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规划层面的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的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规划层面的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
的融合
摘要:河道的规划层面必须确立生态、景观、水利工程综合整治的理念。


与传统的以单一水利工程治理河道不同,是在不排斥大坝、电站、水闸等水利工
程的基础上,融入生态与景观,将三者统筹起来考虑。

关键词:生态景观水利工程
当今国内为了解决社会、经济、人口布局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协调的矛盾,
或者要开发水电这种清洁能源,都离不开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历史和现实确定
了水利基础设施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但是,在以往水利工程的指导思想下,相对偏重水利等工程措施,导致大多
数城市河道硬化、渠化严重,河道线性裁湾取直。

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所以,在河道的规划层面就必须确立生态、景观、水利工程综合整治的理念。

这与传统
的以单一水利工程治理河道不同,而是在不排斥大坝、电站、水闸等水利工程的
基础上,融入生态与景观,将三者统筹起来考虑。

一、河道与周边城市用地的调控
用地问题是制约城市河道成为良好的滨水景观区、城市休闲空间的一
个主要的因素。

现状河道的许多地方直接与城市道路、建筑等以直立墙护岸的形
式相连接,已无任何的缓冲余地。

但是,如前面所述,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滨河景
观带,尤其是建立相对完整的滨河生态系统,沿河两岸的绿地保护带至少要大于
30米才能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

河岸植被在60米的宽度,则可以满足植物
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同时,具备足够的空间
改善河道的休闲景观,并提升城市的品味。

大多数处于城市中的河道,两岸早已存在的建筑、道路等或拆除,或保留等用地的调控是人为可以解决的只是要看政府重视的程度与采取的力度如何。

因此,河道两侧用地的调控是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

只有足够的带状绿地,才能在满足防洪防捞的基础上,兼顾生态系统的完善及景观品味的提升。

二、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的建立
在中国快速和大面积的城市化进程中,不适当的土地利用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它们造成了大地景观破碎化、自然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大量丧失,最终加剧了城市的生态风险、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

因此,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建立一个战略性的自然系统结构,创建良好连通的绿色生态廊道,用以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河道绿色廊道的完整性建立也是规划阶段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时必须统筹的一个关键问题。

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即沿河流两岸控制足够宽度的绿带,包括河漫滩、泛洪区、物种栖息地、景观休闲用地等,的此控制带内严禁任何永久性的大体量建筑修建,并与郊野基质连通,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

1. 河流的沟通
把河流网络看作就一个连续的整体系统,强调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流域的统一性。

河流的连续性沟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纵向上,尽可能保持河流中下游的连续性,因河流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通道,也是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洄游和迁移的主要通道,因此,在规划阶段就应该以引水、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而建设的电站、大坝等应不破坏河流的连续性为原则。

(2)横向上,河流与横向地域存在着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等多种联系,共同交织成小尺度的生态系统。

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河流河岸区域的流通性,即河流与河漫滩、湿地、静水、河汊等。

尤其是两岸筑堤时,不能阻滞水流的侧向连续性。

(3)竖向上,由于地下水对河流水文要素及化学成分的影响,以及河床底质中的有机物与河流的相互作用。

在竖向上充分考虑衬砌的透水性,如果采用不透水的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材料作为护坡材料或河床底部材料,将会割断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也割断了物质流。

(4)在时间尺度上,自然河流生态系统的改变需要极长的时间,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年的时间,因此,要有分期规划的修复项目,分步实施。

使得河流的生态系统趋向稳定。

2.重要栖息地的连通与重建
栖息地是指鱼类或其他生物体生长发育所需求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场地。

栖息地特征包含水质、产卵地、摄食区、迁移通道等。

河岸边、河滩区、河汊、湿地等共同组成了生物物种的栖息地,这一地段的重建和连续可使水生动物、无脊椎动物、昆虫、两栖动物、水禽和哺乳动物等都遵循规律连续分步,并形成丰富有序的食物链(网)。

三、河道景观的功能规划及用地规划
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面貌,提升城市的景观品味,整合土地资源,的规划阶段必须解决河道的景观功能区划,以及对每段区划的主体定位。

1.区划的前提
在区划时,须参照城市的《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中对河道所划分的水功能。

水功能一级区分为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区四类。

水功能二级区在水功能一级区划定的开发利用区中划分,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七类。

在保护区、饮用水源区是严禁任何的人为活动,包括景观休闲、游憩、水上
运动等,因此,在功能区划上一般划定为生态水源涵养区或水源核心保护区。

1.功能结构区划
根据河道每一段所处的位置、周边的环境等,在功能区划上应以河道水环境
保护为前提,从河道现有的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角度出发,经过综合分析,将整
个规划范围内的河道于其性质、功能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一般来说,位于城市内的河段,其功能定位为通过河道的生态整治于景观改造,满足市民的亲水、休闲、娱乐需求,作为城市滨水区形象地,规划以全面提
升整个城市的品位。

(1)河道景观由于自然及人工的原因分布在城市、村镇、产业园区、郊野等不同的地域,每一地域的河道景观其规划目标、宗旨、布局不尽相同。


划设计首先得解决其规划定位及问题。

如上海苏州河、黄浦江的整治】成都府南河、沙河的整治(获得2006年国际舍斯河流奖)、绍兴城市环河的整治、福州
闽江南江滨、北江滨公园的建设等等,都是作为各个城市近年来主要的市政工程
进行建设实施。

(2)对于郊野河道的改造,基本定位的河道的防洪功能和自然生态
恢复整治上。

(3)对于河道流经特殊的地域或该区域有特殊的产业或在城市中所
处的地位相对较为特殊,则需统筹考虑该区域区位、产业结构、用地类型等因素。

四、河道休闲旅游规划
1. 水利风景区的提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国内外以水为依托的休闲旅游景区的建设极具发展前景。

在对河道进行整体规划时,应充分论证河道作为旅游景区的可行性。

如河道
及周边的区位条件自然及人文资源特色、客源市场情况等。

而水利部引导下的水
利风景区建设则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水”作为旅游资源。

建设一批与水相关的休
闲、度假、旅游项目,从而达到以合理开发水资源景观为主、保护与修复水域生
态为前提、同时整合与优化区域旅游资源、发扬与传统地域文化、营造可持续发
展的水利风景区。

2.景区建设与水利设施及生态的统筹
水利风景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其本身也因所依托的设施不同,而导致资
源特色及分布形态不同,可有多种开发方式。

因此,作为景区的河道规划则应对
其旅游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定位。

参考文献:
[1]沈凤生.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8.
[2]周凤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5.
[3]吴怀河,蔡文勇,岳邵华主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与规划设计[M].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