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夏商与西周(一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 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周易》“天行健……厚德载物” ✓ 孟子:“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
⑥和而不同
✓ 西周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孔子:“和为贵”“君主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节 夏商与西周
《纲要上》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P5-7
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P2-3
第八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P44 《选必一》
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P60
第十五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P86
第一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P2
第四课 《选必二》
文化载体
甲骨文、铭文
✓ 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上 的文字(纲上5)
✓ 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纲上5)
✓ 西周何尊青铜器铭文中的“宅 兹中国”是目前所见“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纲上6)
(2021·天津和北区二模·1)下面是我国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示 意图,考古发现这些遗迹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这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高峰 C.中华文化的地域性 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注:课本笼统地表述为“先秦”)
(三)西周 BC1046~BC771
考古发掘 相互印证 后世文献 “二重证据法”
1.基本历程:BC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利簋
拓片
铭文
作王岁 檀在鼎 公阑,武 宝师克王 尊,昏征 彝赐夙商 。有有,
事商唯 利,甲 金辛子 ,未朝 用,,
——《荀子·儒效》
政权分与封族制权的与结宗合法(制纲相上配7)合,政治 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 周政体的基本特征。(教材P2)
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 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在基础。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影响(纲上6)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 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 谷物神,即祭祀社稷。 (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 王宫左侧是宗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①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 西周初年周公“敬天保民”
✓ 孔子:“仁”,“仁者爱人”, “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 孟子:提出“仁政”说,“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分析中国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时期)具有哪些特征?
夏朝: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国家机
器基本具备
早 期
商朝:国家机构更 国
加完善,实行内外 家
服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 特 和宗法制,加强了 征
周天子对地方统治
①建立了世袭王朝; ②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 ③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
劳作方式
农夫集体耕作(选二 P4)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 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
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 卖。(纲要上P7)
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 手中。(选必二P4)
(2)手工业
②行业发展
存在诸多不完善: ①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取代,
部族组织残留严重; ②国家管理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③选官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固化等级结构。
2.经济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纲要 P7)
(1)农业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等材质,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经营 商周
土地制度
井田制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结合教材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选一 P3)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 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 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天子”) ➢ 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宗法制) ➢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较低(分封制)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 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社稷坛
市场 太庙
山西·平遥古城
世界遗产中心描述称: 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 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 出范例,平遥古城保 存了其所有特征。而 且,在中国历史的发 展中,为人们展示了 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 社会、经济及宗教发 展的完整画卷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2021.1·浙江高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
“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3.文化(选三P2)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本土性 多样性
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 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特点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以农为本
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陶觚、铜爵、罍等,且
成套用于随葬。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礼乐制度已经确立
B.阶级分化国家产生
C.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D.私营手工业的发达
(二)商朝 约BC1600~BC1046
1.政治
①中央机构:更加完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
内服
◎ 商
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地方制度:内外服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选三6)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②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内容已散佚。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郑玄日:“夏刑大辟二百,膑辟
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干”
——《周礼·秋官·司刑》注
“夏刑三千条”。
“刑名从商”
——《唐律疏议》引《尚书大传》曰
——荀子
西周: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九刑》
2.经济
✓ 货币: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 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选一P86)
◎武王伐纣形势图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 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841年
公元前770年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平王东迁,建立东周
◎周公塑像
原始民主传统 (选一 P3) Nhomakorabea概况 影响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 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关税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关税,分为国内和国境关税(选一94)
春秋战国时期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范蠡 吕不韦
(4)城市 (选二56)
商朝 城市初具规模,宫殿、宗庙
位于城市中心。
王陵区
宫殿宗 庙区
殷墟
周朝: (选二56)
宫城
①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建有相应规定 ②三等城邑: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 种类繁多。(纲上P7)
大盂鼎铭文 (选一P3)
①劳作方式:手工业作坊(选二P23)
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铲 四羊方尊
(选二P19)
(选三P2)
西周的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 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
(3)商业
“工商食官”
商周:国家设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 (纲上P7历史纵横)
商王直接统治的 王畿地区
族 势 力 范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
外服
围 示
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

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商王间接控制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方国和部落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③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选一 P60、64)
民族
设“宾”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导入)
对外
市场 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选二35) 商人 商朝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选二35)
货币
①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选二38) ②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选一86)
信贷 契约
①《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选二38)
铜贝
②商周时期出现商业契约(选二39)
(自然——人工货币)
间接统治——王朝的其他地区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 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④法律与教化 (选一P44)
✓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随意残害奴隶 ✓ 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如夏朝《禹刑》,商朝《汤刑》
残酷的奴隶社会
禹刑,中国夏代刑法的总称,具体
第七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P19 古代的商业贸易 P35
第十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P56
《选必三》第一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2
一、基本历程
(一)夏朝 约BC2070~约BC1600
1.政治 ①继承制度: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中央机构: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与职官基本具备。 ③地方制度: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的地区(聚族而居)
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老子:“道”“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③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儒家学说的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焦相应的名人主张
④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见贤思齐”
✓ 冶金:进入青铜时代(选三P2)
3.文化
✓ 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
✓ 科技:天文《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 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 内容 (纲上P5历史纵横)
——依据学者观点制作
商朝: 夏历改为殷历,干支纪日法是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2022·重庆市高考模拟调研·1) 据考古发现在相当于夏代的
2.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对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
权利与义务 独立性强! 权利 世袭统治权(政、军、财)
义务 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 意义: 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
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 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