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一、《铸剑》
1、看P21-22 “三头相斗”的场面
这两段描写的非常精彩,笔墨精炼,但是想象力又是非常的丰富,细致。

甚至细致到了设想王的头有五处被咬伤,而眉间尺有七出,这都是非常细致的描写。

一直到眉间尺的头被国王死死咬住不放,陷入困境。

黑色人就参战了,他把自己的脑袋砍掉,正是为了战斗。

于是二比一,处于绝对的优势,国王再狡猾也没用,最后二头将国王的头颅撕烂,他们两个也同归于尽,完全烂在一起。

这些描述全部出于鲁迅自己的想象,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

二、《野草》
哲学思想:生命的意义在一定时候得到了无限的扩张,变成了不可抗拒的顽强。

小小的绿苗,通过自己的汗水,掀翻了压在她身上的巨大石头,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一棵任人残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

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温室里的花朵似乎比野草更加美丽,但野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却更为人赞赏。

野草和盆花,有着不同的精神。

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也一样。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三、《倾城之恋》
1、象征隐喻:城的倾覆
第一层也许是单纯地指香港城的倾毀,
第二层可以指流苏心中那座防御的城的倾毀,心防的解除。

第三层则指封建社会的傾倒,不复存在。

光是「傾城」便具多种象征,由此可知,傾城之恋意象运用之成功。

2、你是怎么样看待这部小说的?
四、《预言》
1、年轻的神的象征义
《预言》运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声”的“年轻的神”。

《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的感叹与失望。

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

2、预言的意义
“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和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诗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

那就是对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蛊惑与抗拒”之间的抉择。

在“留下的悲哀”与“失去的美丽”之间对时间和生命做出的思考。

这种抽象的哲理思考被表现为一个幻美的神话故事的外在形式。

何其芳在北大读的是哲学专业,但他对于人生终极问题思考的兴趣却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文学形象和诗歌语言的形式做出了独特的、更为诗性与感性的传达,这本身就是他在艺术上的鲜明特征和独特贡献。

五、《骆驼祥子》、《茶馆》
1、老舍的生平
(1)20世纪30年代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

(2)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集》等。

(3)建国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2、祥子的形象
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农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

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那本是他打算第二次买车的钱,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

第三次,他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

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

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他开始游戏人生,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祥子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体现了老舍对普通人的悲悯、关怀,对于不合理的社会批判。

体现老舍人性关怀。

3、茶馆反映了哪三个时代?
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
4、是什么茶馆,其背景是?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
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

5、老板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特点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6、这部戏剧的主题?
《茶馆》展示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六、《徐志摩的诗歌》
1、徐志摩是新格律诗的代表
2、一说,此诗是写给陆小曼的:
在徐志摩前期的诗作中,透露出的爱总是美好的,令人欣喜的。

但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却流露出无尽的忧伤。

此诗作成于作者和最后一位太太陆小曼结婚之后。

由于陆小曼染上了毒瘾,变得颓废堕落,并且长期的交际花生活使她养成了骄奢挥霍的习惯,这无疑给了徐志摩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早失了当初恋爱的甜蜜与浪漫,心情转向无奈。

诗人仿佛是在梦中回味这一路走下来的历程。

诗篇开头“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就奠定了诗的格调,模模糊糊,引人猜想。

随后便浅浅勾勒了一组自己的感情轨迹,由“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到“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让读者隐隐约约看到了那段爱情的悲剧。

3、一说,此诗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紧密地依循着此一发展线,我们便不难发现此诗是诗人徐志摩在诉说自己的初恋故事。

这个初恋故事,如何由当初的相遇相识,发展至甜美的初恋,一直到对方的负心,让他初尝失恋的悲伤,他由英国返回中国奋斗争取了一年多,但林徽因选择了与梁思成赴美升学,这个决定,等于宣判了这个初恋故事的终结,在回天乏力下,诗人只能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最后是美梦的彻底破灭而生命暗淡无光,步步写来,真是悲伤已极!这便是这个初恋故事的概
要。

4、哪三美?
新月派的新格律诗规则,主要体现在三个原则: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绘画美是用词讲究色彩。

音乐美,就是要有节奏感和旋律。

这实际上,是吸收了西方格律诗和中国古典格律诗的一些因素。

徐志摩诗歌,是新格律诗的最重要的实践,他的诗基本上符合这三个原则。

但是,他最突出的,最有魅力的是那种音乐性。

5、这首诗的写作主题理由
诗歌表达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思想呢?我认为,是“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人生理想。

这是一首别情诗,抒发那种离情别绪。

抒发对康桥的那种无限深情。

这种情感通过那种不忍离去的依依惜别、无限眷恋的心情体现出来。

带有淡淡的感伤。

七、《我与地坛》
作者对生平及母亲的感悟:
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和背景中完成的。

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历经如下几个阶段:走出死亡的阴影,坚定活下去的信心;对死的哲学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史铁生对母爱的感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母爱是包容的、无言的、坚忍的;母爱是通达的、睿智的、善解人意的;母爱是无私的、纯粹的、毫不张扬的。

文章的最后阐述了母爱对作者的启示与影响。

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

死是一种必然,一种天意,不必害怕,不必急于求成。

死神是人生最守信用的伙伴,早晚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在你没有力气生存的时候,死神肯定会来搭救你。

在史铁生眼里,死是一种回归,有回家的温馨,有节日般的快活。

这些理解使他的死亡观超越了世俗的生命感受。

作者正是在遭遇到命运巨大打击的可怕境遇中,经历了狂躁怨恨、悲观沉沦、痛苦反省之后,在地坛——大地母亲宁静温暖的怀抱里,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彻悟了人生的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从而使自己人生观升华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晶莹澄澈的新境界。

《我与地坛》中,作者对母爱的描写极有特色,一方面,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追忆了母亲生前的种种细节,感人至深;另一方面,又通过“设想”,直接进入母亲那复杂深沉的内心世界,描写她的心理活动过程,正面展示出她那颗赤诚无私的爱心,令人心动。

通过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交叉观照,我们看到并且深切理解了这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母爱的基本特征。

首先,母亲给予作者的爱是包容的、无言的、坚忍的。

母亲在有限的生命中,以自己无言的母爱,为儿子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

首先,它教会了儿子如何在人生逆境之中以坚忍不
拔的毅力,承受苦难但又从不丧失信心。

鲁迅《野草》里的哲学
——北大演讲录之二(节选)钱理群这正是鲁迅要我们正视的:人的生存的无奈,无依托,无归宿。

鲁迅就这样堵塞了人们“逃避不完美的人生痛苦”的一切退路,把他的人的生存绝境的命题发挥到极致。

由此提出了他的哲学。

他拒绝“完美”,强调历史,现实,社会,人生,人性……都是不圆满,有缺陷的;他拒绝“全面”,强调历史,现实,社会,人生,人性……都是有偏颇,有弊端的;他拒绝“永久”,强调一切都处于过程中,否定生命的凝固与不朽。

鲁迅彻底摒弃了一切关于绝对、关于至善至美,关于全面、关于永恒的乌托邦神话,它固执地要人们相信,有缺陷,有偏颇,有弊病,有限,才是生活的常态,才是正常的人生与人性。

要人们正视这一切,才能从中杀出一条生路。

这正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

这恰是鲁迅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我们可以想见,鲁迅在考察个体生命与他人的关系时,是怀着怎样悲凉的心情,他依然把这一命题推向了绝望的极致。

所谓“绝望”就是看透,首先看清社会、历史、人性的一切都是不完满、有缺陷的;其次充分认识自我的局限,也即自己掌握命运的有限,既破除了对现实的种种迷信,幻想与神话,又破除了对自我的种种迷信、幻想与神话。

觉悟到这些,真正看透了,也就达到大彻大悟。

达到超越。

但在看透以后,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在对世事的认识的深刻程度上是很接近的,但在处事态度上,就有了不同的选择。

周作人的态度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他于是退缩到个人的小天地里,提倡“生活的艺术”,就是“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鲁迅的态度相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许广平所说的,“虽则先生自己所感觉的是黑暗居多,而对于青年,却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自己也仍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为可为,向前的走去”。

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

……我终于不能证实: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的抗战”,或者叫“反抗绝望”。

鲁迅说:“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这种悲壮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传统的佛家、道家对人生的参悟与儒家的入世、进取精神,二者经过改造以后的有机结合。

更重要的是,它集中体现了20世纪现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我们现在,处在本世纪末来回顾这一个世纪的思想发展的历程,就
可以看出,鲁迅的思想,特别是他的“反抗绝望”的哲学,是一个世纪民族思想发展的结晶,是极其可贵的。

我们今天谈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我想,首先应该继承的,就是鲁迅的这种思想文化传统。

——选自钱理群著《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