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英汉翻译可译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感英汉翻译可译性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林正奇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通感形成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原因,并讨论了作为修辞手法的通感在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
其分为完全可译,相对可译以及完全不可以。
文中就三种其情况给出了解释分析。
【关键词】通感可译性
1.引言
通感一词在我国为钱钟书先生最早引用,他在《通感》一文
详尽地阐述了通感的定义和作用,指出通感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和修辞现象。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又如(贾玉新1997)美好的文章能产生音乐美及其通感。
语音的印象人人头脑里都有粗存,文字提示的好,可以唤起音韵节奏的印象,收到与实体(物质性的)音韵节奏相仿的美的效果。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表达
功夫是多少年来人们评论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2.通感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解释
通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
从解剖学的角度着眼,人类的五官是相通的。
虽然人体的感受器官各司其职,各种感受器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发生反应而兴奋,并使与之相连的感觉神经发放(discharge)冲动;然而,冲动并不因刺激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视神经的冲动和听神经的冲动就全然区别不开(真岛英信,1987)同时,通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不同的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中枢,产生不同的感觉、主观的理解和反应。
(童树荣,1987)通感是对不同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心理反应上的某个相似点的主观上心理的理解。
通感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解释使通感在文学中作为修辞手法的运用变得合理,通过同感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读者可以更加丰富生动的感受到源语作品中不同感觉,同时使得语言呈现陌生化,从而达到
文学上的美感。
3.通感在翻译中的表现
在语言翻译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语言在翻译中的确有很多契合之处,两者可以直译。
“Taste the music of Mozart”译为“品尝莫扎特的音乐”,作者将听觉的感受巧妙地用味觉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读者将莫扎特的音乐玩味于舌尖,贴切、自然、易懂,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再如“Her sweet voice made me relaxed at the very moment援”译为“她那甜甜的声音令我此刻放松。
”用本来是味觉的“sweet”,与听觉的“声音”联系到一起,无论是何种语言的使用者都能将相同的认知体系调动起来,理解这一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感受。
但有时也会遇到有些东西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
比如说诗歌,虽然它常常运用通感这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赋予语言一种独特的表现力,但是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诗歌时,通感往往是意在味全无。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诗句
中运用了通感技巧,在诗中,作者用各种不同意境下的声音来比拟琵琶声,将听觉、视觉、触觉及不同的感觉交杂在一起,为我们搭建起一个丰富的、立体的空间,我们在英语翻译中很难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诗中美好的意境忠实地翻译出来。
即使诗歌被
翻译出来,读者只能是领其意而难品其味。
4.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所谓“可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
反之,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沟通或理解的,即为不可译性。
正如约翰-卡特福特在谈论可译性限度时曾说过:“事实上,可译性表现为一个渐变体而不是界限分明的二分体。
原语的文本或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的可译或者是绝对不可译的。
”(catford:1965)不可译性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可译性。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完全可译,部分,相对可译和完全不可译。
(张源清、王鲜杰)相对不可译性是指因为语言的文化功能所造成的暂时不可译性。
这种不可译性可以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而最终变成可译性。
美学功能指人类利用语言本身的各种物质形式,使语言的表达更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以取得某种修辞美学效果。
绝对不可译性是指因语言文字本身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可译现象。
(刘传殊:2000)朱光潜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得诗)。
大部分文学作品可翻译,译文也只能得原文的近似。
”持相对可译论者认为,语言的绝对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都是不存在的,世界上一切翻译活动都是在可译和不可译这两个极端中进行的。
笔者认为,多数译品大致可以达意传情,但很难体现源语的神韵和风格。
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限制了语言的可译度。
其次,文化的不同会使得翻译转换的过程受到阻碍。
文化共性使不同民族语言之间容易沟通,而文化个性却不容易理解,甚至产生冲突。
文化个性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有反映民族特色的独特的词汇。
如“red”在英语中有表示血腥,愤怒与狂躁的意思,而在汉语中则是喜庆,吉利的意思。
这一不同使得翻译时得不到源语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思,造成不可译。
本文认为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是可以
139
. All Rights Reserved.
翻译的,但程度不是完全可译,也不是完全不可译,而是相对可
译。
4.1可译的原因
首先,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机制。
通感是建构在不同感觉器官之间的一种感受体验,通感在翻译中很容易找到两种语言的共性。
正因为人类生理机制的相同,使得有些通感是完全可译的。
英国诗人、小说家wrance的小说Women in love《恋爱
中的女人》讲述了一对姐妹Ursula Brangwen和Gudrun Brangwen的生活与爱情。
其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Then again there was a burst of sound,and a burst of brilliant light,the moon had exploded on the water,and was flying as under in flakes of white and dangerous fire.Rapidly,like white birds,the fires all broken rose across the pond,fleeing in confusion,battling with the flock of dark waves that were forcing their war in.”(参考译文:又传来一阵响声,接着一道耀眼的光。
月亮在水面上爆炸了,白色、
凶险的火焰如碎片一样四处飞溅。
很快,完全破碎了的月光,像白色的鸟儿散落在池塘里,在喧闹中四下乱窜,与强压过来的层层黑浪搏击着)wrance在这段描写中,首先从月亮的视觉转向听觉,“爆炸”、“喧闹”,作者不是单纯地从视觉的角度来表达他的感受,而是把两种感觉相互迁移,接着将人们带入到另外一种感觉的空间里,从对外界事物单一反映关联产生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使读者身临其境,亲历所有变化过程。
用通感手法来表达其感受,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两种语言通过通感表现手法,达到感官与认知的融会贯通,揭示了语言和感官之间的关系,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体现了原文和译文共同的感觉,表达了共同的认知。
其次,英语的词汇化程度比汉语更高。
说起词汇化,即用词汇将概念固定下来的过程叫做词汇化。
(徐烈炯,1998)(L. Bloomfield1983)认为感觉词语似乎一般都源于更具体的词语,这是语言中带普遍性的。
通感形容词的转移具有其独特的规律,比如:触觉词转移至味道,颜色,或声音,味觉转移至气味和声音,颜色只能转移至声音,声音词只能转移成颜色……毫无疑问,感觉形容词的这种转移规律在英汉语中都有体现。
然而,英汉语中的感觉形容词转移的幅度与分布情况是不同的。
如果以一种感觉为“一度”的话,quiet是“二度”的通感形容词,quiet:寂静的——
—朴素的、不显眼的《新英汉》(听——
—视)。
loud是“三度”的通感形容词,loud:(声音)响亮的——
—(衣服颜色等)俗艳的,过分花哨的——
—(气味)难闻的。
(听——
—视——
—嗅)。
可以看到,英汉语中感觉形容词转移的幅度和规律是不同的。
往往一个英语通感形容词可以表达多个不同感观方面的感受,而单一一个汉语的感官形容词却只能表达一个感受。
这一点也可以说是英语的词汇化程度远远高于汉语。
较高的词汇化使得部分通感形容词在英汉翻译时达到完全可译。
例如“her sweet voice”,可以直接在汉语中找到字义层面语义对等的“甜”字,“她甜甜的微笑”。
“cold colors”可以翻译成冷色。
“soft voice”可译翻成柔软的声音。
4.2不可译的原因
通感的联想由于语言、文化、思维及个体经验与体验的差异,有时也存在特异性,为一个语言群体所特有。
它反映了该语言群体的认知或联想情状。
例如,汉语的“酸”、“甜”、“苦”与英语的sour,sweet,bitter是味觉域的对应词,但由它们生成的通感联想意境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从味觉域映射到视觉域的通感:“-张酸溜溜的脸”与“a sour face”(一张愠怒的面孔),二者的表层取象虽同构,但联想意境却异构。
sour并非意指“酸溜溜的”而是指‘cross;easily annoyed;peevish”(生气的;易怒的)。
在听觉域中构成的“酸”与sour的通感,英汉通感转义也可有别,汉语有诗句“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李欣,《听董大弹胡笳声》)其中的“嘶酸”表示一种“悲鸣”,而英语的‘丁he violin gave a sour note'、中的sour却表示off-pitch(刺耳的)。
英语“sweet”有“平稳的”通感转义,而汉语中的“甜”并无此意。
再如,“苦言相劝”中的“苦言”和“bitter words”都是以味觉描述听觉,但通感联想意境并非等值,前者原指“逆耳的话”,后者指“hostile words”(怨恨的话,不满的话)(李国南)由于同感联想的不等值造成了表面意义想同的不同语言的感官词在翻译时很难做到意义对等。
5援总结
通感作为一种人生而有之的感受具有其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解释,在文学作品方面通感是一种陌生化的修辞手段,其使语言更显张力,更具广度。
然而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却不能做到完全翻译,因为其中牵连到许多不同的因素。
可见下表:
通感的可译性可译不可译原因
生理机制相同、英语
词汇化程度高于汉语
英汉同感联想不等值、
英汉社会文化,宗教及
思想不同
参考文献
[1]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
[2]赵其娟,赵其顺.论通感在翻译中的功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2013(4).
[3]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1996,3:36.
[4]钱钟书.通感[J].文学评论,1962(1).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王彩丽.通感
现象的理据及功能特点分析.外语教学[J],2004(1).
[7]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雷淑娟.通感意象言语呈现策略探微[J].修辞学习,2002(5).
14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