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板书题目:最后一课(“课”字加着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子的自述”(加副标题)
(1)从全文看,这“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
(2)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二:为什么要加这样的副标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是谁?他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交流预习,了解作家作品
二、交流预习,理清故事情节
(一)小组交流,扫清字词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中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2)学生讨论,强调易错词语。
(3)理清层次,纠正错误的思路。
2.反馈指导:
(1)学生指出,本课易错词语,老师强调在预习本上纠正。
(2)教师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强调加粗加红颜色的字。全班齐读。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学习自己母语的权力被剥夺,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在“最后一课”上,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主义、顽强的民族精神,的确可敬可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后一课”。
(1)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一,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都德、相关的故事背景。
2.反馈指导: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
(3)学生在交流行文思路,谈出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课堂交流,理清情节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2)每组派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拨。
(三)追根溯源,探究原因
(1)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发言,老师点拨,补充答案。
四、布置作业
(一)人物形象分析: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
(二)爱国故事收集:自己再找一个有关爱国主义的故事,概括大意,下节课在班内交流。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三、默读课文,感受气氛,梳理心理活动
(一)感受气氛,体会不同
(1)体会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2)学生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学生发言,老师点拨。
(二)梳理情感,体会变化
(1)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语句,来谈谈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小组讨论)
品析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词及作者、时代背景,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设计
个人复备
一、激趣导入,渲染氛围,了解作品背景
(一)激趣导入,渲染氛围
导入(显示):
当他爱他国家的时候,他的国家也尊重他。 ——莎士比亚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XX初中集体备课纸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新授
课时2-1
授课日期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4.品析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后记
(1)从全文看,这“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
(2)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二:为什么要加这样的副标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是谁?他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交流预习,了解作家作品
二、交流预习,理清故事情节
(一)小组交流,扫清字词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中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2)学生讨论,强调易错词语。
(3)理清层次,纠正错误的思路。
2.反馈指导:
(1)学生指出,本课易错词语,老师强调在预习本上纠正。
(2)教师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强调加粗加红颜色的字。全班齐读。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学习自己母语的权力被剥夺,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在“最后一课”上,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主义、顽强的民族精神,的确可敬可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后一课”。
(1)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一,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都德、相关的故事背景。
2.反馈指导: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
(3)学生在交流行文思路,谈出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课堂交流,理清情节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2)每组派学生代表发言,老师点拨。
(三)追根溯源,探究原因
(1)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发言,老师点拨,补充答案。
四、布置作业
(一)人物形象分析: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
(二)爱国故事收集:自己再找一个有关爱国主义的故事,概括大意,下节课在班内交流。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三、默读课文,感受气氛,梳理心理活动
(一)感受气氛,体会不同
(1)体会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2)学生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学生发言,老师点拨。
(二)梳理情感,体会变化
(1)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语句,来谈谈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小组讨论)
品析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词及作者、时代背景,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设计
个人复备
一、激趣导入,渲染氛围,了解作品背景
(一)激趣导入,渲染氛围
导入(显示):
当他爱他国家的时候,他的国家也尊重他。 ——莎士比亚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XX初中集体备课纸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新授
课时2-1
授课日期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4.品析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