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
清明雨阅读问题及答案
篇一:清明雨阅读答案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
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
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
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
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
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
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
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
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
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
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
“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
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
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
(6分)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材料一)
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材料二)
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材料三)
结论:
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
(6分)
[1]
篇二:清明雨阅读答案
核心提示:《清明雨》梨花风起正清明阅读答案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
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
《清明雨》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
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
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
墓踏青。
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
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
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
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
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
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
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
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
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
“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
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
(6分)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材料一)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材料二)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材料三)结论: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
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
(6分)
【材料三】梨花风起正清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
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
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踏青、修褉的风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
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
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 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
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
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
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
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
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
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永恒。
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
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
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得以安顿。
因此,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
节可以得到充分地表达。
而今,祭奠亲人、祭祀祖先的活动已发展到缅怀先贤英杰。
祭奠他们,能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受到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清明。
清明还有清明的含意。
《诗经·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都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
介子推与寒食、清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相传晋文公在火熄后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在他们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短短八句诗就三嘱晋文公“清明”,反映了人们渴求“清明之世”的普遍愿望,即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是“君圣臣闲”“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
《乐记》曰:“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
” 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清明的最好写照。
《清明雨》阅读答案
4.(3分)C 5.(6分)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
(2分)第二问:①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
(2分)②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
(2分)(意思对即可) 6.(3分)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
(意思对即可) 7. (6分)要点: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2分)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2分)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
(2分)(意思对即可)
篇三:清明雨阅读答案
清明雨
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
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
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
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
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
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
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
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
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
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
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
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 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
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
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
(6分)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材料一)
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材料二)
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材料三)
结论:
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
(6分)【参考答案】()
4.(3分)C
5.(6分)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
(2分)第二问:①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
(2分)②从心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
(2分)(意思对即可)
6.(3分)清明时节,古人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
(意思对即可)
7. (6分)要点: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2分)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2分)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
(2分)(意思对即可)
篇四:清明雨阅读答案
篇五:清明雨阅读答案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注:①止:通只。
②沉烟:点燃的沉香。
③恼:撩惹。
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
(5分)
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
(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
(2分)2.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二:
① 止:犹只。
② 沉烟:点燃的沉香。
③ 宿酒:昨蜍所饮的酒。
恼:撩惹。
恼破:恼煞,极尽烦恼。
④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两句。
(5分)
2、全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
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2分)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2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
(1分)
2、(1)感叹青春将逝之情(答惜春伤春之情亦可)。
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借写清明雨打落红杏,含蓄地表达对美好的时光易逝的嗟叹。
(2)孤独寂寞之情。
如人在深深处,写主人公一个人在深闺闲居,尽日沉烟香一缕写整日对着一缕袅袅沉香出神。
(3)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主人公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而小巧的画屏上画的正是爱人所去的西江之路。
(感情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每点2分,共6分)
注释
①不卷珠帘: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景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②人在深深处:语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
③红杏枝头花几许:化用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④啼痕:泪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迹。
止恨:只恨。
⑤沉烟:点燃的沉香。
⑥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饮的酒。
⑦恼:撩惹。
⑧飞燕又将归信误:古有飞燕传书的故事。
⑨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参考译文
想要脱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寒气尚未完全消歇。
门上的珠帘懒懒地垂着,闷在闺阁深处的人儿,实在是无心卷起帘儿,就这样独自闷坐在家中。
余寒未消,那枝头的杏花,又能绽放得了多久?深闺思妇的青春就如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颜易逝,红颜不觉已老,清明的雨淅淅沥沥,淋雨的花瓣儿就像那花儿啼哭的泪痕。
她惆怅难安,不由得怨恨起这不眠不休的细雨来,恨它过于无情,寒气袭人,苦雨摧花。
昨夜借酒浇愁以忘忧,宿酒过量而醒来很迟。
酒醒后的她,终日
只有一缕沉香相伴。
本已百无聊赖,她又被这恼人的天气撩得愈发心烦意乱。
空中有燕子飞过,她不禁欢喜雀跃,以为传来了夫君归家的喜讯,谁知却是空欢喜一场,着实让人烦恼难堪,她不由将一腔恼怨都发向飞燕。
这莫名的怨恨正表达了她对离人的深切相思。
她想象着离人在异乡的种种来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边一样。
【译文】
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
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
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
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
被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是遥远的西江的水路。
作者
赵令畤(1061-1134)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
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玄孙。
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
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
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
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
绍兴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赏析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是北宋词人赵令畤创作。
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
全词情测缠绵悱恻,造语却深婉空灵,意象迭起,境界迷潆.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
首句别开生面,不以景语起兴,而纯以陈述语气,描写闺中女子心绪: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寒未去说明此时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受天气影响,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无常。
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
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心生恹懒;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
愁之深沉难去,可见一斑。
春来,百花盛开。
本来是春光骀荡,美景无限,红杏枝头花几许?红杏满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却想到,它究竟能开多久呢?惜春长怕
花开早。
既盼又怕,对花是如此,对自己的青春又何尝不如此。
愿青春如花朵般娇艳,而青春又不会久驻,不正像枝头的红杏花,很快就不会剩有多少么?对于久望游子的闺中人,岂不更怕一朝春尽红颜老 ?于是,泪流满面,更恨起清明雨来。
说止恨清明雨,可能所思之人因雨不能迅速归来的意思。
不过另方面,清明雨也可说是泛指。
因为这雨,如雨横风狂三月暮的雨,如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雨。
总之,它会使得花儿凋残,人的青春老去,那怎么能不恨它呢?止恨,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极而又无可奈何的苦闷之情。
尽日沉烟香一缕,这一句写闺中情景,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多么寂静凄清,她终日对着一缕袅袅香烟出神,心中苦闷至极。
她的愁闷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
宿酒醒迟,她心中有无限恨,不觉中喝了很多酒,以至于久睡不醒。
紧接着一句恼破春情绪,径直说出她的春愁。
结尾两句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让我们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来她是盼望着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又令人失望。
一个又字,点明了失望之久。
这里不说所惦记着的人没有捎信回来,却怪燕子忘了带信,构思巧妙。
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
画屏上烟水茫茫,那条蜿蜒的水路,不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之路吗?写出了闺中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赏析二: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由赵令畤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写春日闺中怀人。
语言婉约清丽,情致柔各缠绵,意境蕴藉含蓄;结尾馀韵不尽,神味久远,深得好评。
本词写闺人的伤春怀远之情,用语简练,清超绝俗。
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语不多,情无限,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
上片首句写冬春之交闺客佳人欲减罗衣,却又踌躇起来,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
不卷珠帘,人深深处。
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