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19古诗二首敕勒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9古诗二首敕勒歌公开课一
等奖创新教案
《敕勒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敕、勒、穹、庐、笼、盖、四、野、苍、茫、见"等生字,会写“阴、山、野、茫、吹、低、牛、羊”等生字。

(2)通过朗读和背诵,能够流利地读出诗歌的韵律,感受诗歌的壮美意境。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让学生领略北方草原的辽阔风光,感受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形象描写,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独特情感和意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①老师播放一段精彩的草原风光视频,画面展示蓝天白云下辽阔的草原,牛羊成群,牧人欢歌。

②学生观看视频时,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激发学生对草原生活的向往。

③视频播放完毕后,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觉得草原怎么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对草原美景的赞叹。

(2)话题引导,开启新课
①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么美丽的草原是谁描写的吗?他是怎样用文字表达他对草原的热爱之情的?”
②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点评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草原美景的诗歌——《敕勒歌》,一起感受草原的壮丽风光
和敕勒族人民的豪情。

"
③老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老师强调“敕勒”一词的读音和含义,为学生后续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老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②学生朗读诗歌时,老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和断句不当。

③朗读完毕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哪一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4)总结导入,铺垫后续
①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诗歌描绘了草原的壮丽景色和敕勒族人民的生活情感。

②老师告诉学生:“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这首诗歌,一起探索草原的美景和敕勒族人民的情感世界。

”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发现疑问
①学生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自由朗读《敕勒歌》。

他们边读边思考,遇到不懂的字词,便用小手标出来,等待老师的解答。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每个学生都沉浸在诗歌的韵律中,感受着北方草原的辽阔与壮美。

(2)教师范读,引领节奏
①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为学生范读课文,学生们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边听一边模仿,尝试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感情。

②范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感情表达,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敢表现。

(3)词汇解读,深入理解
①针对学生标出的不懂字词,教师逐一进行解释,并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含义和用法。

②以“穹庐"和“四野”为例,教师详细讲解了这两个词汇的来
源和用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互动问答,深化认知
①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穹庐’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②通过问答的形式,学生们对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5)总结提升,铺垫后续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敕勒歌》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并鼓励学生们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探索诗歌的奥秘,感受草原的壮美风光。

(三)深入解读,师生互动
(1)启发思考,引入背景
①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②提问学生:“你们见过草原吗?草原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字词探究,感悟诗歌
①教师领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中的生字新词,如“敕勒川"、“穹庐”等。

②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如“敕勒川"指的是敕勒族人民居住的地方,“穹庐”则形象地比喻了天空。

③通过填空题的形式,与学生互动:“诗中描述草原广阔无垠的句子是‘______’。

"引导学生回答:“天苍苍,野茫茫。

”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句赏析,想象画面
①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场景。

②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这句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情感共鸣,体会诗意
①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读诗时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诗歌背后的情感和主题。

②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诗人或草原上的牧民,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①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诗歌所表达的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②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关于草原的诗歌或图片,与同学分享,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草原小诗。

③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草原文化和诗歌背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结合课文,拓展讲解
(1)深入剖析草原风光
①课文原话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天苍苍,野茫茫”一句,体会“苍苍"与“茫茫”的形容词作用,感受草原的广阔无垠和浩渺壮观。

②感受牧民生活
通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描绘,让学生想象牧民们在草原上放牧的场景,并讨论牧民们可能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寄托。

(2)情感体验与爱国教育
①敕勒族人民的热爱与自豪
讲解敕勒族人民对自己家乡的深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热爱家乡”的内涵,并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②拓展学生视野
分享关于敕勒族和草原文化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同时鼓励他们用开放的心态去欣赏不同的美。

(3)互动与讨论
①提问交流
教师提出如“你们觉得草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等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②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如果我是一名敕勒族小朋友,我
会怎样介绍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象和创意。

(4)加深印象,总结提升
①观看草原图片或视频
展示一系列草原风光的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的魅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②总结回顾
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草原风光的美丽和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五)生字生词与句子分析
(1)生字生词讲解与书写示范
①“穹庐"(qióng lú):首先,我会在黑板上写下“穹庐”这两个汉字,并标注出它们的拼音。

接着,我会解释“穹庐"的含义,它是古代敕勒族对蒙古包的称呼,象征着天空如同蒙古包的圆顶一样广阔无垠。

通过形象的比喻,我会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个词汇并记住它的发音和写法。

②“四野”(sìyě):随后,我会继续讲解“四野"这个词汇。

我会在黑板上画出四个方向,解释“四野”是指草原的四面八方,意味着敕勒川的辽阔无边。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跟着我的示范书写“四野”,并检查他们的书写是否正确。

(2)重点句子分析与修辞手法探讨
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诗中,“似"是比喻词,把“天”比作“穹庐”,描绘出天空如同蒙古包的圆顶一样,广阔无边。

我会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②“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中,“见”字用得巧妙,表达了随着风吹草动,才能看见隐藏在草丛中的牛羊。

这种表达方式既生动又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之中。

我会引导学生们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

通过以上的生字生词讲解和重点句子分析,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敕勒歌》这首诗歌,还能够学习到一些实用的语言表
达技巧。

同时,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六、课外延伸
1. 介绍敕勒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的特点和魅力。

2.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草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草原诗歌或散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七、课后作业
1. 背诵《敕勒歌》,并能流利地读出诗歌的韵律。

2. 完成一份关于《敕勒歌》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