木,笔直,赤杉多油,入
土不腐,作棺不生白蚁。丰富的杉木资源,为当地居民建造鼓楼、风雨桥提供了丰富
的建筑材料。
从江县往洞镇、谷坪乡等乡镇是侗族南部方言区的重要分布区域。区域中分布着
增冲、增盈、则里、流架、高阡、信地、牙现等村寨,这些村寨原始古朴、原汁原味、
风格,与流架侗寨传统习俗、服饰相映成趣,具有多彩的生活气息。同时这些源于生 面为“凹”形,木桥置于其上,桥主体为二层,底层为石拱桥,二层为木桥。木桥为
产生活、风土习俗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历史与现实,表达出侗家人对 二重檐结构,人畜行于其中,中部设六角攒尖顶,两端为三层重檐,风雨桥檐板及楼
石拱桥 致
缝,宽 20-50 毫米;基础略有松动;
桥面虫蚁。
桥梁 糟朽
C 轴桥梁糟朽;
自然
糟 朽 、 破 B 轴 2 柱通体劈裂宽 30 毫米、深 60 自然、人为
损
毫米;B 轴 3 柱柱头糟朽 500 毫米,
柱脚向上 1.2 米处人为凿孔 600×70
× 50 毫米(长×宽×深);B 轴 4
5
2、流架风雨桥始建年代不详,原桥是用几根杉木板架于小溪上供人过往,常毁于 为交往空间的风雨桥。鼓楼神圣而严肃,戏楼是演员和观众互动的场所,而风雨桥却
冰雪水患,旋毁旋修。《万福攸同》碑中载“前人徒架木板以便往来。然木经雪则溃, 是村民与村民互动的交往空间,不仅限于通行,避雨、小憩、迎来送往等都可在桥上
柱桥面上 1.2 米处人为凿孔两个,分
柱
别为 120×80×50 毫米、80×70×60
毫米,柱顶往下糟朽 1.5 米;B 轴 9
柱通体劈裂宽 20-30 毫米、深 60 毫
米,柱顶往下糟朽 1 米;B 轴 10 柱
顶部向下糟朽 1.2 米;C 轴 2 柱柱脚
向上 0.2-1.2 米之间人为削砍 50%,
北为依山而建的流架侗寨,村内鼓楼耸立,炊烟袅袅,加上三三俩俩劳作归来的侗家 边并列《万福攸同》、《回龙桥碑》石碑各一块,宽高相同,分别为 59 厘米,128 厘
人,宛若一幅优美的自然风光画卷。与周边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是流架寨侗族村落文 米,碑文阴刻楷书。其中<<回龙桥碑>>文 377 字(碑文见附件“回龙桥碑”),<<万福
跨石拱桥结构,跨度 8.4 米,上部为穿斗式木质长廊建筑,设桥屋十一间,中间第六
1983 年维修风雨桥各受损部位。
间顶部抬升为二重檐六角攒尖顶结构,斗拱加以装饰。桥两端分别抬升为悬山顶造型,
2005 年村民集资万余元,再次维修风雨桥,并将屋面阴瓦覆盖部分全部以水泥
风雨桥二层重檐及楼冠檐板彩绘风情图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该桥宽 3.8 米,全长 沙桨抹成方条状;桥两头地面亦用水泥在石板间填抹。
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们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和对美的感受,具有丰富的科 冠檐板彩绘风情图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楼冠翼角高翘,两条长近 3 米的飞龙盘旋
学技术基因和文化底蕴。
于顶,十分精美。
4、流架风雨桥跨河而立,居于山谷中。桥东南河谷古树连绵,西面田园成片,
桥头设石质土地庙一座,高 2.1 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宫殿式结构。右
19.3 米。风雨桥东头设有用青石雕凿相嵌接的“土地庙”一座,庙东侧旁并排竖有
(三)价值评估
“迴龙桥碑”、“万福攸同”清代石碑各一通(碑文详见“迴龙桥碑”、“万福攸同”),
1、风雨桥从形式上有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其中亭阁式的风雨桥是主要的结构
记载建桥事宜及经过等。该桥集寨门、石拱桥和花桥为一体,设计独特,构思巧妙。 形式。流架风雨桥是从江县亭阁式风雨桥的代表,是当地侗族群众与恶劣的自然灾害
桥淋雨必坏。先人修来久而又折,折不久而又修、、、、、、 适及于斯,梓里后傑父老目 进行,风雨桥对于侗家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文化性的特殊场域,是村寨之间迎来送往
睹已心系,合境计议,壹心壹德,爱相酌为久远之基。”于是“ 各愿捐资,或捐米粟, 的主要场所,大型的交往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或出银钱,请鸿匠之经营,凿粼粼山骨,遂造此下石桥而上文阁。经之,营之,历拾
回龙桥碑
稽周礼萍氏之掌而知水禁川游,尚预防焉。则徒杠与梁之制,王政之所急急也,以补缺陷于天
梢间西坡屋面整体裂缝,宽 20-50
(二)历次维修情况
大体相同,既是水上交通设施,又是人们遮阳避雨、休息、乘凉、迎来送往的场所,
据村中老人口述,风雨桥建后至解放前大小维修达近 10 次。
同时还具备拦截财富,保村寨(龙脉)之功能。
1960 年修建风雨桥六角双楼冠宝顶等部位。
风雨桥有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其中以亭阁式风雨桥为主。位于从江县谷坪乡流
民间工程,同时也是从江县现存风雨桥中年代较为久远的一座,风雨桥经不同时代维 年代较为久远的一座。原桥是用几根杉木横架于小溪上供人过往,经常被洪水冲毁,
修,加入了不同时期的民族建筑文化元素,是研究侗族建筑史的实物史料。
旋毁旋修。道光丙戍年村中潘、吴、兰三姓出资修建石拱桥上设风雨桥,历时 16 年
3、流架风雨桥桥楼翼角高翘,檐板彩绘斗牛、鸟兽等风情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 建成。桥下部为单拱结构石拱桥,跨度 8.4 米,桥长 19.3 米,宽 3.8 米,石拱桥平
1967—1974 年文革期间,风雨桥受损严重,桥头《迴龙桥碑》、《万福攸同》石
架村的流架风雨桥是亭阁式风雨桥的代表。该桥始建年代不详,于清道光丙戌年 碑被丢弃于小溪边,“土地庙”亦被拆除。
(1826)动工重建,至清道光辛丑年(1841)竣工,历时 16 载。风雨桥桥下部为单
1980 年桥头石碑找回并重新安置于原地上,并修复青石质土地庙。
(四)现状勘察
数年而始就。美哉!斯举也,”。充分反映了当初施工之艰难和群众“愚公移山”精神
流架风雨桥位于从江县西北面的谷坪乡流架村,东西横跨,距县城 37 公里。始
之难能可贵。风雨桥历时十六载修建而成,是从江县有文字可考建造时间跨度最长的 建年代不详,据桥头《回龙桥碑》载,重建于清道光丙戍年,是从江县现存风雨桥中
人物、鸟兽和花草等彩绘、彩塑而得名。风雨桥在建筑史上称为廊桥或楼桥。是一种
1984 年流架风雨桥被从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集桥、廊、亭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风雨桥主要分布在纵
2006 年 6 月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横交错的溪、河上,也有少数建在旱地上。侗族工匠们设计的各式各样风雨桥,用途
27装饰残损部位彩绘彩绘彩绘彩绘残损说明各层封檐板彩绘龟裂起甲脱落各层封檐板彩绘龟裂起甲脱落各层封檐板彩绘龟裂起甲脱落各层封檐板彩绘龟裂起甲脱落残损部位彩绘彩绘斗拱斗拱残损说明彩绘退色脱落彩绘退色脱落斗拱错位少量掉落斗拱油漆退色面积1002829附属文物残损部位桥头石庙桥头石庙桥头石庙残损说明后期用修复的石庙顶部石庙上部用水泥进行修补石庙下部石雕像损坏残损部位万福攸同碑保护标志碑正面保护标志碑背面残损说明完好完好完好完好第二部分方案设计一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