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汇总〔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知识点总结
一、解题
1.答:回复。
2.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作者作品简介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的dao 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2.我们还学过同时期的刘义庆的文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3.本文是作者寄给谢征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言语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有滋有味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三、重点字词解释
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四季。
4.晓雾将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7.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地,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自康乐以来: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为复有能与〔yù〕其奇者:参与。
这里有“观赏〞“领悟〞的意思。
四、文言词汇累积
〔一〕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萎靡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参与,这里有“观赏〞“领悟〞的意思今义:和
5.念无与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
〔二〕一词多义
1.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2.相与步于中庭〔和,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观赏〞“领悟〞的意思〕
〔三〕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五〕重要实词
1.四时俱备(季节)
2.沉鳞竞跃(鱼)
3.月色入户(门)
4.欣然起行(愉快,愉快的样子)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
五、问题归纳
1.〔答谢中书书〕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案〕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顶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五色交辉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2.〔答谢中书书〕中“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案〕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3.〔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一句有什么妙处?
〔答案〕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马上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游戏。
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联系〔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答案〕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6.〔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地?
〔答案〕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地。
7.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闲逛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观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趁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观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
苏轼
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答谢中书书
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观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言语制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观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言语制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奇异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观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2、展示教学目标: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
〔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学生带着美去寻找美。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六、安排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觉察的眼睛。
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言语,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洁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谢吧。
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八、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顶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常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师:学生们非常特长累积,能将你们累积的写山水的诗句展示给大家吗
生:
师从以上描写山水的诗句之中可以看出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的情思,他们挥毫泼墨.寄情山水,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山水奇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与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乐.
〔板书:答谢中书书__陶弘景〕
师:课题中有两个〞书〞字,各指什么?
生: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古时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师:现在能解一下文题吗?
生:写给朋友谢徵的一封回信。
师:能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吗?
〔和我们分享一下有关作者的知识。
〕
生: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借以表述自己的感情和志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文。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倾情描绘自然万物的]
男女生比赛朗读课文,看谁读的准确、流畅、富有真情实感。
生:自由轻声读文
师:有字词困难吗?或你认为本文有哪些词应重点理解累积
生:与〔yu)参与,文中指观赏
谈四时仙都交辉俱备竞跃歇颓沉鳞欲界
师:请把以上各词在书中圈记
生:画书中注解或文旁标记
师:这么美的文章,没有朗读的欲望吗?毛遂自荐可以吗?
生:朗读课文
师:文美,你〔们〕读的更美,能说说这篇短文读起来有何感受?
生: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师:这得益于作者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对偶
师:请指出文章中的几组对偶句?
生:①顶峰入云,清流见底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这三组对偶句,应怎样读
生:观赏、惊喜
师:大家将全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朗读能力较强,我得给你们增加点难度,谁能到前边来看着原文将译文美美地读出来,这叫口译朗读,2分钟打算,可以吗?
生:打算译文
师:谁来试试
生:生口译朗读
师:反复读文后,我想了解本文主要写什么?
生:山川之美
〔师随生答并板书〕
师;是的,本文实在很美,有人说此文即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且言语精炼生动,但我觉察有一词作者用的有些欠美伤美,就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我认为假设换成“齐〞或“共〞会更好些,你觉得呢?
生:不好。
师:给我一个理由。
〔为什么?〕
生:“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动。
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可写出山川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师:一字传神是吗?其实这篇短文所绘的几幅图画中处处都透着勃勃生机,你能找出来试着加以赏析吗?〔竞交〕生:“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中宏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亮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师:这是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生:“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自然清幽雅静,但让人不觉有一丝冷意,而这
时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交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间,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
师:这是色彩配合之美。
〔板书〕
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阿。
生:“昔日玉颓,沉鳞竟跃〞黄昏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息树,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加了生命的灵动。
师:这时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三种美交汇融合,绘山川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觉察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动静搭配结合。
〔板书:动静结合之美〕
你看顶峰为静,流水为动〔形〕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光色〕日出雾歇,日落山瞑为静,猿鸟乱鸣,游鱼跃水为动,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
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板书
给拟一横批
生:山水奇文
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生: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师:这在表达方法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发式?
生:议论抒情
师:能指出议论句并揣摩一下作者的感情吗?
生: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会大自然的奇异,颇感惆怅寂寞,细读之中又可看出作者对自己能和古人比肩的自豪
师:真是作者的知音阿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既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师:齐背
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
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一、导入
介绍龙口风景名胜,带着同学到一个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地方
二、释题
划分题目节奏答/谢中书/书
介绍谢中书,点拨书,书信,“家书抵万金〞
三、吟读:读准节奏
1. 齐读文章,点拨字音。
2. 文章写景主要围绕哪四个字?山川之美
3. 老师高声范读,同学们低声吟诵,出示停顿。
四、忆读:会补充
1.作者通过那些景物来描述山川之美?
2. 山川之美,___________ 。
顶峰入云,见底。
五、译读
翻译文章,大家都有哪些好的方法?
学生总结:〔1〕一一对应;〔2〕组词法;〔3〕补充法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
点拨语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
〔试着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上一种语气词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如:哎。
\哈哈\啊等〕
一、品读:悟情思
A 哈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
B 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
对观赏奇景的自豪。
对奇景无人共赏,知音难倪的遗憾。
对能与谢康乐一较上下的豪气。
……………..
补充故事:
邀请陶弘景出山做宰相
“山中何全部?岭上多白云。
只堪自愉悦,不堪持赠君〞“莫笑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
老师点拨分析:
两种感情,一种是自我豁达,不慕荣利;一种是知音难觅。
要求:
每处景物就是一个景点。
请任选一幅画面,用最丰富的想象、最生动的修辞,为她写一段导游词。
例: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
导游词:
点拨:山水相映+色彩斑斓+晨昏变化+动静相衬
二、仿写:家乡美
〔答陶弘景书〕
龙口之美……
学生仿作,很精彩
答谢中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