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知识梳理素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格高韵远的北宋词导知识梳理素材
晏几道《临江仙》
抄写原词
2.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代表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写作者与恋人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抒发对歌女小蘋的挚爱之情。
上片描写人去楼空的寂寞景象,以及年年伤春伤别的凄凉怀抱。
“落花”二句套用前人成句而更见出色。
下片追忆初见小蘋温馨动人的一幕,末二句化用李白诗句,另造新境,表现作者对往日情事的回忆及明月依旧、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
全词结构严谨,情景交融,堪称佳作。
3. 文学赏析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
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在作者众多的怀念歌女词中更有其独到之处。
全词共四层: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为第一层。
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不仔细体味,很难领会它的真实含义。
其实是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感受来重复他思念小苹的迷惘之情。
由于他用的是一种曲折含蓄,诗意很浓的修词格调。
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啰嗦,却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深意。
如果按常规写法,就必须大力渲染梦境,使读者了解词人与其意中人过去生活情状及深情厚谊。
而作者却别开生面,从他笔下迸出来的是“梦后楼台高锁”。
即经过甜蜜的梦境之后,含恨望着高楼,门是锁着的,意中人并不真的在楼上轻歌曼舞。
作者不写出梦境,让读者去联想。
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词句的内涵和感染力。
至于“梦”和“楼”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细心体味词中的每一句话,就会找到答案。
这两句的后面紧接着“去年春恨却来时”。
既然词人写的是“春恨”,他做的必然是春梦了。
回忆梦境,却怨“楼台高锁”,那就等于告诉读者,他在梦中是和小苹歌舞于高楼之上。
请再看晏几道的一首《清平乐·幺弦写意》:“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
书得凤笺无限事,却恨春心难寄。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
”这首词虽然也没有写出梦境,却能使读者联想到,这是非常使人难以忘怀的梦境。
以上所谈是词人第一个场合的感受。
另一个场合的感受是:“酒醒帘幕低垂”,在不省人事的醉乡中是不会想念小苹的,可是一醒来却见原来居住小苹的楼阁,帘幕低垂,门窗是关着的,人已远去,词人想借酒消愁,但愁不能消。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三句为第二层。
“去年”两字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有了“去年”二字第一层就有了依据。
说明两人相恋已久,刻骨铭心。
下文的“记得”“当时”“曾照”就有了着落,把这些词句串联起来,整首词就成了一件无缝的天衣。
遣词之妙,独具匠心!“却”字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字一样,当“又”字“再”字解。
意思是说:去年的离愁别恨又涌上了心头。
紧接着词人借用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最后两句,但比翁诗用意更深。
“落花”示伤春之感,“燕双飞”寓缱绻之情。
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
如:冯延已《醉桃源·南园春半踏青时》“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飞”就是其中一例。
晏词一写“人独立”再写“燕双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篇盖袭用成语,但翁宏诗作不出名,小晏词句却十分煊赫。
这里也有好些原因:(一)乐府向例可引用诗句,所谓”以诗入乐“,如用得浑然天成,恰当好处,评家且认为是一种优点。
(二)诗词体性亦不尽同,有用在诗中并不甚好,而在词中却很好的,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联。
(三)优劣当以全篇论,不可单凭摘句。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为第三层。
欧阳修《好女儿令·眼细眉长》:“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
”词人有意借用小苹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苹之间倾心相爱的情谊,已够使人心醉了。
他又信手拈来,写出“琵琶弦上说相思”,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诗句来,给词的意境增添了不少光彩。
第四层是最后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两句是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宋词选》把“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解释为“当初曾经照看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苹却已不见”,这样解释虽然不错,但似乎比较乏味。
如果把这两句解释为“当时皓月当空,风景如画的地方,现在似乎还留下小苹归去时,依依惜别的身影”。
这样会增加美的感受,像彩云一样的小苹在读者的头脑里,会更加妩媚多姿了。
把“在”字当作表示处所的方位词用,因为在
吴系语中,“在”能表达这种意思。
某处可说成“某在”。
杨万里《明发南屏》“新晴在在野花香”。
“在在”犹“处处”也,可作佐证。
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
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表达了词人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
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
其余四句好像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即1、梦后,2、酒醒,3、人独立,4、燕双飞),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词人内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评论】
1.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晏叔原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可谓好色而不淫矣。
2.谭献评《词辨》卷一:名句(落花二句)千古不能有二。
结笔,所谓柔厚在此。
晏几道《鹧鸪天》
抄写原词
借助课下注释,读懂这首词。
译文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衣着华丽人多情;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
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
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
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赏析
此词表现的是一对恋人的“爱情三部曲”:初盟,别离,重逢。
全词不过五十几个字,而能造成两种境界,互相补充配合,或实或虚,既有彩色的绚烂,又有声音的谐美,足见作者词艺之高妙。
“彩袖殷勤”二句,着笔于对方,落墨于自身,既展现了二人初识时的特定情境,也披露了二人一见倾心、愿托终身之际的曲...
三、黄庭坚《清平乐》
1.抄写原词。
2. 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
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
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