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十六联合站安全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中十六联合站安全评价研究
学生姓名:
院(系):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安全0701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日
1.课题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安全评价工作,以求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安全评价在石油工业安全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有效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消除隐患、防范事故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油田生产当中联合站是易燃易爆物集中的地方,因此联合站事故发生比较多。

而安全评价在联合站的应用,不仅能确认站场存在的危险性,而且还能进一步考虑危险性发展为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而计算造成的危害,并以此说明站场危险可能造成负效益大小,以便合理地选择控制、消除事故发生的措施,确定安全措施,确定安全措施投资的多少,从而使安全投入和可能减少的负效益达到平衡;安全评价作为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在联合站中可以确认联合站是否具备了安全生产条件,从而降低、减少了事故的发生,达到了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联合站通过安全评价,对联合站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及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制定防范措施,促使联合站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减少了没必要的伤亡事故,也减少了联合站不能达到安全要求的项目的投资,从而使联合站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本次课题设计是对中十六联合站进行安全评价研究。

根据中十六联合站所处位置和地理环境进行安全评价,主要是以拟建联合站的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及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2.国内外安全评价现状:
1)国外安全评价现状
安全评价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60年代得到很大的发展。

首先应用于美国军事工业。

1962年4月美国公布了第一个有关系统安全的说明书《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以此作为对民兵式导弹计划有关的承包商提出了系统安全的要求,这是系统安全理论的首次实际应用。

1964年美国道(DOW)化学公司根据化工生产的特点,首先开发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用于化工装置进行安全评价,该法已修订七次。

它是以单元重要危险物质在标准状态下的火灾、爆炸或释放出危险性潜在能量大小为基础,同时考虑工艺过程的危险性,计算单元火灾爆炸指数,确定危险等级,并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使危险降低到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

1974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蒙德(Mond)部在道化学公司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毒性概念,并发展了某些补偿系数,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

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
情况下,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0),并被以后发生的核电站事故所证实。

1976年日本劳动省颁布了“化工厂安全评价六阶段法”,该法采用了一整套系统安全工程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使工程的安全性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并陆续开发了匹田法等评价方法。

由于安全评价在减少事故,特别是重大恶习性事故方面取得的巨大效益,许多国家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愿意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安全评价。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1974年发表的《核电站风险报告》就用了70人年的工作量,耗资300万美元,相当于建造一座100MW核电站投资的百分之一。

据统计,美国各公司共雇佣了3000名左右的风险专业评价和管理人员,美国、加拿大等国就有50余家专门进行安全评价的“安全评价咨询公司”,且业务繁忙。

当前,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将安全评价作为工厂设计和选址、系统设计、工艺过程、事故预防措施及制订应急计划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为了适应安全评价的需要,世界各国开发了包括危险辨识、事故后果模型、事故频率分析、综合危险定量分析等内容的商用化安全评价计算机软件包;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的进步,新的实用安全评价软件不断进入市场。

计算机安全评价软件包可以帮助人们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认识潜在事故的严重程度,并确定降低危险的方法。

日本《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定由劳动基准监督署对建设项目实行事先审查和许可证制度;美国对重要工程项目的竣工、投产都要求进行安全评价;英国政府规定,凡进行安全评价的新建生产经营单位不准开工;欧共体1982年颁布《关于工业活动中重大危险源的指令》,欧共体成员国陆续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国际劳工组织(ILO)也先后公布了1988年的《重大事故控制指南》、1990年的《重大工业事故预防实用规程》和1992年的《工作中安全使用化学品实用规程》,对安全评价提出要求。

2002年欧盟未来化学品白皮书中,明确危险化学品的登记注册及风险评价,作为政府的强制性的指令。

国外大石油公司的安全科技达到较高水平,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国外主要依靠自动化的预警技术、严格的预警机制以及规范的管理保证生产的安全进行,先进的危险辨识技术、评估技术和软件已广泛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

在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方面,国外大石油公司普遍开发了先进的危险辨识、评估技术和相关软件,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的安全管理之中。

利用风险分析软件,建立电脑数据分析模型,纳入预警系统,确定公司设施的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严重环境缺陷,并进行校正。

几十年前就已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评估、寿命预测和风险评估技术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库。

在危险源监测、预警方面,国外大石油公司已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对大型承压设备、储罐进行在线检测,对埋地燃气管道腐蚀和泄漏实施不开挖在线检测监测,红外成像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已应用于天然气管道的泄漏检测之中。

在安全管理方面,国外大石油公司普遍重视具有自身特色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并逐步加以完善和提高,日益重视员工安全理念的提升,重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和人机安全学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近年来为了适应安全评价的需要,世界各国开发了包括危险辨识、事故后果模型、事故频率分析、综合危险定量分析等内容的商用化安全评价计算机软件包;随着信息处理技术和事故预防技术的进步,新的实用安全评价软件不断进入市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安全评价方法得到了发展和应用,并拓展了原有的方法和应用范围,如模糊故障树分析、模糊概率法等。

计算机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模拟技术也应用于生产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的安全评价。

2)国内安全评价现状
自1983年起原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组织了国内近百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关企业的2111名科技人员,连续几年拨专款下达了在全国33个重点行业和乡镇工业进行防尘防毒工程技术措施综合评价的科研课题。

1985年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完成了第一个评价课题:“家用电器与非纸张印刷行业喷涂作业防毒技术措施综合评价”。

这些作为科研课题的评价项目,绝大多数采用了传统的危险、有害因素技术分析与现代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系统安全工程中的安全评价方法在我国首次得到了大面积的尝试,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进入90年代后,在认真总结了近十年来开展防尘防毒工程技术措施综合评价、推动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三同时”和各行业开展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后,原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局认识到,“三同时”工作在整个劳动保护工作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同时”工作抓好了,可以起到带动整个劳动保护工作的作用,而“三同时”工作中的重点就是全面推行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预评价,利用这一有效手段,增加劳动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1991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将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列为重点攻关项目。

由原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技术研究”,将重大危险源评价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和现有危险性评价。

固有危险性评价主要反映物质的固有特性和危险物质生产过程的特点以及危险单元内、外部环境状况,分为事故易发性评价和事故严重度评价;现实危险性评价是考虑各种控制因素,反映了人对控制事故发生和事故后果扩大的主观能动作用。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方法,填补了我国跨行业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的空白,在事故严重度评价中建立了伤害模型库,采用了定量计算的计算方法,使我国工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从定性评价初步进入定量评价阶段。

1988年国内一些较早实施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省市,根据原劳动部【1988】48号
文件的有关规定,在借鉴国外安全性分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开始了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实践。

1996年10月原劳动部颁发了第3号令,规定六类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

原劳动部第10号令、第11号令和颁布标准《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导则》(LD/T106-1988)等法规和标准对进行预评价的阶段、预评价承担单位的资质、预评价程序、预评价大纲和报告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规范和促进了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工作的开展。

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中将安全评价报告作为剧毒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和其他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交的申请文件之一,这是我国中央政府制订的法规中首次出现“安全评价”这个名词。

2002年6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建设项目必须实施“三同时”,同时还规定矿上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

2002年1月9号国务院第344号令发布了《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在规定了对危险化学品各环节管理和监督办法的同时,提出了“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生产、储存、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两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的要求。

2002年10月,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司组织国内各方面的专家,根据安全生产和安全评价工作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指南》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出版了《安全评价》一书并广泛发行。

2003年3月3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了《安全评价通则》(安监管技装字[2003]37号),此后《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导则》《煤矿安全评价导则》《安全现状评价导则》《民用爆破器材安全评价导则》《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企业生产条件评价导则(试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等10项安全评价技术导则陆续发布,安全评价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国家局开始逐步加大力度规范安全评价机构的技术行为。

2004年10月2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布了第13号令《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

20多年来,我国的安全评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期间经历了曲曲折折。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体系认证等其他类似工作的很多的经验、教训。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已将安全评价体系作为安全生产6大技术支撑体系之一,安全评价体系将为保障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发挥巨大的作用。

3.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中十六联合站为研究对象进行安全评价研究工作。

通过查阅资料全面综述了国内外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联合站的工艺流程以及其特点和工艺参数,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找出中十六联合站油气集输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根据系统功能和区域的不同将联合站划分评价单元,并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经过分析得出评价结果,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1)联合站主要的工艺流程及其分析:
联合站各系统工艺流程如下:
(1)油气水分离系统:
油气水三相分离脱水技术主要通过HXS型油气水搞笑三相分离器实现分离。

它是依靠油、气、水之间的互不相容及各相间存在的密度差进行的装置,通过优化设备内部结构、流场和聚结材料使油气水达到高效分离的目的。

其工艺路线如下:油气水混合物有入口进入一级捕雾器,首先将大部分的气体分离出来通过气体导管进入二级捕雾器,与从设备内分理处的气体一起流出设备,在此设有旋液分离装置,同时对油水分离进行预分离,预分离后的液体则通过落液管流入液体流型自动调整装置,对流型进行整理,在流型整理的过程中,作为分散相的油滴在此进行破乳,聚结,而后随油水混合物进入分离流场,在分离流场中设置有稳流和聚结装置,为油水液滴提供稳定的流场条件,实现油水的高效聚结分离,分离后的原油通过隔板流入油腔,而分离后的污水,则通过污水抑制装置重新分离,含油量进一步降低,通过导管进入水腔,从而完成油水分离过程。

HXS型高效油气水三相分离器结构示意如下:
(2)油气集输系统:
图1 集输系统工艺流程图 (3)污水处理系统:
图2 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伴生气 增压点 来油 井场 总机关 收球装 置 分离缓 冲器 气液分离器 双容积 拉运来含水油 净化油罐 外输至樊一联
净化油装车
输油泵
溢流沉降罐 换热器
接转站 来油 流量计 水去污水处理 纤维球过滤器 调节水罐 气浮装置
纤维球过滤器 核桃壳过滤器 超滤膜组件 净化水罐 注水泵
溢流放空污水
原水
污泥 去注水井
集输系统工艺流程分析:各个井组来油通过管汇,由管道依次进入收球筒、换热器、缓冲罐、沉降罐、净化罐等,最后经外输油泵进入中十六联合站。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分析系统:由沉降罐分离出的污水经过调节水罐,气浮装置,三级过滤器器,超滤膜组件,净化水罐,最后进入注水井。

2)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根据联合站周边环境、生产工艺流程或场所的特点,拟利用对照分析,类比推断等对其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

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主要是易燃、易爆物质的泄漏和爆炸,操作人员的失误等。

3)评价单元的划分:
为了便于评价,根据联合站的生产工艺流程的特点,结合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拟将本联合站划分为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为原油脱水单元,包括油水分离工艺和油罐区部分,与油水分离采用接转站加药、破乳、油气水三相分离脱水工艺,油罐区部分包括计量器,换热器,净化罐,沉降罐等;第二个单元为管道单元,包括油气集输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第三个单元为辅助设施单元,其中包括防火、防爆系统,防雷防静电系统,通信系统,供热与暖通,供配电系统和给排水系统等。

4)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根据联合站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特征,选择评价方法。

原油脱水单元拟采用故障树分析法,管道单元拟采用故障假设分析法,辅助设施单元拟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5)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根据联合站的具体情况,主要对工艺设备、工程设计方面及管理方面提出安全对策建议,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从机器设备的安全操作以及人员的安全教育方面提出可行的、针对性较强的安全对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

4.采用方法、技术及步骤: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中十六联合站进行现场调查和收集国内外与中十六联合站相关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建设项目技术资料。

(2)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根据中十六联合站周边环境、生产工艺流程或场所的特点,识别和分析其潜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主要是对一类危险源和二类危险源进行辨识与分析。

一类危险源包括石油本身具有的有害物质和能量;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及环境三个方面,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3)确定安全评价单元:
在危险危害因素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和区域功能性质的不同,联合
站分为三个评价单元,分别为:原油脱水单元、管道单元、辅助设施单元。

(4)选择安全评价方法并进行评价:
根据中十六联合站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在中十六联合站的评价研究中,拟采用故障树分析法、故障假设分析以及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安全评价。

(5)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和相对应的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

(6)得出安全评价结论:
简要列出主要危险危害因素评价结果,指出中十六联合站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危害因素,明确应重视的重要安全对策措施。

5.阶段进度计划
第1-2周:了解课题内容及要求,收集同类联合站的综合性资料,熟悉中十六联合站的概况、总平面图、周边环境、工艺流程等,查找各类文献及有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第3周:收集外文资料并完成的其翻译。

第4-5周:根据中十六联合站周边环境、生产工艺流程及场所的特点,识别和分析其危险危害因素,并罗列出详单.。

第6-8周:在危险危害因素识别和分析基础上,根据评价需要对中十六联合站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根据中十六联合站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第9-11周:用所选择的评价方法对危险危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为制定安全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12-13周: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并得出安全评价结论。

第14-15周:撰写论文,完成课题要求,整理并完成毕业设计。

第16周:论文答辩并进行修改完善。

6.参考文献:
[1]龙凤乐.油田生产安全评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7
[2]王登文,周长江等.油田生产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3]周经伦,颜兆林等.系统安全性分析[M].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陈铭强.关于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的几点思考[J].福建:劳动安全与健康,1999(04)
[5] 朱兆华; 郭振龙.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的预评价[J].南京:化学工业与工程技
术,1999(01)
[6]张乃禄,刘灿.安全评价技术[M].西安:西安石油大学出版,2005 1-10 135-137
[7]郭振龙.工业装置安全预评价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8 17-45
[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指导委员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风险评价[R].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2 [ISBN7-5021-3615-0]
[9] 参考文献(WX)[S]
[10]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S]
[11]李德友,余胜泓.采油工程安全手册.[M]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12]汪元辉.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13]万仁溥,罗英俊.采油技术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4]Gas-System Safety Evaluation[J], SPE
[15] Systematic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Safety of FPSOs[J], SPE
[16] Safety Training For The Employees Of The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Companies[J], SPE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系(教研室)意见:
主任签字: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