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的重建_刘歆争立古文经的再认识_边家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 汉书 何武王嘉师丹传 )
吾而
这话 也完全 可
以用来为刘歆争立古文经的举动作一注脚。刘歆 争立古文经, 完全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知识 分子为挽救刘汉王朝的政治危机所作的奋不顾身 的努力 , 他强烈的忧 患感与责任感 , 他的爱 道之 [ 7] 诚, 使他无所顾忌 , 辞刚而义辨 。
三、 争立古文经的思想指向
6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3 年
尚书 皆立于学官 。哀帝令刘歆与今文博士讲论 其义, 诸 博士以 尚书 为 备, 又谓左 氏不 传 春 秋 , 莫肯置对 , 刘 歆于是移 书责让太 常博士。 移让太常博士书 云: 书 十六篇。 鲁恭王坏孔子宅 , 欲 以为宫 , 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 , 逸礼 有三十九 , 春秋 左氏丘明所修, 皆古文 旧书 , 多者二十余通, 臧 ( 藏 ) 于秘府 , 伏而未发。 传问民间, 则有鲁国桓公、 赵国贯公、 胶东庸 生之遗学与此同 , 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 闵, 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 之阙, 苟因陋就寡, 分文析字, 烦言碎辞, 学者罢老 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 是末师而非 往古, 至于国家将有大事 , 若立辟雍、 封禅、 巡狩之 仪, 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 挟恐见破 之私意 , 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或怀妒嫉 , 不考情 实, 雷同相从 , 随声是非 , 抑此三学, 以 尚书 为 备, 谓左氏为不传 春秋 , 岂不哀哉 ! 又云: 今圣 上德通神明 , 近臣奉指衔命, 故下明诏 , 试 左氏 可立不 , 遣 今上所考视, 其古文旧书 , 皆 今此数家之言, 所以
性, 礼失而求诸野 , 古文经传应 是重要的文 献依 据。古文经传的汇集之点 , 除了刘歆提到的鲁恭 王处、 朝廷 秘府 、民间 , 还有河间王国的朝廷。 汉书 景十三王传 载 :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 年立 , 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 必为好 写与之, 留其真, 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 之人不远千里 , 或有先祖旧书, 多奉以奏献王者, 故得书多 , 与汉朝等。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 秦旧书, 周官 、 尚书 、 礼 、 礼 记 、 孟子 、 老子 之属, 皆经传说记 , 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 举六艺, 立 毛氏诗 、左氏春秋 博士。古文经传 的流播是相当广泛而可信的, 以之作为礼制建设 的文献依据较之今文经更为可靠。由此可见, 刘 歆重建礼制的思想 , 正是他写 移让太常博士书 、 争立古文经的用意之所在。
朝仪, 让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初步认识了礼制所具
一、 争立古文经的礼制文化背景
礼者 , 所以定亲疏 , 决嫌疑, 别同异, 明是非 也。
[ 1] ( 礼记 曲礼上 )
有的独特政治功能。然而 , 高帝之后的孝惠、 文、 景诸帝, 行黄老之治, 礼制不讲, 诸侯僭越, 以致最 终酿成吴楚七国之乱, 常为后世史家所叹息。 汉武帝执政的数十年间, 虽相当重视礼制建 设, 然而当时作为官方学术的儒家经学并未能满 足其需要。就封禅这一最高的天子祭典而言, 便 充分表现出当时今文经学在礼制方面的缺失。据 史载, 汉武帝之登封 泰山, 只有 心腹近臣一 人随
第 21 卷 第 1 期 2003 年 3 月
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Vol . 21 No. 1 Mar. 2003
礼制的重建: 刘歆争立古文经的再认识
汉书 楚元王传 载 , 哀帝建平元年, ( 刘) 歆 亲近 , 欲建立 左氏春秋 及 毛诗 、逸礼 、古文
刘歆为什么要争立古文经 , 一般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与学官有关的禄位问题 , 如侯外庐等先生 中国思想通史 ( 第二卷 ) 第九 章第三节说 : 经今古文学之争 , 不在争取学说之公开流传 , 而是争取置博士 , 设弟子员 即官学的地位之确立。所以然者 , 因为 博士的官阶并不算小 : 汉初俸四百石 , 其后增至六百石 , 内迁可为奉常、 侍中 , 外 迁可为郡国守 相诸侯王太傅等 等 , 禄利 之路 的效验是多么大呀。 这种认识未能看到问题实质性的一面。
[ 4] ( 史记 封禅书 )
群臣饮
酒争功, 醉或妄呼, 拔剑击柱 , 如此混乱状况, 与专 制皇权自然不能相容。在这种情况下, 提倡礼乐的 儒生开始受到刘邦的重视 , 博士叔孙通受命拟定朝 仪, 是为汉王朝的首次制礼活动。 汉七年 , 长乐宫 成, 诸侯群臣朝十月。仪 : 先平明 , 谒者治礼, 引以 次入殿门, 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 , 设兵, 张旗志。传 曰 趋 。 功臣、 列侯、 诸将军、 军吏以次 陈西 方, 东乡( 向) ; 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西乡 ( 向) 。大 行设九宾, 胪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 , 百官执戟传 警, 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 以下莫不震恐肃敬。至礼毕, 尽伏 , 置法酒。诸侍 坐殿上皆伏抑首, 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 , 谒者 言 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 酒, 无敢 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 吾乃今日知为 皇帝之贵也!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 3] ( 汉书 郦陆朱刘叔孙传 )
可见, 叔孙通定
的私愿 , 所以他要用儒术来文饰
2002- 11- 15 边家珍 ( 1965
) , 男 , 河南杞县人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化与 文学研究 。
第1期
边家珍 :
礼制的重建 : 刘歆争立古文经的 再认识
[ 3] ( 汉书 楚元王传 )
二、 争立古文经的政治背景
后人常常因为与董贤的污秽关系而自觉不自 觉地对汉哀帝生出几分厌恶, 实际上 , 哀帝初立之 时, 志在有为, 力图匡正、 振作衰颓的朝政 , 使之起 死回生, 颇有武宣之风。 汉书 哀帝纪 载, 哀帝 少习法令 , 临朝要改变皇权外移的 状况, 贬黜王 氏, 加强主威, 效法武帝、 宣帝; 他 制节度 , 防奢 淫 , 对王侯贵族及二千石以上达官、 豪富在田亩、 奴婢等方面加以限制, 发布了一些对社会加以约 束的法令, 又废除与明选求贤择人原则相悖的任 子令 , 废除诽谤诋欺法等 , 这一切措施都颇见成 效, 所 谓 诏 书 比 下, 变 动 政 事 。 政 治改 革的进 行, 必然 会相应地对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经学
[ 2] ( 通典 礼一 )
隆重的封 禅大典,
[ 5] ( 后汉书 祭祀志上 )
为何搞得如此神秘 ? 晋人司马彪有个颇为合理的 猜测 : 恐所用非是, 乃秘其事。 秦始皇所定之封禅礼仪, 基本采自郊祀雍四峙的 旧文 , 汉武帝则杂用郊祀泰一之礼 , 他们深知由自 己裁定的礼仪, 均于古无据 , 难免心中忐忑; 不得 已而神秘其事 , 自是最佳选择。在封禅之前 , 汉武 帝原本是把礼制之事交给儒生们的, 汉书 艺文 志 所著录的 古封禅群 祀 22 篇 , 封禅议对 19 篇, 汉封禅群祀 36 篇, 就是他 们讨论封禅礼仪 的文字。然而 , 封禅 用希旷绝, 莫知其仪礼 , 群 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 , 又拘于 诗 、 书 古文而 不敢骋 。祠官倪宽 建言: 唯圣主所 由, 制 定其 当, 非君臣之所能列。 于 是武帝自 制封禅礼 仪, 颇采儒术以文之 。因为武帝之急于登封泰山, 除了欲 建汉家封禅 而成一代大典外 , 还有 欲仿 黄 帝 以 接 神 人 蓬 莱, 高 世 比 德 于 九 皇
[ 4] ( 行, 其事皆禁 。 史记 封禅书 )
礼制文化建设在封建专制的国
家中具有固 化结构、 稳 定社会的重要政 治作用。 西周初年, 周公制礼作乐 , 创立以嫡长子继承法为 核心的宗法制和册封、 巡狩、 朝觐、 纳贡等一系列 维护周天子对地方统治的制度, 确立了维护父子、 兄弟、 天子与诸侯、 诸侯与大夫之间尊卑等级的礼 制。就西汉的礼制文化建设发展过程而言, 汉高帝 之时, 天下草创, 未遑立制 ,
67
其自定的宗教礼仪, 以使其表面上符合封禅古义。 下至西汉后期的元、 成、 哀诸朝 , 礼制不仅缺 乏正面的建设 , 而且对既有礼制的僭越践踏日益 严重, 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外戚擅权、 皇权不固。 昭、 宣之际 , 霍光独揽大权近二十年 , 虽不无建树 , 然擅行废立、 诛除异己 , 未免张扬跋扈 , 常使后立 之宣帝觉得 如芒在背 。霍光死后, 宣帝藉祖母 家史氏、 皇后家许氏除掉霍氏之势力 , 此后对史、 许二家以及其母王家、 继后王家均大加重用。元 帝即位 , 石显等宦官擅权, 成帝即位后杀了石显 , 但太后王政君又控制了成帝, 外戚王氏的势力迅 速膨胀 , 舅父王谭、 王商、 王根、 王立和王凤亦同日 封侯, 后王谭、 王商和王根先后为大司马辅政 , 长 期专擅政权。 汉书 成帝纪 载 : 方今世俗奢僭 罔极 , 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 , 四方所则 , 未闻修身遵礼, 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 务 广第宅 , 治园池 , 多畜奴婢, 被服绮 , 设钟鼓 , 备 女乐, 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 , 以成俗! 外戚专权, 宠臣跋扈 , 其结果是 群臣幸得居尊官 , 食重禄 , 志但在 营私 家、 称宾 客、 为奸 利而 已 。 朝中的大臣们普遍缺乏对 君上的忠诚和对社稷的责任感。可见 , 礼制的废 坏, 至西汉后期已达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 刘歆的 争立古文经, 也就发生在西汉后期这种特定的礼 制文化背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 西汉后期 的元 、 成时期 , 僭越与践踏礼制的现象日益 严重 , 刘歆争立古 文经 , 是与哀帝欲 加强皇 权 、 振作有为的政治举措相呼应的 。 从 移让太常博士书 的思想指向可见 , 重建礼制正是他争立古文经的用 意之所在 ; 实际上 , 左传 等古文经确有助于加强礼 制建设 。 刘歆争 立古文经 的举动对于 纠正今文 经学 在礼制建设上的缺失 , 在思想上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 关键词 : 刘歆 ; 今文经 ; 古文 经 ; 礼制 中图分类号 : I20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3910( 2003) 01- 0066- 04
[ 6]
的政治局面。刘歆作为一个正直的 士
人 , 他的见识使他认识到只靠刑法是不能完全济 事的 , 只有加强礼制方面的建设 , 才能强 公室 , 才不至于 政委弃于 家门 。刘歆 家庭的宗 室背 景, 使他较之一般 的士人更有理由 站出来说 话。 其六世祖刘交 , 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 , 很受 刘邦信任 , 在汉高祖六年被封为楚王; 其四世祖刘 成有子五人, 除长子之外皆封侯; 其祖父刘德, 在 昭、 宣之世任宗正 , 赐爵关内 侯, 又 封为阳城 侯。 其父刘向 曾对他说过这样 的话: 吾幸得 同姓末 属, 累世厚恩 , 身为宗室遗老 , 历事三主 不言, 孰当言 之?
[ 3] ( 汉书 王贡两龚鲍传 )
提出变革的要求 , 在这个问题上哀帝实为刘歆之 知音, 他以 欲广 道术
[ 3] ( 汉书 楚元王传 )
为刘歆 辩
护, 刘歆则在 移让太常博士书 中指责今文经学 家 违明诏 、 失圣意 , 说明在作书之前, 哀帝对 于立古文经传是支持的, 他们二人在这个问题的 认识上应该说是有共同之处的 , 其欲在意识形态 上加强礼制的用心 , 也不难看出。刘歆要争立 左 传 等书于学官 , 使其变成官学 , 其主要目的并不 是为了争官禄 , 而是要以史为鉴, 以春秋时期礼 制建设的实践经验 , 为维护王权服务。因此 , 刘歆 争立古文经、 对经学在礼制上建设上的疏失提出 批评发生在哀帝之时, 并非偶然。可以说, 它是与 哀帝欲加强皇权、 振作有为的政治举措相呼应的。 刘歆在被外放为 五原太守时写 的 遂初赋 中, 以孔子、 屈原等自比, 谓 昔仲尼之淑圣兮, 竟 隘穷乎蔡陈; 彼屈原之贞专兮 , 卒放沈于湘渊。何 方直之难容兮, 柳下黜而三辱。 悲积习之生 常兮 , 固 明智 之所别 。他想 效仿 道家 守信 保 己 , 但又不愿意看到 政委弃于家门 公室由 此遂卑
吾而
这话 也完全 可
以用来为刘歆争立古文经的举动作一注脚。刘歆 争立古文经, 完全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知识 分子为挽救刘汉王朝的政治危机所作的奋不顾身 的努力 , 他强烈的忧 患感与责任感 , 他的爱 道之 [ 7] 诚, 使他无所顾忌 , 辞刚而义辨 。
三、 争立古文经的思想指向
6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3 年
尚书 皆立于学官 。哀帝令刘歆与今文博士讲论 其义, 诸 博士以 尚书 为 备, 又谓左 氏不 传 春 秋 , 莫肯置对 , 刘 歆于是移 书责让太 常博士。 移让太常博士书 云: 书 十六篇。 鲁恭王坏孔子宅 , 欲 以为宫 , 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 , 逸礼 有三十九 , 春秋 左氏丘明所修, 皆古文 旧书 , 多者二十余通, 臧 ( 藏 ) 于秘府 , 伏而未发。 传问民间, 则有鲁国桓公、 赵国贯公、 胶东庸 生之遗学与此同 , 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 闵, 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 之阙, 苟因陋就寡, 分文析字, 烦言碎辞, 学者罢老 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 是末师而非 往古, 至于国家将有大事 , 若立辟雍、 封禅、 巡狩之 仪, 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 挟恐见破 之私意 , 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或怀妒嫉 , 不考情 实, 雷同相从 , 随声是非 , 抑此三学, 以 尚书 为 备, 谓左氏为不传 春秋 , 岂不哀哉 ! 又云: 今圣 上德通神明 , 近臣奉指衔命, 故下明诏 , 试 左氏 可立不 , 遣 今上所考视, 其古文旧书 , 皆 今此数家之言, 所以
性, 礼失而求诸野 , 古文经传应 是重要的文 献依 据。古文经传的汇集之点 , 除了刘歆提到的鲁恭 王处、 朝廷 秘府 、民间 , 还有河间王国的朝廷。 汉书 景十三王传 载 :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 年立 , 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 必为好 写与之, 留其真, 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 之人不远千里 , 或有先祖旧书, 多奉以奏献王者, 故得书多 , 与汉朝等。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 秦旧书, 周官 、 尚书 、 礼 、 礼 记 、 孟子 、 老子 之属, 皆经传说记 , 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 举六艺, 立 毛氏诗 、左氏春秋 博士。古文经传 的流播是相当广泛而可信的, 以之作为礼制建设 的文献依据较之今文经更为可靠。由此可见, 刘 歆重建礼制的思想 , 正是他写 移让太常博士书 、 争立古文经的用意之所在。
朝仪, 让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初步认识了礼制所具
一、 争立古文经的礼制文化背景
礼者 , 所以定亲疏 , 决嫌疑, 别同异, 明是非 也。
[ 1] ( 礼记 曲礼上 )
有的独特政治功能。然而 , 高帝之后的孝惠、 文、 景诸帝, 行黄老之治, 礼制不讲, 诸侯僭越, 以致最 终酿成吴楚七国之乱, 常为后世史家所叹息。 汉武帝执政的数十年间, 虽相当重视礼制建 设, 然而当时作为官方学术的儒家经学并未能满 足其需要。就封禅这一最高的天子祭典而言, 便 充分表现出当时今文经学在礼制方面的缺失。据 史载, 汉武帝之登封 泰山, 只有 心腹近臣一 人随
第 21 卷 第 1 期 2003 年 3 月
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Vol . 21 No. 1 Mar. 2003
礼制的重建: 刘歆争立古文经的再认识
汉书 楚元王传 载 , 哀帝建平元年, ( 刘) 歆 亲近 , 欲建立 左氏春秋 及 毛诗 、逸礼 、古文
刘歆为什么要争立古文经 , 一般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与学官有关的禄位问题 , 如侯外庐等先生 中国思想通史 ( 第二卷 ) 第九 章第三节说 : 经今古文学之争 , 不在争取学说之公开流传 , 而是争取置博士 , 设弟子员 即官学的地位之确立。所以然者 , 因为 博士的官阶并不算小 : 汉初俸四百石 , 其后增至六百石 , 内迁可为奉常、 侍中 , 外 迁可为郡国守 相诸侯王太傅等 等 , 禄利 之路 的效验是多么大呀。 这种认识未能看到问题实质性的一面。
[ 4] ( 史记 封禅书 )
群臣饮
酒争功, 醉或妄呼, 拔剑击柱 , 如此混乱状况, 与专 制皇权自然不能相容。在这种情况下, 提倡礼乐的 儒生开始受到刘邦的重视 , 博士叔孙通受命拟定朝 仪, 是为汉王朝的首次制礼活动。 汉七年 , 长乐宫 成, 诸侯群臣朝十月。仪 : 先平明 , 谒者治礼, 引以 次入殿门, 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 , 设兵, 张旗志。传 曰 趋 。 功臣、 列侯、 诸将军、 军吏以次 陈西 方, 东乡( 向) ; 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西乡 ( 向) 。大 行设九宾, 胪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 , 百官执戟传 警, 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 以下莫不震恐肃敬。至礼毕, 尽伏 , 置法酒。诸侍 坐殿上皆伏抑首, 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 , 谒者 言 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 酒, 无敢 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 吾乃今日知为 皇帝之贵也!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 3] ( 汉书 郦陆朱刘叔孙传 )
可见, 叔孙通定
的私愿 , 所以他要用儒术来文饰
2002- 11- 15 边家珍 ( 1965
) , 男 , 河南杞县人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化与 文学研究 。
第1期
边家珍 :
礼制的重建 : 刘歆争立古文经的 再认识
[ 3] ( 汉书 楚元王传 )
二、 争立古文经的政治背景
后人常常因为与董贤的污秽关系而自觉不自 觉地对汉哀帝生出几分厌恶, 实际上 , 哀帝初立之 时, 志在有为, 力图匡正、 振作衰颓的朝政 , 使之起 死回生, 颇有武宣之风。 汉书 哀帝纪 载, 哀帝 少习法令 , 临朝要改变皇权外移的 状况, 贬黜王 氏, 加强主威, 效法武帝、 宣帝; 他 制节度 , 防奢 淫 , 对王侯贵族及二千石以上达官、 豪富在田亩、 奴婢等方面加以限制, 发布了一些对社会加以约 束的法令, 又废除与明选求贤择人原则相悖的任 子令 , 废除诽谤诋欺法等 , 这一切措施都颇见成 效, 所 谓 诏 书 比 下, 变 动 政 事 。 政 治改 革的进 行, 必然 会相应地对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经学
[ 2] ( 通典 礼一 )
隆重的封 禅大典,
[ 5] ( 后汉书 祭祀志上 )
为何搞得如此神秘 ? 晋人司马彪有个颇为合理的 猜测 : 恐所用非是, 乃秘其事。 秦始皇所定之封禅礼仪, 基本采自郊祀雍四峙的 旧文 , 汉武帝则杂用郊祀泰一之礼 , 他们深知由自 己裁定的礼仪, 均于古无据 , 难免心中忐忑; 不得 已而神秘其事 , 自是最佳选择。在封禅之前 , 汉武 帝原本是把礼制之事交给儒生们的, 汉书 艺文 志 所著录的 古封禅群 祀 22 篇 , 封禅议对 19 篇, 汉封禅群祀 36 篇, 就是他 们讨论封禅礼仪 的文字。然而 , 封禅 用希旷绝, 莫知其仪礼 , 群 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 , 又拘于 诗 、 书 古文而 不敢骋 。祠官倪宽 建言: 唯圣主所 由, 制 定其 当, 非君臣之所能列。 于 是武帝自 制封禅礼 仪, 颇采儒术以文之 。因为武帝之急于登封泰山, 除了欲 建汉家封禅 而成一代大典外 , 还有 欲仿 黄 帝 以 接 神 人 蓬 莱, 高 世 比 德 于 九 皇
[ 4] ( 行, 其事皆禁 。 史记 封禅书 )
礼制文化建设在封建专制的国
家中具有固 化结构、 稳 定社会的重要政 治作用。 西周初年, 周公制礼作乐 , 创立以嫡长子继承法为 核心的宗法制和册封、 巡狩、 朝觐、 纳贡等一系列 维护周天子对地方统治的制度, 确立了维护父子、 兄弟、 天子与诸侯、 诸侯与大夫之间尊卑等级的礼 制。就西汉的礼制文化建设发展过程而言, 汉高帝 之时, 天下草创, 未遑立制 ,
67
其自定的宗教礼仪, 以使其表面上符合封禅古义。 下至西汉后期的元、 成、 哀诸朝 , 礼制不仅缺 乏正面的建设 , 而且对既有礼制的僭越践踏日益 严重, 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外戚擅权、 皇权不固。 昭、 宣之际 , 霍光独揽大权近二十年 , 虽不无建树 , 然擅行废立、 诛除异己 , 未免张扬跋扈 , 常使后立 之宣帝觉得 如芒在背 。霍光死后, 宣帝藉祖母 家史氏、 皇后家许氏除掉霍氏之势力 , 此后对史、 许二家以及其母王家、 继后王家均大加重用。元 帝即位 , 石显等宦官擅权, 成帝即位后杀了石显 , 但太后王政君又控制了成帝, 外戚王氏的势力迅 速膨胀 , 舅父王谭、 王商、 王根、 王立和王凤亦同日 封侯, 后王谭、 王商和王根先后为大司马辅政 , 长 期专擅政权。 汉书 成帝纪 载 : 方今世俗奢僭 罔极 , 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 , 四方所则 , 未闻修身遵礼, 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 务 广第宅 , 治园池 , 多畜奴婢, 被服绮 , 设钟鼓 , 备 女乐, 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 , 以成俗! 外戚专权, 宠臣跋扈 , 其结果是 群臣幸得居尊官 , 食重禄 , 志但在 营私 家、 称宾 客、 为奸 利而 已 。 朝中的大臣们普遍缺乏对 君上的忠诚和对社稷的责任感。可见 , 礼制的废 坏, 至西汉后期已达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 刘歆的 争立古文经, 也就发生在西汉后期这种特定的礼 制文化背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 西汉后期 的元 、 成时期 , 僭越与践踏礼制的现象日益 严重 , 刘歆争立古 文经 , 是与哀帝欲 加强皇 权 、 振作有为的政治举措相呼应的 。 从 移让太常博士书 的思想指向可见 , 重建礼制正是他争立古文经的用 意之所在 ; 实际上 , 左传 等古文经确有助于加强礼 制建设 。 刘歆争 立古文经 的举动对于 纠正今文 经学 在礼制建设上的缺失 , 在思想上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 关键词 : 刘歆 ; 今文经 ; 古文 经 ; 礼制 中图分类号 : I20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3910( 2003) 01- 0066- 04
[ 6]
的政治局面。刘歆作为一个正直的 士
人 , 他的见识使他认识到只靠刑法是不能完全济 事的 , 只有加强礼制方面的建设 , 才能强 公室 , 才不至于 政委弃于 家门 。刘歆 家庭的宗 室背 景, 使他较之一般 的士人更有理由 站出来说 话。 其六世祖刘交 , 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 , 很受 刘邦信任 , 在汉高祖六年被封为楚王; 其四世祖刘 成有子五人, 除长子之外皆封侯; 其祖父刘德, 在 昭、 宣之世任宗正 , 赐爵关内 侯, 又 封为阳城 侯。 其父刘向 曾对他说过这样 的话: 吾幸得 同姓末 属, 累世厚恩 , 身为宗室遗老 , 历事三主 不言, 孰当言 之?
[ 3] ( 汉书 王贡两龚鲍传 )
提出变革的要求 , 在这个问题上哀帝实为刘歆之 知音, 他以 欲广 道术
[ 3] ( 汉书 楚元王传 )
为刘歆 辩
护, 刘歆则在 移让太常博士书 中指责今文经学 家 违明诏 、 失圣意 , 说明在作书之前, 哀帝对 于立古文经传是支持的, 他们二人在这个问题的 认识上应该说是有共同之处的 , 其欲在意识形态 上加强礼制的用心 , 也不难看出。刘歆要争立 左 传 等书于学官 , 使其变成官学 , 其主要目的并不 是为了争官禄 , 而是要以史为鉴, 以春秋时期礼 制建设的实践经验 , 为维护王权服务。因此 , 刘歆 争立古文经、 对经学在礼制上建设上的疏失提出 批评发生在哀帝之时, 并非偶然。可以说, 它是与 哀帝欲加强皇权、 振作有为的政治举措相呼应的。 刘歆在被外放为 五原太守时写 的 遂初赋 中, 以孔子、 屈原等自比, 谓 昔仲尼之淑圣兮, 竟 隘穷乎蔡陈; 彼屈原之贞专兮 , 卒放沈于湘渊。何 方直之难容兮, 柳下黜而三辱。 悲积习之生 常兮 , 固 明智 之所别 。他想 效仿 道家 守信 保 己 , 但又不愿意看到 政委弃于家门 公室由 此遂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