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柱础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读柱础的演变历程
柱础,中国传统建筑构件的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
古人对柱础十分重视,因为柱础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是木架结构房屋柱子必不可少的构件。
在木架结构的传统建筑中,柱础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用础石隔潮,古代人为使落地屋柱不潮湿腐烂,便在柱脚上添加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潮作用;二是将柱子承受的力通过柱础传递到基座上去,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传统建筑中的柱础
《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伏岑掘,兔丝死。
” “柱础”一词最早便来源于此。
古代的建筑中,最早的柱子应该是直接种于地下,为了防止柱子的移动下沉,后来便将一块大石头置于柱脚的部位,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减轻柱身承受力。
后来,人们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湿腐烂,于是便将石块提升到地面上,以免除柱础的腐蚀或碰损。
人们将柱子底下承受压力的部分叫“础”,在柱与础之间一般会放置“踬”,以隔断毛细现象向柱子渗入的湿气,并且方便损坏时抽换。
我们通称的“柱础”包括了“础”和“踬”两者。
柱础产生之初,重点在其实用性上,但随着其发展成熟,柱础逐渐形成了柱子的收头,使单调平直的柱身产生视觉上的变化,从而使柱础兼具实用功能和装饰效果。
因此,发展到后来,即使是石柱上也会安装柱础。
发展到这一时期,柱础的装饰作用已经超越了功能上的需求。
如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柱础也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
就材料而言,早期虽然也有以横纹的木块为材料者,但是为了坚固耐用并能隔断湿气,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柱础大多以石制为主。
石制柱础的应用甚早,安阳殷墟出土的石础,可能是现今所见最早的柱础,础上已有动人的雕刻,刻下部抱膝的人像装饰,础背有槽,侧有卯,可见是将柱脚插于础石之上。
据战国策记载:“智作攻赵襄子,襄子之晋阳,谓张孟谈曰:…吾城郭完,仓廪实,铜少耐何?‟孟谈曰:…臣闻董安于之治晋阳,公之室皆以黄铜为柱础,请发而用之,则有馀铜矣。
‟”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的柱础已经出现了铜踬。
北魏司马金龙柱础
实物发掘于大同城东南7公里处石家寨村西的司马金龙墓。
藏有大量北魏时期的石棺床、石雕柱础及木板漆画。
此造型为石棺床东侧的石雕柱础,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内容类似云冈而更生动、细致。
是北魏早期建筑元素的集中体现。
东汉后佛教传入我国,庙堂建筑逐渐兴起,佛教的装饰艺术对后世的柱础雕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莲瓣的装饰,被广泛地运用于柱础。
古代的莲瓣柱础多作覆盆式的铺地莲花,其莲瓣较为写实且富变化。
这种类似佛教“莲花座”的古式覆盆莲花造形,在佛光寺的大殿前可以得到印证。
到了汉朝,石柱铜踬已完全为石础所取代。
在汉代的石刻画像上可以看到,当时柱础的式样有类似栌斗倒置的形式,也有作多层及类似覆盆的样式;其上凋有细密的花纹,而其凋刻的手法则类似于宋代的“减地平鈒”的线刻表现。
汉末
六朝之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建筑与佛教艺术已开始融合并发扬光大。
佛教装饰艺术对往后柱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中的莲瓣装饰被广泛地运用于柱础。
古代的莲瓣柱础多作覆盆式的铺地莲花,其莲瓣较为写实且富变化。
依壁画及石刻上所见,唐代的柱础仍然以覆盆莲花式的为主,但莲瓣较六朝初期的略为肥短。
这是跟唐朝时期的审美观念有很大关系的。
宋朝柱础的式样变化多端,雕刻较之前纤细,但仍以莲花瓣覆盆式为主要的通行式样。
由于宋代有“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绘栋宇及间朱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的规定,所以,这一时期柱础雕刻发展则开始着重在宫室及寺庙方面。
到了宋代,柱础的装饰向多样化发展。
在《营造法式》中,对柱础的纹饰记载有:海石榴花、牡丹花、宝相花、铺地莲花、仰覆莲花、蕙草、龙凤纹、狮兽纹等等,这些纹饰有明显佛教影响痕迹。
在《营造法式》第三卷中,对柱础的形式、比例及装饰手法更有详细的说明:“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
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莲花,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鈒,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鈒及压地隐起莲瓣上者。
至元朝,受统治者的民族性格影响。
元代的柱础,如同它的梁构、斗拱,粗壮而不修边幅。
特点是多为不加雕饰的素覆盆式素平柱础。
素覆盆式上端隆起较低,则周边呈圆弧形
渐收起,呈“扁形圆盆”状。
明清则在元的基础上,以简化、单纯的形式稍作雕饰,但图案则崇尚简朴。
清朝的柱础变化最为频繁,经过了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变化。
清代早期的形式以圆柱形、圆鼓形及上宽下窄、肩部凸出的变体圆鼓形为主,表面施以简单的花纹或线条等浅浮凋的装饰,显得朴素澹雅。
中期的柱础,其形式则有变化,外形较早期的为高。
道光之后,圆鼓形的柱础已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下手部已有明显的内缩形式,整个造形显得细高秀挺。
晚期的柱础,形式变化丰富,有扁圆形、莲瓣形、方形等。
综上所述,柱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华丽,然后又回归简朴的过程。
此外,柱础的“侧脚”也是中国柱式中非常强调的构件。
“侧脚”的作用在于使柱头微向建筑内侧倾斜。
从整个建筑物的几何稳定性分析,如果垂直于地面的柱是相互平行关系,则柱与水平梁联接后组成的结构体系,在发生微小移动时,这种运动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是几何可变体系。
柱的侧脚使得各柱之间不再相互平行而形成虚铰,使整个建筑物达到几何稳定,产生沉稳的美感。
斑驳沧桑释柱础--西龙头唐王庙
长子县石哲乡西龙头村的唐王庙是祭祀李世民的,重建于清乾隆年间。
三元堂柱础石雕艺术
三元堂柱础石雕1
三元堂柱础石雕2
三元堂柱础石雕3
位于利川市忠路镇木坝河的三元堂,距利川城西南32公里,是一座木石结构殿堂式道观建筑,始建于公元1352年,先存主体乃清光绪27年所扩建。
整个道观三进,依山势成阶梯式摆布。
建筑总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
该建筑布局巧妙,红墙黑瓦,飞檐斗拱,巍峨壮观。
尤其是矗立于殿内上下左右的数座柱础,形状各异,造型别致,颇具特色。
或阴刻,或阳刻,或镂空,或浮雕等等。
工艺精湛,令人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柱础是我国古建筑中用以支柱头的基石。
从殷墟遗址中发现的柱础推算,我国使用柱础已有六千多年历史。
随着时代演变,生产力的发展,工艺水平的提高,柱础石雕艺术也在不断升华中走向完美。
三元堂柱础石雕艺术,是土家族人根据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其他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智慧与文明的象征。
这些枉础石雕取材广泛,大体可分为花、山水、图腾、鸟兽和历史故事、神话、戏曲等,其风格既细腻又粗犷,既雅典又生动,既朴实又浪漫,既庄重又诙谐。
三元堂柱石雕艺术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瑰宝,在国内实属罕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是研究土家族古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八瓣彩蓝式柱础
八瓣彩蓝蟾式
八角果盒式柱础
方凳式
汉白玉
莲花墩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