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标准(2011级机电一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制定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该课程的教学与课程建设。
2.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的作用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一些工程实例、熟悉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再学习能力。
本课程与前修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等课程相衔接,共同树立学生自动控制的理念,培养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应用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教师到企业对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必备的能力和素质需求进行调查,并聘请企业专家与课程团队教师共同研讨,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为了服务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岗位能力的培养,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设计了教
学内容。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思维习惯,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使学生掌握控制原理的精髓。
4.课程内容的选取
(1)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是课程内容选择和定位的方向。
本课程是前叙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单片机、自动生产线与现代电气控制等课程的综合应用,将上述内容上升到系统的高度进行机电一体化的综合设计与调试,全面提高学生机电一体化综合控制技能。
为后续的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做准备。
(2)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置于科学体系之中,它是以获得理论知识为目标的。
②情境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置于行动体系之中,它是以获得经验知识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的。
在课程学习内容的选取上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所需的自动控制的理论知识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2.分类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②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常用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③熟悉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及根轨迹分析方法
④掌握稳定性分析、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分析方法
(2)专业能力目标
①在理解有关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掌握并灵活运用时域法频率法进行系统分析及正确的性能分析。
②在理解有关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掌握并灵活运用时域法频率法进行系统分析及正确的性能分析。
③在理解有关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掌握并灵活运用时域法频率法进行系统分析及正确的性能分析。
(3)方法能力目标
①具有资料学习和吸收能力
②具有独立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评估的能力
③具有获取、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④具有将知识与技术综合运用与转换的能力
(4)社会能力目标
①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②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四、教学实施
1.师资要求
(1)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应具备的资质
①具备机械类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具备高校教师资格
②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双师资格
③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2)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①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教育相关知识,在进行示范性教学时,能充分表达所教学内容
②在企业从事5年以上机械类技术工作
2.教学硬件设施
教学硬件设施
3.教材及参考资料
课程教材:我院自编的《自动控制技术》教材
参考资料:
4.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案例法、多媒体教学。
(1).本课程的教学要不断摸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规定的学时内,保证该标准的贯彻实施。
(2).教学过程中,要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出发,了解不同专业对教学知识的需求,注意与有关课程相配合,把握好“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还要适当兼顾专升本学生所需知识点的教学。
(3).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4).重视习题课、单元测验的安排和习题的选择。
督促学生及时、独立完成课外作业。
(5).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6).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7).在规范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所完成程序正确性的引导。
(8).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学院条件,可设计相应难度的主题,以达到教学目的。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业评价。
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
平时测试:20%期末考试: 80%平时成绩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外作业、阶段考查成绩、平时的出勤率等形式去完成。
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本课程应建设集文字教材、习题集和参考资料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立体化配套教材,
以文字教材为中心,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①开发适合本校教学的《自动控制技术》教材。
②注重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机械设备、实训室、幻灯片、视频、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资源创造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③校企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典型企业的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典型机件作为学生教学的实例,使教学内容更加结合实际。
五、课程管理
1.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陈菊华
主讲教师:陈菊华、王东、程帝斌
2.责任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把握课程发展方向;
教研室主任与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的整体建设、内容的调整,保证课程的持续发展;
专任教师负责课程的授课,专任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课程的实训指导;
课程负责人负责监督课程的实施。
六、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根据新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本课程标准使用2-3年后应进行修订。
七、编制情况说明
编写:陈菊华
审核:王东
系主任:刘福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