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作者:廖洪清肖婷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51期
[摘要]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能通过案例的讲解、分析,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应用,必须满足真实性、直观性和典型性的要求。

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必须满足实践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经济学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经济案例的质量,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课程考核评价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精心选择案例,系统化地设计教学,实施恰当的教学程序。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应用型本科教育课堂教学效能与提升路径研究”(18SB0401);2022年度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校级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技术教育为例”(GKY22A29)
[作者简介]廖洪清(1964—),男,四川达州人,学士,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肖婷(1993—),女,四川德阳人,教育学硕士,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51-0157-04 [收稿日期] 2023-03-23
“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强,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难度大,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西方经济学”运用案例教学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研讨,将抽象的经济问题直观化,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将理性的经济问题实践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经济理论和知识,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學法研究文献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的运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

我国一些学者和高校教师首先对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如靳玉乐主编的《案例教学原理》,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山东泰山技师学院吕雪峰的《案例教学法在技师学院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上海公安学院郭仁宇的《案例教学法在公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等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他们从不同的高校类型,不同的课程
对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内涵特征、适用性、教学效果等方面作了研究和探索。

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二、对案例教学法内涵与特征的再认识
(一)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内涵特征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根据某一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状选择相关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由教师合理组织学生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对该案例展开分析,教师通过案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通过分析案例掌握基础知识,并通过案例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个人实践能力[1]。

为此,案例教学法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特征:第一,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是强调案例的运用,高质量的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师生互动教学,展开对案例的分析与研讨。

第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

第三,案例教学法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将情景化教学融入案例教学中。

四是在案例的解读、分析、研讨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呈现教学内容,具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课堂实践的特征。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研究案例,了解实际的经济活动与规律,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特征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启发性和创新性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案例材料反映的教学内容上。

案例材料来源于实践,是经济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经济活动事实材料,增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第二,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上,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

第三,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师生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三、影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的经济专业背景和教学组织能力
1.教师的经济专业背景。

教师的经济专业背景是“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客观要件之一。

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和基础知识,又要有相应的经济活动实践经验,熟悉西方经济学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与理论逻辑,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问题。

2.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教学实施之前,教师要精细化地选择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直观性和典型性的经济案例。

第二,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中,教师要有处置突发事态的应急机智,随时观察学生在经济案例分析、研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思维倾向和情绪反映,既要激发学生研讨的兴趣和热情,又要把握好研讨的目标、进程和方向。

(二)经济案例的类型和呈现形式
1.经济案例的基本类型。

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经济案例可分为实物型、问题型、说明型、验证型、操作型五种典型的案例类型:第一,“实物型”经济案例材料,指的是经济活动中真实的经济信息、经济数据或经济模型。

第二,“问题型”案例材料,指的是能反映经济活动中相关经济问题的文字、数据、图表等信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方便师生共同研讨、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第三,“说明型”案例材料,指的是能说明某个经济原理或规律的案例材料,如文字、图表、理论模型等。

第四,“验证型”案例材料,指的是为了验证某个经济原理、经济规律或经济结论的证明材料,案例教学中需要经过师生共同推演或者研讨才能加以验证或证明。

第五,“操作型”案例材料,指的是教师展现经济案例内容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经济活动分析计算,以培养学生处理经济问题的基本技能。

2.经济案例的呈现形式。

经济案例的类型不同,其呈现形式也不同。

经济案例的主要呈现形式有文字、图像、图形、图表、音视频、实物形态等。

高质量地选择与呈现案例,是“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条件。

经济案例的选择要符合真实性、典型性、直观性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真实性,指案例描述的内容要客观真实可靠,案例材料必须来源于经济实践活动。

第二,直观性,指呈现案例的材料、载体或介质必须要有直观性或者可观察性,案例呈现的载体和形式要与经济案例的内容相匹配,以方便学生的观察和使用。

第三,典型性,指案例内容和材料要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经济案例是从众多的经济现象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案例。

(三)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
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案例教学法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参与案例教学,让学生沉浸在案例情境中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往往是案例教学实践中的难点[2]。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实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上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基本态势;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必要的、可供师生共同演绎或互动教学的课堂教学情景。

(四)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既要注重对经济理论知识的结论性考核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的形成性考核评价,将结论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
形成性学习过程考核为主,注意考核学生对案例阅读、信息收集、课堂研讨、协作精神,以及课后学生对案例的延伸研讨和总结报告的撰写情况。

四、“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分析
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上看,涉及大量抽象的概念、定义、理论、基础知识和严格的经济假设。

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和图形、图表等形式较多,说理性较强;从教材中展现的内容材料上看,有许多佐证材料和阅读信息都来源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使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学效果较差。

“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增强了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知识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实现了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契合,有较强的适用性。

五、“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策略
第一,教师要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某章、某节的教学任务目标与具体内容,全面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要精心选择与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应的经济案例。

第三,要考虑案例呈现的形式或方式。

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经济案例材料较多是以文字、图示或图表的形式,以多媒体为载体进行展示。

第四,要考虑案例材料呈现的时机,在教师的课堂讲授、板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向学生提问等程序中,教师可安排恰当的时机呈现教学案例。

第五,要预测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

对开放性、扩展性的经济问题,教师要有处理的“应急机智”,做到胸有成竹。

(二)五个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1.创设案例教学情景。

在案例教学法中融入情境化教学,使案例的展现、研讨与情景融合,如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实的学习氛围,案例教学效果将会更好[3]。

情境案例教学法融合情景与案例二者的优势,通过再現案例情境,使学生切身体验案例内容及所蕴含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4]。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将情景教学融入到课程案例分析、研讨中,能够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强化师生互动教学,更好地体现案例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和情景性。

2.恰当地呈现案例。

在案例教学之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案例材料,选择多媒体视频或图表、图片等恰当的形式呈现案例,并采用启发式、探寻式、疑问式、反问式等多种提问方式提问,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神秘感和教学资料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经济问题。

3.引导学生阅读案例。

在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有关章节的知识要点,或者复习有关内容,以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的认知。

在经济案例呈现
之后,教师要指导或引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案例材料,弄清楚案例材料的全部内容,全面、准确获取案例材料展现的信息。

对个别关键信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引导。

4.组织学生研讨案例。

研讨、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上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便学生开展研讨案例并相互交流,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可能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经济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各种可能的答案或结论,以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

分析经济案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教会学生的案例分析思路和方法。

5.梳理总结和引申案例。

为促进经济案例教学对经济理论知识的有效迁移,经济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经济案例的学习、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并给予必要的学习点评,表扬激励表现优秀的学习小组和学生;对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究性问题,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指导学生撰写课后案例分析报告,体会案例教学的心得。

六、“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反思
(一)要注意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局限性
“西方经济学”是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主流学派经济学。

在课程教学中要注意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与我国的差异性,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的运行模式与分析方法。

(二)要注意选用教材的局限性
要选用马工程指定教材,运用“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材每个章节后的评析,充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克服西方国家的“唯经济利益”和“一切向钱看”等思想。

(三)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案例教学法属于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教师就不能单纯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2.经济案例的呈现形式。

经济案例的类型不同,其呈现形式也不同。

经济案例的主要呈现形式有文字、图像、图形、图表、音视频、实物形态等。

高质量地选择与呈现案例,是“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条件。

经济案例的选择要符合真实性、典型性、直观性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真实性,指案例描述的内容要客观真实可靠,案例材料必须来源于经济实践活动。

第二,直观性,指呈现案例的材料、载体或介质必须要有直观性或者可观察性,案例呈现的载体和形式要与经济案例的内容相匹配,以方便学生的观察和使用。

第三,典型性,指案例内容和材料要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经济案例是从众多的经济现象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案例。

(三)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
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教学,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案例教学法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参与案例教学,让学生沉浸在案例情境中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往往是案例教学实践中的难点[2]。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实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上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基本态势;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必要的、可供师生共同演绎或互动教学的课堂教学情景。

(四)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既要注重对经济理论知识的结论性考核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的形成性考核评价,将结论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性学习过程考核为主,注意考核学生对案例阅读、信息收集、课堂研讨、协作精神,以及课后学生对案例的延伸研讨和总结报告的撰写情况。

四、“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分析
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上看,涉及大量抽象的概念、定义、理论、基础知识和严格的经济假设。

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和图形、图表等形式较多,说理性较强;从教材中展现的内容材料上看,有许多佐证材料和阅读信息都来源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使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学效果较差。

“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增强了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知识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实现了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契合,有较强的适用性。

五、“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策略
第一,教师要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某章、某节的教学任务目标与具体内容,全面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要精心选择与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应的经济案例。

第三,要考虑案例呈现的形式或方式。

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经济案例材料较多是以文字、图示或图表的形式,以多媒体为载体进行展示。

第四,要考虑案例材料呈现的时机,在教师的课堂讲授、板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向学生提问等程序中,教师可安排恰当的时机呈现教学案例。

第五,要预测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

对开放性、扩展性的经济问题,教师要有处理的“应急机智”,做到胸有成竹。

(二)五个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1.创设案例教学情景。

在案例教学法中融入情境化教学,使案例的展现、研讨与情景融合,如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实的学习氛围,案例教学效果将会更好[3]。

情境案例教学法融合情景与案例二者的优势,通过再现案例情境,使学生切身体验案例内容及所蕴含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4]。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将情景教学融入到课程案例分析、研讨中,能够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强化师生互动教学,更好地体现案例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和情景性。

2.恰当地呈现案例。

在案例教学之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案例材料,选择多媒体视频或图表、图片等恰当的形式呈现案例,并采用启发式、探寻式、疑问式、反问式等多种提问方式提问,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神秘感和教学资料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经济问题。

3.引导学生阅读案例。

在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有关章节的知识要点,或者复习有关内容,以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的认知。

在经济案例呈现之后,教师要指导或引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案例材料,弄清楚案例材料的全部内容,全面、准确获取案例材料展现的信息。

对个别关键信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引导。

4.组织学生研讨案例。

研讨、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上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便学生开展研讨案例并相互交流,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可能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经济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各种可能的答案或结论,以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

分析经济案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教会学生的案例分析思路和方法。

5.梳理總结和引申案例。

为促进经济案例教学对经济理论知识的有效迁移,经济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经济案例的学习、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并给予必要的学习点评,表扬激励表现优秀的学习小组和学生;对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究性问题,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指导学生撰写课后案例分析报告,体会案例教学的心得。

六、“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反思
(一)要注意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局限性
“西方经济学”是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主流学派经济学。

在课程教学中要注意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与我国的差异性,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的运行模式与分析方法。

(二)要注意选用教材的局限性
要选用马工程指定教材,运用“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材每个章节后的评析,充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克服西方国家的“唯经济利益”和“一切向钱看”等思想。

(三)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案例教学法属于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教师就不能单纯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