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6.1周: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6.1周
今天复习: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关于该考点的预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1、以时间为线,把本单元分为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四个历史阶段,横向整合各个时期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的相关史实及阶段特征。
2.本单元近年考查的重点是民国时期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试题大多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及历史迁移能力。
注意结合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思想的变迁,分析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网络。
3、复习本单元要注意运用文明史观及社会史观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辩证分析评价。
如以文明史观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由封建落后到走向近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以社会史观梳理近代以来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等。
4、利用归纳法和列表法,从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等方面归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从近代化的角度认识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高考考点定位】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突出考查中国的代以来服饰的变化、婚俗的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着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与成就。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突出考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折射的社会生活变化,注意它们与相关时代背景的联系。
我要练习
1、(海南卷历史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名师点睛】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基于孙中山的名望和地位,被定为临时大总统,并全面效仿美国宪法实行总统制。
1912年南北议和后,以逼近清帝退位为条件,南北达成了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协定,为限制袁世凯,《临时约法》将民国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即议会制。
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行政实权掌握在国会产生的内阁中。
2、(上海卷单科历史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
”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中给出的是中国近代的复辟帝制运动。
根据文中作者的描述,可知道作者是反对复辟帝制的。
复辟帝制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有代表性的是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它们发生的时间是1911-1920年这个时间段,因此这段文字写于20世纪初期,本题选择C选项。
学*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3、(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1954年,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
同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确认了这些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