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社会性动物》是一部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等诸多方面。
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这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例如,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手援助?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等问题。
书的扉页上有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人的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
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是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
”这段话表明了在很久以前,人们中的一些就意识到,人具有社会性。
显然,人不是低级动物,不是超人,更不是上帝。
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正如一句话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就是社会。
既然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首先举了十几个例子,提出了例子中的一个共同因素,社会影响。
例如,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生日那天得到一个玩具鼓,她敲了几下便不再玩了,之后很久不摸一下。
一天,一个朋友来做客,他刚想拿起鼓玩,小女孩就夺了过去,玩个不停,好像那一直是她最喜爱的玩具一样。
由此,阿伦森引出了社会心理学的工作定义,即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索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书中阿伦森的第一定律是:行为古怪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疯子。
我认为他同样在强调社会影响。
阿伦森说,一些情境变因会使许多“正常”人以极不适当的方式来行动。
阿伦森用了菲利普·齐母巴多的著名模拟监狱实验来佐证自己的定律。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样一些人,喜欢追随别人,与人附和,以博得别人的好感。
而我们自己,也经常被别人影响,对原本自己很确定的事感到怀疑,这就是人的从众性。
对于从众现象,詹姆斯·瑟伯有一段传神的描写。
一两个人,因为各自的某种原因开始跑起来,没过多久,大街上的所有人都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别
人在跑,具体愿意谁也不知道。
如果你问他,他会很不满的对你说:别问我,问上帝去!
从众行为到底好不好?这是一个无法判断的问题。
从字面来看,从众似乎意味着没有主见,随波逐流,不从众看起来感觉更好些。
但实验表明,用阿伦森的话来说,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更受欢迎。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人们更喜欢被人“顺着毛抚摸”。
由此看来,从众是合乎人们的心意的。
但有时,从众又会引起灾祸。
例如,希特勒的首席顾问阿尔贝特·施佩尔在回忆录中写到:紧紧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一个集团,其从众性强,使该集团内部容不下半点不遵从行为。
因此,即使最野蛮的行为也是最有理的。
盲目从众会带来灾祸,盲目不从众亦是如此。
比如,你为了显示你的与众不同,来着汽车沿马路左侧行驶(在中国大陆),这的确够不从众。
这时,有人很从众的从对面开车过来,那你俩相遇的那一刻可就惨了。
所以,是否从众也要动脑子的。
在《社会性动物》中,有一章叫做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
通过这一章的阅读…………………………
1977年,美国广播公司推出了电视剧《根》,描写一个美国黑人家庭几代人的历史。
该剧促进了人们对黑人历史的关注,激励着黑人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骄傲。
1983年,电影《翌日》上映,看过该剧甚至只看过该剧宣传片的人们都要加以关注核战争。
他们表示愿意通过支持全面禁用核武器和参加反核运动,为防止核战争爆发贡献自己的力量。
很明显,这两部影片都对当时的美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效果显著。
这正是大众传播、宣传的影响。
无论是瞬间的、短暂的,还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如此,有好就有坏。
大众传播、宣传的影响也是。
80年代,4位美国新泽西州少年制定并实施了一个自杀计划。
一周内,在中西部地区又发现了2位少年死于类似情形。
新闻媒体大量报道了这一事件。
心理学家大卫·菲利普斯及其助手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新闻报道一周后,青少年自杀率急
剧上升。
这会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显然,传播者,例如电视制作者,新闻工作者,书刊、报纸、杂志编辑人应该有选择的报道、刊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