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II
III IV
沉积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测试题
地 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7至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 或B )用铅笔涂写在
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电力部门预测,广东省2004年电力供需形势非常严峻,将出现全年性缺电现象。

有电力专家提出要把节电和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DSM )作为“第五电力能源”来开发。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对电力用户推行节电及负荷管理工作的一种模式,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最先提出的概念。

1.有关“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B.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把电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C.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促进环境保护 D.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开发新能源
2.广东省是能源短缺地区,下列哪些措施能有效解决广东能源紧张状况 c
①大力开发水电 ②大力发展核电 ③西电送粤 ④利用风能发电 ⑤大力开发潮汐能 ⑥对用电大户进行拉闸限电 ⑦多进口石油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⑥⑦ 3.如图1是某古河床剖面示意图,请问该河流量、流速最大的时期是 A.Ⅰ时期 B.Ⅱ时期 C. Ⅲ时期 D. Ⅳ时期
图2为南回归线穿过的板块示意图,请回答4-7题。

4.南回归线穿过了六大板块中的几块
A.三
B.四
C.五
D.六
5.下列哪条洋流不是南回归线所穿过的
A.巴西暖流
B.秘鲁寒流
C.加那利寒流
D.东澳大利亚暖流
6.a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
①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②处于迎风坡,多降雨③受到季风的影响
④受到暖流的影响⑤气旋活动频繁
A.②④⑤
B.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
7.设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则b处将会出现
A.气候类似于地中海气候
B.气候类似于热带沙漠气候
C.有寒流经过
D.有暖流经过
“工厂化农业”也称“农业车间”,即在人为控制下,通过设备、条件的改进,创造适于作物生长的载培环境,进行可控制条件下的农业生产。

由于摆脱了自然环境的束缚,可以实现蔬菜、花卉、家禽家畜饲养等全天侯、反季节的连续性生产,从而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8-题
8.按农业的分类,“工厂化农业”应属于
A.种植园农业
B.粗放农业
C.劳动密集农业
D.资金和技术密集农业
9.根据我国国情,发展“工厂化农业”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B.缓解了水、土资源的紧张状况
C.改变了农业地域类型
D.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下表是某年8月浙江舟山渔场某地某日气象观测资料,回答10-11题。

10.与材料相对应的气压系统和天气系统分别是
A.低气压、伏旱
B.低气压、寒潮
C.高气压、伏旱
D.低气压、台风
11.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是
A.狂风暴雨
B.阴雨绵绵
C.高温晴好
D.寒冷少雨
12.该日18时前后杭州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3.图3中,昼夜温差最大的可能是
图6
A.甲
B.乙
C.丙
D.丁 图4是“风的形成”示意图,据此回答14~16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位于欧洲
B.该图位于非洲
C.角aob 越大风速越小
D.ao 线与oc 线不一定垂直 15.高压位于0点的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16.当该风向所在的风带向北移动至最北时,我国最多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山体滑坡 B.沙尘暴 C.地震 D.凌汛
17.下列四幅示意图中,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图5
图5表示某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和水体输沙量变化图,完成18-20题。

18.该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约为 A.100,000亿米3
,50亿吨 B.10,000亿米3 ,5亿吨 C.1,000亿米3
,0.5亿吨 D.50,000亿米3 ,1亿吨 19.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
A.冰川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雨水
D.湖泊水 20.从图中看,水体输沙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输沙量少的原因是
A.河流结冰
B.流域内降水少
C.流域内森林茂密
D.河流处于枯水期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根据图5完成21-22题。


3 图4
21.如果该图12个月的值分别代表某条河流从上游到下游分布的12个观测点,则该河流可能为 A.长江 B.黄河 C.尼罗河 D.密西西比河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体含沙量变小,生态环境越好
B.水体含沙量越小,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保护越好
C.水体含沙量越小,河口三角洲越易形成
D.水体含沙量越大,河床淤积越严重
据中央电视台记者报道,浙江省某乡历时5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据表回答23-24。

23. 形成本乡变化的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的改变 B .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C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D .综合治理了环境
24. 促使本乡发展淡水养殖产品加工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是
A .优越的气候和地表水条件
B .多山的地区
C .周边地区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D .充足的原料
25.下面四幅图中,因果联系表示正确的是
26.不考虑地形因素,四个地区的降水量及所在沿海海域的海水温度分布的情况,正确的是
A .d >a >b >c
B .d >c >a >b
C .d >b >a >c
D .d >b >c >a 27.下列地形成因与外力作用有关的是
A .汾河谷地
B .“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C .向斜成山
D .桂林山水甲天下
28.在日本琉球群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有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冲之岛,由于海水的长期侵蚀,
露出海面的岩礁逐年减少,涨潮时只有两块礁石露出海面不足半米,不要太久将会被海水彻底淹没,日本政府不惜投资300亿日元巨款,从1987年起用了3年时间加固该岛。

日本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为了扩大领土面积
B .为了获得以该岛为中心的面积达126000平方海里的资源管辖权
侵蚀 地质构造 A 气旋 锋面
B 海地石油 海洋能资源 潮汐
C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 河床高低 D
° °26′ 图7
C .保护了小岛作为领土的法律地位
D .为了在小岛上建人工城市
29.下列旅游点中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是 A .苏州园林 B .川西九寨沟 C .印度泰姬陵 D .挪威峡湾
30.扬州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后来逐渐萧条。

这说明 A .商业城市不是一成不变的
B .自然地理位置的变化必然导致商业城市地位的变化
C .经济地理位置(如交通)发生变化可导致商业城市地位变化
D .影响商业城市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交通条件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测试题
地 理
第二部分 (综合题共8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6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并在试卷右上角填上座位号。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0小题,满分80分) 31.甲、乙、丙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乙两地的矿产资源运往丙地,合理的运输线路有哪些? ⑵甲、乙两地在矿产开采和冶炼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⑶结合学过的地理知识,综合评价沪宁杭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的条件。

32.“俄罗斯及周边地区简图”,解答下列问题。




呼和浩特
南昌
图8
图9
⑴试比较俄罗斯与东亚经济最发达国家的工业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⑵试从人口、经济、资源分布的角度,分析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中积极“东进”,而我国却大力开
发西部的异同点。

33.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地区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广东全省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珠三角地区要发挥对粤北、粤西、粤东等山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持山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⑴人口大量流向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这种现象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⑵另外一种涓滴效应体现在珠三角产业转移到山区,试分析珠三角产业挥师省内山区的原因。

34.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河流①中下游河段规划建设十三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

该河流是我国仅剩的两条未开发的大河之一。

但有专家呼吁:不要在该河流上建坝,保留一条自然的河。

材料二: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建坝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而拆坝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撤除了500多座水坝。

下表是近年部分被拆除的水坝。

⑴读左图,①是 ,②是 , ③是 。

河流②最后注入 洋。

⑵试分析河流①水能丰富但至今尚未开发的原因。

⑶你认为专家呼吁,不要在河流①上建坝,保留一条自 然的河的理由有哪些?
35.读图11,图中ABC 为晨昏线,已知此时北京时间为20时。

完成下列问题。

⑴在图12中绘出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

(提示:绘出太阳光线、晨昏线、并在夜半球画斜线) ⑵在图12中标注一点P ,该点日影指向正北(除极点)。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测试题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6°34′S
23°26′N
66°34′N
23°26′S
135°W
90°W
图11
A
B
C

图12
E
图10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
均不得分。

二、综合题(共80分)
31. (共24分)
⑴甲地运往丙地:大秦线(大同-秦皇岛)或神黄线(神府-黄骅港),然后由秦皇岛或黄骅港海
运到丙地(3分);乙地运往:浙赣线—沪杭线或长江水运。

(3分)
⑵甲地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植被遭到破坏,表土外露,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干旱季节(东春季
节)易出现扬沙或沙尘暴天气。

(3分)乙地有色金属冶炼排放出大量SO2等酸性气体,易造成酸雨危害农作物、河流生物,腐蚀建筑物。

(3分)
⑶有利条件:①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暖湿,农业生产发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②位于
长江口,南北海运中点,又有京沪、沪杭铁路交汇,水陆交通方便;③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有巨大的消费市场;④工业基础好,科技发达,有高素质的劳动力;⑤位于中国对外的最前沿,有利于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

(各2分)
不利条件:发展工业所需的资源、能源短缺,需要从外地调进。

(2分)
(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2. (共19分)
⑴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接近原料、燃料的地区,属“资源型”分布,(2分)而东亚经济最
发达的国家—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属“临海型”分布。

(2分)原因是:俄罗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利用本国丰富的原料、燃料建立了强大的钢铁、能源、机械、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部门,所以工业多分布在资源分布的地方。

(3分)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原料、燃料和消费市场严重依赖国外,利用其优越的海运条件,采用了临海型的工业分布格局。

(3分)
⑵①俄罗斯人口、经济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较落后,但
自然资源却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3分)中国人口、经济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广大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较落后,但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东部地区资源贫乏,特别是能源紧张。

(3分)②两国此举都是为了把落后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经济水平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发展。

(3分)
33. (共17分)
⑴经济发达,工资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3分)极化效应:人才流失,制约当地经济发展;(3
分)涓滴效应:吸收山区劳动力,缓解山区就业压力(3分)
⑵珠三角地区企业集聚,扩张空间有限,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的成本高,有必要将资源型
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山区;(4分)而广大山区地价便宜,人力成本低,有优美的环境和
丰富的资源;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优惠政策和便商、利商措施。

(4分)
34. (共20分)
⑴ ①怒江 ②澜沧江 ③金沙江 ,太平洋(每空2分) ⑵ 当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4分)
⑶ 包括河流①在内的“三江并流”已于2003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信守对世界遗产的承诺;(2分)河流①中下游所处的横断山区,河流沿断层发育,地壳活动活跃;(2分)在其高山峡谷区修建大型电站,必须关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可能的地震灾害的危害,工程的经济寿命可能远较预期设计的小;(2分)河流①是我国与东南亚淡水鱼类区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保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多样性等等。

(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5.
⑵P 点可画在图中极点与极圈之间的粗线
⑴ 0°
图12
E

图12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