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表决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3、本节课所制做的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林俊杰的《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什么歌曲)?
生:《三国演义》(林俊杰的《曹操》)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吗?生:魏、蜀、吴。
师问:同学们还知道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呢?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进入新课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在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生:曹操。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归纳出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纳贤才。
经济上,开垦荒地,实行屯田。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②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袁绍占据河北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概况:
①时间:200年;
②交战双方: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
③结果与特点: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
④作用:此战是曹操统一北方关键性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3)原因分析:
曹操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而袁绍自持兵多将广,不听谋士许攸的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终招失败。
(过渡)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当年写了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怎样的理想?
(总结出: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
提出问题: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他们
是谁呢?
(刘备和孙权)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①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统一全国;
②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③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2)概况:
①时间:208年;
②交战双方:拥兵20万的曹操与拥兵5万的孙刘联军;
③结果与特点: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以少胜多;
④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归纳总结)
官渡之战是曹操为统一北方于公元200年同袁绍进行的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208年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决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曹操,曹操统一全国的战争失败,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官渡之战,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能用谋士计策,所以能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统一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社会的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两次战役虽都有以少胜多的特点,但胜败的原因各不相同,官渡之战是人心向背起了决定作用,
赤壁之战却是战略战术起了决定作用。
因此,具体事件要具体分析,特别要注意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过渡,引出下一节内容)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时期的经济:
(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
(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怎样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经济根源,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集团的经济势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魏时虽在恢复,但没能强大于南方,所以在全国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魏、蜀、吴的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割据势力的混战局面相比,已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再加上各国统治者又重视发展生产,因而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2)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②诸葛亮治蜀
③吴国开发江南
四、本课小结
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