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三大策略,培养数学猜想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助三大策略,培养数学猜想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十分重要。

基于此背景,
对借助观察指导,激发猜想兴趣;借助情感驱动,诱发猜想动力;借助有效指导,提升猜想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猜想能力培养策略
所谓数学猜想,就是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非逻辑的思考
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假设和预测的一种能力。

本文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出发,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借助观察指导,激发猜想兴趣
学会观察,是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第一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极发挥思维能动性,去猜想、去验证问题
的解决办法,还要善于总结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例如,一
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时,就通过设置悬念,指导学生学会观
察问题、猜想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课程的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了问题“如果复杂分数不能化成简分数,是因为受了哪些影响?”经过短暂思考后,学生们纷纷回答。

有的认为是分母在影响不能化简,有的认为跟分子有关系,教师又进一步鼓励学
生猜想“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与分母有关?”通过这样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猜想,学生们纷纷发挥主观动能性去思考问题,又通过已有知识储备去验证猜想,最后
得出结论。

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情感驱动,诱发猜想动力
适当的情感驱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教
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情绪变化,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兴趣点出发,充分
调动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要重视非智力的情感因素对课堂的影响,适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一位
教师在教学《比长短、高矮》时,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趣味性的游戏与
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拿出一只铅笔问学生“你们认为这支笔是长还是短呢?”学生的好奇心在此时被纷纷调动起来,纷纷陷入沉思。

突然,有学生说,“不知道是长还是短,应该要通过比较。

”接着拿着自己的铅笔说,“老师,如果你
的铅笔跟我的铅笔比较的话,你的铅笔更长。

”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学生纷纷进行了猜想,又在猜想中学会了比较,进一步掌握了本轮课程的内容。

可见,为充分
活跃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猜想动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鼓励
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自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借助有效指导,提升猜想能力
1.指导学生利用直觉思维猜想。

直觉思维偶尔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直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判断。

例如,一
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三个小朋
友在比赛跑步,他们的路径各不相同,有直线,有弯弯曲曲的折线。

教师问:“哪一个小朋友最快到达呢?”有学生根据直觉迅速作出判断,“肯定是直线的小朋友
最快”,由此,教师便可以进入正式的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律”。

2.指导学生利用归纳思维猜想。

数学的定律通常是经过不断归纳、总结、验
证而发现的。

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会归纳,进而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3.指导学生利用联想思维猜想。

联想猜想发要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围
绕已掌握的信息进行联想相似信息,又通过不断的分析、对比,对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要注重联想猜想教学,引导学生寻找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近似点,进而去
猜想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就通
过列举分数,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

接着,教师使用同样的数值,将分数
改为比的形式鼓励学生猜想比的性质。

在这样的观察和对比中,学生逐渐发现分
数的分子与比的前一项性质相同,而分数的分母与比的后一项性质相同。

这样,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联想,由此及彼,猜想新知识的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
能力,也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4.指导学生利用操作探究猜想。

操作猜想法就是学生通过实际的实践操作,
记录多组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方式。

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
《圆的周长》时,就通过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进行结论猜想、结论
证实,最终得出结论。

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


于学生缺乏对圆的理论认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设备,将圆的变化用动态模型展
现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认识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
组学习,围绕着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行小组实验,思考“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这一
问题。

学生通过实践,记录下了多组数据,由此得出结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猜想是十分有必要的。

适当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想,
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数学课堂的积极性,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锻炼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自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猜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7,(11),72-74。

[2]黄殷娟数学猜想:数学“创客教育”的触发器[J].数学教学通讯,2016,(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