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黄州快哉亭记导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州快哉亭记》导学案
一、【诵读美文】课前三分钟:都说,童年如画,童年如歌,童年如诗,童年如梦……童年是我心中永远
的彩虹,它固然美丽,却终究不是永恒。

它只是人生一个艳丽的起点,它的美,是为了让人鼓起勇气去面对未来。

是离开童年怀抱的时候了,十三年后,该去看看外面的充满挑战的大千世界了,该去努力作时代的骄子了。

因为我年轻,所以我富有。

这笔财富足够能使我挑起未来的重担。

“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

”于是我鼓起勇气,向童年挥手告别,再见了,我的童年……
我踏上新的征途,不会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会因一事无成而羞愧,我只是把曾经的泪水,留在身后,把难忘的心迹,写成随笔,把一个个感动的瞬间,载进心灵的日记。

从此,我将走向成熟,走向刚毅,走向新的天地!
二、学习目标:1、识记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能翻译课文。

2、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的人生态度。

三、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和背景
3、课文助读:《学案与测评》P17“板块预览”第5段;“阅读鉴赏”P18左边倒数第3行
思考题。

4、品读课文,感悟课文。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环
境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
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
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
不自得。

四、知识链接:1、▲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
文定。

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
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2、▲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3、【题解】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
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五、自主学习。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沔()瞻()阖()倏()楫()睥()睨()
骋()骛()飒()瓮()牖()濯()揖()
2、阅读全文,请在方框内字的上方间行内解释。

【1】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2】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⑴。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⑵。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⑴(句式:)
▲译⑵:
▲这一段介绍了快哉亭命名的哪几个原因呢?
【3】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⑴,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⑵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⑴(句式:)⑵▲作者认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快乐的关键是(引用原文):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⑴,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⑵,乌睹其为快也哉?
▲⑴(句式:)⑵
六、合作探究十分钟。

七、展示点评——我的舞台,我的精彩。

八、课堂检测。

1、试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3)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2、文本回顾俗话说“诗有诗眼”,那么文也应当有文眼!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词作为文眼会比较合适呢?。

3、“快”字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来理解呢?[请同学们加以探究]
九、质疑与整理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
“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
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例题精析】
一、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1999年上海卷)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C.规.行矩.步D.草.行露.宿(2000年春季上海卷)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春华.秋实
B. 袖.手旁观
C. 穷.形尽相
D. 夏雨雨.人(1998年上海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中的“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斗.折蛇行
B.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C. 其一犬.坐于前
D. 予分.当引决(1996年上海卷)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1999年上海卷)
2.故事
..,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

()(2000年春季上海卷)3.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 )(2004年春季上海卷)
4.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 ( ) (2004年上海卷)
5.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

……” ( ) (2004年上海卷)
答案:1.D 2.A 3. C 4.B 解析:1.题干和 D 项是使动用法,A、B、C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2.题
A 项为使动用法。

3. 题干和C项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另
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4.题干和B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另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1.称威,威服,威慑 2.按旧例 3.赐给爵位 4.命名 5.使……正,整理好
解析:1.名词作动词。

2.名词作状语。

3.名词作动词。

4.名词作动词。

5.使动用法。

《黄州快哉亭记》预习稿
【作者和背景】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

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题解】
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字音】
沅(yuán)沔(miǎn )子瞻(zhān )东西一舍(shè)风开云阖( hé)变化倏(shū)忽舟楫( jí)
草木行( háng )列皆可指数(shǔ)
睥(pì)睨(nì)骋(chěng)骛(wù)
飒( sà)然而风何与(yù)焉
会( kuài )计蓬户瓮(wèng)牖(yǒu )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翻译与理解】
【1】江(长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开阔浩大不可阻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更加阔大)。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水势浩荡),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黄州),即(靠近)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命名)之曰“快哉”。

▲诵读后思考:此处描写从西陵到赤壁的江流景象发生怎样的变化?3次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始宽-渐宽-全
开),视角是由远及近的
【2】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30里)。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通“合”)。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⑴。

变化倏忽(忽然),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赏玩)几席之上,举目而足(饱览)。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排列成行),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一一指着数出来),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⑵。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伺机争夺),周瑜、陆逊之所骋骛(纵横驰骋),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⑴(句式:状语后置)白天能看见船只出没在亭子前,夜里能听见鱼龙悲鸣于亭子下
▲⑵:这就是亭子取名“快哉”的原因了。

▲这一段介绍了快哉亭命名的哪几个原因呢?2个原因:此其之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

【3】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⑴,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生得逢时)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之所以觉得快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⑵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⑴(句式:定语后置)有飒然吹来的一阵风⑵楚王之所以觉得快乐,百姓之所以感到忧伤,这就是因人而已,与风有什么相干呢?
▲本段引用的故事大概讲的是什么(请复述):
▲作者认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快乐的关键是:士生于世,使其中(心中)不自得(不舒畅),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利用)会计(征收钱粮的公事)之余功,而自放(放达游乐)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洗濯)长江之清流,揖(迎送)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自我安乐)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⑴,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不能忍受的景象)⑵,乌(哪能)睹其为快也哉?
▲⑴(句式:倒装句)受清风的吹拂,明月的照射。

⑵这些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痛苦而不堪忍受的景象。

▲此段引入张梦得的事例目的何在呢?借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思考】苏辙的人生观深受哥哥苏轼的影响,他们既是一往情深的手足兄弟,又是互相欣赏的文坛挚友,搜集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回顾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再一次细细品味,或许我们会有所启迪!(位置可在页背作答)
篇名佳句
《》
《》
•2、翻译句子: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译:在靠近他的居所的西南处建造了一个亭子,用来观赏江流的美景,我的长兄子瞻给亭子取名“快哉亭”。

•2、翻译句子:
•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译:这就是亭子取名“快哉”的原因了。

•(其:它,代“亭子”;所以:表原因;判断句)
•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他们的风采和(这里的)遗迹,也足以让世俗称快。

•2、翻译句子:
•①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译:这风真痛快啊,就是寡人和老百姓共享的吧?
•(谓语前置;判断句;所)
•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译:楚王觉得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觉得忧伤的原因,这是因人而异的,而风与风有什么相干呢?
•(所以:表原因为:觉得则:是何与:宾语前置)
•③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译:士人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心中不舒畅,那么到了什么地方不忧愁呢?假如心中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
(自己的)本性,那么到什么地方(会感到)不痛快呢?
•(使:假使自得:自在满足,舒畅宾语前置句)
•2、翻译句子:
•①将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译:也没有什么不快活的,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迎送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享美妙的景物而求得自我的安乐呢!
•(况:何况状语后置穷、胜、以、适)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译:这些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哪能看到这景物(因此)而感到快乐呢!
•(判断句所以:表原因胜:禁得住
•乌、睹、其、为)
3、试分析并翻译下列句式特点: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有风飒然至者
(3)“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4)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介词短语后置句)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

(定语后置句)有飒然吹来的一阵风
(主谓倒装句)“这阵风,真痛快呀!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
(宾语前置句)如果他心情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