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教学设计
成都十二中(科华校区)生物组廖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14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的第2节,即本册的最后一个课时。
本节主要通过介绍适于人类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的保护生物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人都应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
二、学情分析
通过各类媒体的广泛宣传,以及亲身的体验,学生对环境问题存在大量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本课内容非常感兴趣。
但对怎样科学的保护环境以及如何可持续发展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深刻理解和认识,所以通过实践去感知,通过探究去认识,通过反思去理解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非常重要。
同时,初一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学习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这为本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圈被破坏的现状,感受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2、在展示调查报告及分析保护藏羚羊实例的活动中,体验人类活动与生物圈之间的关联,理解科学保护生物圈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可持续发展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关注环境问题,形成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科学的保护生物圈。
五、核心问题
小组展示“身边环境的变化及其成因”的报告;
分析保护藏羚羊的实例,寻求保护生物圈的方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对环境问题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因此,本课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保护生物圈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从具体行动上体现对生物圈的保护。
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参与体验“调查你身边环境的变化”的活动,切身感受身边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一致认同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在教学中,以保护藏羚羊和藏区经济的发展为例,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圈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
但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吗?能不能两者兼顾呢?从而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最终找到解决方法,即可持续发展,并能用可持
续发展的观点去解决保护藏羚羊和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样,以“藏羚羊”事件为切入点,层层铺开,从认识到矛盾,找到方法,最后又回到解决这个矛盾的点上,形成完整的环节。
同时又以“藏羚羊”为点可以辐射出很多类似的案例,得出人类是可以和环境和谐相处的结论,既照顾了知识的广度,又做到了点面结合,主线分明。
最后,本课本着务实的精神,对于生物圈的保护,并没有让学生得出一些遥不可及的、空的口号式行为,而是通过写环保卡片,并将卡片赠与他人的行为,鼓励学生从具体的、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每个人都为保护生物圈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七、课前准备
学生以家庭住址或兴趣爱好等原因自由分组,选定小组长,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口头访问、互联网查询等方法收集身边环境变化的资料,如空气或是水的变化,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制作成PPT,选出代表小组上课时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调查——记录——制作PPT——展示报告”这一系列亲力亲为的体验活动,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有了深刻的感触,意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从而激发保护环境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分析原因,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
八、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共同的义务
一、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生物圈现状:资源有限、破坏严重
二、人类能够保护好生物圈
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反思
(1)核心问题明确,贯穿课堂,层层深入。
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围绕核心问题层层推进,条理清晰,一线贯穿。
首先,提前几周教师布置课前观察任务,学生以家庭住址或兴趣爱好等原因自由分组,选定小组长,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口头访问、互联网查询等方法收集身边环境变化的资料,如空气或是水的变化,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制作成PPT。
接着围绕核心问题:小组展示“身边环境的变化及其成因”的报告。
这样,学生通过“调查——记录——制作PPT——展示报告”这一系列亲力亲为的体验活动,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有了深刻的感触,意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从而激发保护环境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分析原因,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
随着教学的深入,提出核心问题:分析保护藏羚羊的实例,寻求保护生物圈的方法。
学生围绕该核心问题,积极讨论分析,找到解决“保护藏羚羊与藏区经济发展”这个矛盾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圈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发展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方法得当,二者可以兼顾,进而寻求到科学保护生物圈的方法,即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正因为有了明确的核心任务的统领,才使本课堂有了明确的方向,也是本课堂线索十分清晰。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展开。
(2)本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课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对环境问题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因此,本课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保护生物圈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从具体行动上体现对生物圈的保护。
课堂伊始便播放“美丽的生物圈”和“被破坏的环境”两段视频,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视频,让学生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激发其保护生物圈的愿望;接着学生展示“身边环境的变化及其成因”的报告,使其通过体验该活动,切身感受到身边环境的恶化,认识到环境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教师再多张图片展示适于人类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的实例,使学生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认识到生物圈被破坏的现状,情感体验更为激烈;最后通过让学生写环保卡片,并将卡片赠与他人的行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并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
这样,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3)学生运用反馈,效果明显。
请学生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人们保护生物圈的实例,并作简要阐述,以检测学生是否体验到人类活动与生物圈之间的关联,即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人类既要保护生物圈,又要保证自身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全班40人参与了运用反馈,从检测统计数据来看,共有31人能举例说出人类既保护生物圈又保证了自身发展的实例,深刻体验到了人类活动与生物圈之间的关联,占全班比例的77.5%。
例如,有学生这样写道:“熊猫现在世界上的数量已经不多了,现在存活的熊猫大部分都在中国,而为了避免数量不再继续下降,中国的卧龙设置了一个熊猫自然保护区。
我曾经到那里去旅游,那里是大山,空气清新,绿树成荫,很适合熊猫居住。
这样保护了熊猫的居住环境,从而保护了熊猫,又发展了旅游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
但仍有17.5%的学生只说了出人类保护生物圈的措施或方法,却未提及在保护生物圈的同时人类是如何保证自身发展的。
这说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一小部分学生还未完全掌握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保护生物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渗透理
解。
另外,有1名学生写到“黄石公园人工繁殖,使灭绝生物复活”,这是错误理解了保护生物圈的方法,保护生物圈主要是保护生物和生物生存的环境,而不是使灭绝生物复活,如果使用错误的方法,很可能造成另外的生态灾难。
还有1名学生写的是人类破坏生物圈的实例,对问题理解出现偏差。
总体来说,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大多数都能深刻认识到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同时能寻找到科学保护生物圈的方法,很好的完成了关联体验目标。
(4)反思改进。
这堂课的设计是精巧的,主线鲜明,重点突出。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
比如,学科特点不够鲜明,以学生的情感来看,学生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怎样保护生物圈不够具体透彻;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应根据生物的教材来体现学科特性,加强对教材的解析;板书应写上核心问题,让学生理解核心问题后展开活动。
我深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带着这次课堂尝试积累的经验,我的教学一定会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