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5月
第31卷第3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VocationalInstituteofEcologicalEngineering
May2018
Vol.31No.3
doi:10.3969/j.issn.1674 ̄6341.2018.03.038
高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蔡瑶瑶㊀占丹玲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ꎬ广东韶关512126)
㊀㊀摘㊀要:采用成人希望特质量表(ADHS)㊁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DMSC-S)与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
5641名高职生进行调查ꎬ探索高职生希望感㊁自我控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ꎮ研究结果:(1)高职生的希望感㊁自我控制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ꎻ(2)希望感中路径思维对抑郁水平的影响部分是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实现的ꎮ
关键词:高职生ꎻ希望感ꎻ自我控制ꎻ抑郁
中图分类号:G44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 ̄6341(2018)03 ̄0117 ̄05
TheRelationshipBetwee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 Hopeand
MentalHealth:TheMediatingEffectsofSelf-control
CAIYao-yaoꎬZHANDan-ling
(GuangdongSongshanPolytechnicCollegeꎬShaoguan512126ꎬChina)
Abstract:Inthisstudyꎬ5641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weresurveyedusingADHSꎬDMSC-SꎬandCES-D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hopeꎬself-controlandmentalhealth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Theresultsindi ̄catedthat:(1)Hopeꎬself-controlanddepression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werenegativelycorrelatedꎻ(2)Theeffectofpathwaysthoughtsonmentalhealthdependencecouldpartlybeexplainedbythemediationeffectofself-control.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ꎻHopeꎻSelf-controlꎻDepression㊀㊀收稿日期:2018 ̄04 ̄03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
题 希望感视角下的心理干预机制研究 研究成果(2017SZY148)ꎻ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 希望感视角下的心理干预机制研究 (2017SKYB001)研究成果ꎮ
第一作者简介:蔡瑶瑶(1987 )ꎬ男ꎬ河南汝州人ꎬ硕士ꎬ助教ꎮ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ꎮ
㊀㊀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挖掘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ꎬ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ꎬ所以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希望感在当前研究中越来越被人重视ꎮ希望感是个体面对目标情境的一种以内在成功感为基础的积极的 情感性认知 ꎬSny ̄der及其同事认为希望感包括三个成分:目标㊁路径思维㊁动力思维[1]ꎮ目标是个体的前进方向ꎬ对个体有价值且明确的目标更容易唤起个体的希望感ꎻ路径思维是个体在实现目标时组织的一系列方法与策略ꎬ属于希望感的认知部分ꎻ动力思维则是个体激发与维持自己动机达到目标的心理能量ꎬ属于希望感的情感部分ꎮ众多研究显示ꎬ希望感与个体身心健康[2-4]㊁自我效能感[5-6]㊁自尊与自信水平[7]关系密切ꎬ高希望感个体更少遭受焦虑㊁抑郁[8]等情绪困扰ꎬ在疾病状态下也有更强的康复结果[9-10]ꎻ低希望感个体则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11]ꎮ
由于希望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ꎬTolltt[12]㊁
张方青[13]㊁陈怡蒹[14]㊁田莉娟[15]㊁易旭灿[16]㊁张艳[17]等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个体的希望感进行了干预研究ꎬ探讨了不同的干预方式对于个体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影响ꎮ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都是围绕希望感的三个要素(目标㊁路径思维㊁动力思维)展开ꎬ通过对认知干预㊁团体心理辅导等训练措施ꎬ引导个体通过各种认知操作ꎬ提升个体在面对目标的自我控制水平ꎬ进而达到调节身心健康的目的ꎮ
尽管研究者对本科大学生群体的希望感与心理健康进行了较多研究ꎬ但是针对高职生的关注却较少ꎮ高职生由于过往成败经验㊁高考期望落差等原因ꎬ在面对大学生活时比本科生更容易出现自我效能感低㊁自我要求降低㊁信心丧失与无望感强烈的问题ꎮ这种面对新生活缺乏 希望 的消极状态会进一步导致个体的无法适应大学生活ꎬ进而引发种种消极退缩行为ꎮ但是高职学校在学业等方面的要求相对于本科院校低ꎬ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能会造成高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某些特殊性ꎮ综上所述ꎬ我们认为希望感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ꎻ希望感与自我控制关系密切ꎻ自我控制能显著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ꎮ基于此ꎬ我们作出如下假设:希望感与自我控制均能影响高职生的心理
711
健康ꎬ希望感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ꎬ也能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ꎮ
1㊀对象与方法
1.1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网络形式施测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某职业院校大二和大一(2016级㊁2017级)的学生进行调查ꎬ共回收问卷5712份ꎬ有效问卷5641份ꎮ其中男生3257人(57.7%)ꎬ女生2384人(42.3%)ꎻ大二2694人(47.8%)ꎬ大一2947人(52.2%)ꎻ文科生2232人(39.6%)ꎬ理科生3409人(60.4%)ꎮ
1.2㊀研究工具
成人希望特质量表(ADHS)ꎮ本量表以Snyder的希望感理论为框架编制ꎬ共12题ꎬ包括路径思维(1㊁4㊁6㊁8题)与动力思维(2㊁9㊁10㊁12题)两部分ꎬ其余题目为干扰题ꎬ不计分ꎮ得分越高ꎬ则表示个体希望感水平越高ꎮ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4以上ꎮ
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ꎮ本量表为Radloff编制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的中文修订版ꎬ以过去一周为范围ꎬ调查参与者抑郁状态ꎬ共20题ꎬ得分越高ꎬ则表示个体抑郁状态越重ꎮ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ꎮ
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DMSC-S)ꎮ该量表由Dvorak与Simons编制ꎬ谢东杰修订ꎬ共21题ꎬ包括控制系统与冲动系统两部分ꎬ本次调查仅使用控制系统部分ꎬ得分越高则表示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越强ꎮ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ꎮ
1.3㊀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ꎬ主要采用t检验㊁相关分析㊁回归分析ꎬ以P<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
2㊀结果
2.1㊀高职生希望感㊁自我控制与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希望感总体方面ꎬ性别㊁年级㊁学科在希望感总体方面无显著差异ꎬ但男生的路径思维水平较女生高(t=2.157ꎬp=0.031)ꎬ大二学生的路径思维较大一高(t=2.638ꎬp=0.008)ꎬ男生动力思维较女生(t=-2.151ꎬp=0.031)低ꎬ文科生动力思维较理科生(t=3.007ꎬp=0.003)高ꎬ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ꎻ自我控制方面ꎬ男生的自我控制水平较女生(t=2.29ꎬp=0.022)高ꎬ大二学生的控制水平较大一(t=3.308ꎬp=0.001)高ꎬ学科性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ꎻ抑郁状态方面ꎬ大二抑郁水平较大一(t=-5.021ꎬp=0.000)低ꎬ文科生抑郁水平较理科生(t=2.216ꎬp=0.027)高ꎬ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ꎬ详见表1至表3ꎮ
㊀表1不同性别高职生自我控制㊁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n=5641ꎬx+s)
希望感路径思维动力思维自我控制抑郁男28.67ʃ3.3514.38ʃ2.0914.28ʃ1.9333.28ʃ5.0811.38ʃ9.76女28.66ʃ3.0014.27ʃ1.9314.39ʃ1.7732.99ʃ4.2911.35ʃ8.81总28.66ʃ3.2114.27ʃ2.0214.33ʃ1.8633.15ʃ4.7611.37ʃ9.37t0.1142.157-2.1512.290.154p0.910.0310.0320.0220.878㊀表2不同年级高职生自我控制㊁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n=5641ꎬx+s)
希望感路径思维动力思维自我控制抑郁大二28.72ʃ3.1614.41ʃ1.9914.31ʃ1.8033.38ʃ4.5910.71ʃ9.19大一28.61ʃ3.2414.27ʃ2.0514.34ʃ1.9132.96ʃ4.9011.96ʃ9.49t1.3712.638-0.5043.308-5.021p0.1700.0080.6140.0010.000㊀表3不同学科性质高职生自我控制㊁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n=5641ꎬx+s)学科希望感路径思维动力思维自我控制抑郁文科28.71ʃ3.0914.30ʃ1.9614.42ʃ1.8333.27ʃ4.6011.71ʃ9.20理科28.63ʃ3.2814.36ʃ2.0614.27ʃ1.8833.09ʃ4.8711.14ʃ9.47t1.024-1.1723.0071.4132.216p0.3060.2410.0030.1580.027
2.2㊀不同水平的希望感与自我控制㊁心理健康的关系根据高职生在希望感的得分排序ꎬ以最低与最高的27%人数作为低分组与高分组ꎬ然后比较其自我控制水平与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ꎮ结果显示ꎬ低希望感组在自我控制(t=-33.16ꎬp=0.000)方面显著低于高希望组ꎬ低希望感组在抑郁水平(t=9.81ꎬp=0.000)方面显著高于高希望感组ꎬ详见表4ꎮ㊀表4不同水平希望感个体在自我控制与心理健康
方面的差异分析(n=3480ꎬx+s)
变量人数自我控制抑郁
希望感
低希望188330.62ʃ4.2813.35ʃ9.89
高希望159735.75ʃ4.7710.17ʃ9.21t-33.169.81
p0.0000.000
811
2.3㊀高职生希望感与自我控制㊁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高职生希望感㊁自我控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分析见表5ꎮ希望感水平与自我控制(r=0.473ꎬp<0.01)呈正相关ꎬ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r=-0.177ꎬp<0.01)ꎻ路径思维㊁动力思维均与自我控制呈正相关ꎬ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ꎮ
㊀表5高职生自我控制㊁希望感与抑郁的相关矩阵(r值ꎬn=5641)
希望感路径思维动力思维自我控制抑郁希望感1
路径思维0.841∗∗1
动力思维0.809∗∗0.363∗∗1
自我控制0.473∗∗0.425∗∗0.354∗∗1
抑郁-0.177∗∗-0.220∗∗-0.66∗∗-0.275∗∗1
㊀㊀注:∗∗p<0.01
2.4㊀自我控制在希望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由于前期研究显示人口学变量与希望感维度在自我控制与抑郁之间存在不同差异的显著情况ꎬ本研究在控制性别㊁年级㊁文理科后发现希望感中的动力思维未能进入以抑郁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ꎮ为检验自我控制在希望感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ꎬ本研究在控制性别㊁年级㊁学科性质后ꎬ以路径思维作为自变量ꎬ以抑郁水平作为因变量ꎬ以自我控制水平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假设模型ꎮ按照Zhao[18]提出的中介效应分析程序ꎬ参照Preacher&Hayes[19]和Hayes[20]提出的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ꎬ样本量选择5000ꎬ在95%置信区间下ꎬ自我控制的结果的确没有包含0ꎬ表明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显著ꎬ中介效应的大小详见表6ꎮ
㊀表6高职生自我控制在希望感与心理健康
之间的中介效应(n=5641)
路径效应值标准误95%CI
直接效应
路径思维ң抑郁-0.5710.065-0.698--0.444间接效应
路径思维ң控制系统ң抑郁-0.4370.033-0.503--0.3743㊀讨论
3.1㊀高职生希望感㊁自我控制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分析`本研究发现ꎬ高职生的希望感各维度㊁自我控制与抑郁水平存在人口学变量之间的不同层面的显著差异ꎮ具体而言ꎬ男生的路径思维㊁自我控制水平较女生高ꎬ女生的动力思维较男生高ꎬ这一结果与Chang[21]和蔡瑶瑶[4]等人先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ꎬ且符合不同性别的心理发展情况ꎮ年级方面ꎬ大二学生的路径思维㊁自我控制水平较大一高ꎬ大一学生的抑郁水平较大二高ꎬ这一结果符合不同年级需要解决的 适应(大一)与发展(大二) 不同生活主题任务ꎮ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磨练已经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ꎬ对于大学生活基本处在得心应手的状态ꎬ因此ꎬ路径思维㊁自我控制更高ꎬ抑郁水平更低ꎮ学科性质方面ꎬ文科生的动力思维水平㊁抑郁状态较理科生高ꎮ动力思维是个体面对目标时调节和维持自身动机的心理能量ꎬ由于理科生学习内容相对枯燥ꎬ因此更容易导致个体产生低路径思维与负面情绪ꎮ
3.2㊀高职生希望感㊁自我控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ꎬ高职生希望感㊁自我控制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ꎮ这一结果基本与徐强[3]㊁Menninger[22]㊁罗月英[23]㊁禹玉兰[24]㊁Visser[25]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ꎬ并且符合Snyder的希望理论与Fredrickson提出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26]ꎮSnyder的希望理论认为:高希望个体在面对困难情境时路径思维更广ꎬ会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ꎬ并且有更强的动力思维ꎬ可以及时监控自身行为做出调整ꎬ以达到目标的实现ꎬ因此较少陷入负面情绪的困扰之中ꎬ更容易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ꎮ而这种将希望感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ꎬ并认为其可以拓展个体的各种认知资源ꎬ构建良性的循环过程与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论是一致的[27]ꎮ本研究在控制性别㊁年级㊁学科性质之后ꎬ希望感中的动力思维未能进入预测个体心理健康的回归方程之中ꎬ这一结果与黎志华[7]的研究一致ꎮ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动力思维是个体激发与维持个体朝向目标的内在动机系统ꎬ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个体具有明确的需要达成的目标ꎮ学业任务是高职生在校的主要任务之一ꎬ薄弱的学业基础与大学的学习任务ꎬ会极大地影响高职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28]ꎬ进而造成动力思维方面存在一定问题ꎮ另外ꎬ外界的社会因素(如家庭㊁同伴团体㊁宿舍人际质量等)㊁控制点等[29]因素对于个体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影响ꎬ但是希望理论并未涉及ꎬ这也可能是原因之一ꎮ
本研究还发现ꎬ自我控制在路径思维与心理健康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ꎬ也就是说高路径思维的个体在自我控制方面拥有更多的控制行为ꎬ这有利于个体远离负面情绪困扰ꎮ自我控制是个体根据目标监督调节自己认知㊁情绪与行为的过程ꎮHofmann等人的自我双系统模型认为自我控制行为包括控制系统与冲动系统两部分[30]ꎬ其中自我控制系统主要涉及面对诱惑(障碍)时高阶的心理活动ꎬ包括深思熟虑与抑制标准ꎬ均属于高度自我控制行为ꎻ而路径思维则是个体为达到目标采用的种种方法与策略ꎬ当在目标实现过程中遇到障碍时ꎬ则创造替代途径实现原定目标ꎮ由此可知ꎬ控制系统与希望感中路径思维的内涵有高度吻合ꎬ它们都需要个体对目标情境进行评估分析并进行行为决策ꎮ前人关于希望感干预的研究也从侧面证明了自我控制感与希望感密切联系的这一结果ꎬ具体而言ꎬ提高个体面对目标情境的自我控制水平可以促进个体希望感的提升ꎮTolltt&Thomas[12]发现通过重新制定目标并付诸行动ꎬ可以打破老兵的 无力-绝望 思维模式ꎬ在行动中增加其自我效能感ꎬ提高老兵的希望感ꎻ张方青[13]通过研究发现团体干预训练可以增强个体希望特质ꎻ陈怡蒹[14]研究发现干预训练可以促使个体对原有目标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ꎬ选择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ꎻ田莉娟[15]结合认知行为理论与个人叙事技术对中学生的希望感
911
进行干预ꎬ进而达到了中学生希望水平的提高ꎮ
综上所述ꎬ高职生自我控制水平的提升ꎬ不仅可以帮助个体远离负面情绪的影响ꎬ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ꎬ可以使个体的希望感(路径思维)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的保健作用ꎬ帮助个体拓展与扩建自己的内外资源ꎬ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ꎮ该研究结果对于在高职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ꎮ
4㊀教育启示
4.1㊀增加希望感相关的课程㊁讲座㊁活动ꎬ助力学生的心理健康
本研究发现ꎬ高职生希望感与其抑郁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ꎬ也即希望感越高的个体其遭受的负面情绪越少ꎮ低希望感(无望感)是个体面对问题时常见的心理状态ꎬ也是存在心理问题学生最常见的主观体验ꎮ高职院校应该基于本校心理健康的工作模式ꎬ开设希望感相关课程与专题讲座ꎬ设置希望感相关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㊁历奇教育活动ꎬ增加高职学生对于希望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认识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提升自我希望感水平ꎬ助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ꎮ
4.2㊀注重希望感的群体差异ꎬ根据性别㊁年级与学科性质的差异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研究发现ꎬ男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点子多 (路径思维)显著高于女生ꎬ但是 坚持性 (动力思维)却显著低于女生ꎻ大一路径思维显著低于大二ꎬ自我控制与抑郁水平高于大二ꎻ文科动力思维与抑郁水平显著高于理科ꎮ这提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群体差异ꎬ有目的地设置教育实践活动ꎮ具体而言ꎬ通过设置特定的分组活动ꎬ引导学生对不同性别之间的希望感差异进行自我观察ꎬ通过替代学习与群体学习取长补短ꎬ实现自身的成长ꎻ根据年级之间的心理特点ꎬ鼓励新生积极参加团体活动ꎬ通过新老学生的帮带机制ꎬ弥补新生路径思维的不足ꎬ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新生活ꎻ注重学科性质的差异ꎬ加强理科生动机意识与坚持性的培养ꎬ提高其动力思维ꎮ
4.3㊀重视低希望水平学生群体ꎬ适时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本研究发现ꎬ低希望感群体与高希望群体相比有更低自我控制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ꎬ这一结果提示我们ꎬ低希望感群体可能更易受到外界社会生活事件的影响ꎬ进而出现心理问题ꎮ因此ꎬ在具体工作中ꎬ我们应重视低希望感群体的心理素质培养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其参加希望感的课程㊁专题讲座与活动ꎬ在群体互助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ꎮ4.4㊀重视细节与积累ꎬ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本研究发现ꎬ希望感(路径思维部分)与自我控制共同影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ꎬ希望感影响心理健康的其中一条路径是通过对于自我控制的提升实现的ꎮ根据前人的研究可知ꎬ个体的希望感和自我控制不是来源于一个宏大目标的实现ꎬ而是个体在既定目标前不断评估分解并完成当前目标ꎬ将目标实现从 无望状态 到 希望状态 ㊁从 不可控状态 到 可控状态 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ꎬ是产生于解决问题的细节积累之中ꎬ这些成功的自我经验又会反过来影响后续的心理与行为ꎬ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系统ꎮ这提示我们在心理教育之中要注意目标与过程的有机结合ꎬ重视提高希望感的过程细节(目标㊁路径思维㊁动力思维)ꎬ在细节中引导个体发现自我控制在目标实现中的积累作用ꎬ通过持续不断的积极反馈ꎬ达到个体的心理素质提升ꎮ
参考文献:
[1]Snyder.C.R.Hopeandtheotherstrengths:Lessonsfromani ̄malfarm[J].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ꎬ2004ꎬ23(5):624-627.
[2]ElliottꎬWittyꎬHerrickꎬHoffman.NegotiatingRealityAfterPhysicalLoss:HopeꎬDepressionꎬandDisability[J].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ꎬ1991ꎬ61(4):608-613. [3]徐强.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ꎬ2010ꎬ18(2):178-181.
[4]蔡瑶瑶ꎬ占丹玲.高等职业学生自我控制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希望感的中介作用[J].校园心理ꎬ2017ꎬ15(5):366-368.
[5]刘会贵ꎬ潘孝富.领导者的希望和自我效能感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ꎬ2011ꎬ31(2):176-181. [6]RobinsonCꎬsnipesK.Hopeꎬoptimismꎬandself-efficacy:AsystemofcompetenceandcontrolenhancingAfican-A ̄mericancollegestudents academicwell-being[J].MultipleLinearRegressionViewpointsꎬ2009ꎬ35(2):16-26. [7]黎志华ꎬ尹霞云ꎬ蔡太生ꎬ等.希望和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自尊水平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ꎬ2013ꎬ21(11):1732-1735.
[8]黎志华.大学生希望感的发展轨迹㊁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长沙:中南大学ꎬ2013.
[9]江子芳ꎬ黄丽华.癌症患者希望水平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ꎬ2013ꎬ12(11):1029-1033.
[10]陆艳ꎬ韦嘉玲ꎬ方琼ꎬ等.团体干预对康复期乳腺癌病人希望水平的影响[J].护理研究ꎬ2015(20):2531-2532ꎬ2533.
[11]赵娜ꎬ凌宇ꎬ陈乔丹ꎬ等.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ꎬ2017ꎬ25(8):1227-1231.
[12]TollttꎬJ.H&ThomasꎬS.P.A.Thetheory-basednuringin ̄terventiontoinstillhopeinhomelessveterans[J].AdvanceNuringScienceꎬ1995(18):76-90.
[13]张青方.大学生希望特质的评定与干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ꎬ2002.
[14]陈怡蒹ꎬ希望理论融入生涯辅导方案以提升国中体育班学生生涯发展概念与希望感之实验研究[D].花莲:国立东华大学ꎬ2007.
[15]田莉娟.中学生希望特质的评定及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ꎬ2008.
[16]易旭灿.劳教人员希望问卷的编制及其干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ꎬ2011.
[17]张艳.园艺疗法对高中生希望感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ꎬ2014.
[18]ZhaoꎬX.ꎬLynchꎬJ.G.ꎬ&ChenꎬQ.ReconsideringBaronandKenny:MythsandTruthsaboutMediationAnalysis[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ꎬ2010(37):197-206. [19]PreacherꎬK.J.ꎬ&HayesꎬA.F.SPSSandSASproce ̄
021
duresforestimatingindirecteffectsinsimplemediationmodels[J].BehaviorResearchMethodsꎬInstrumentsꎬandComputersꎬ2004(36):717-731.
[20]HayesꎬA.F.Anintroductiontomediationꎬmoderationꎬandconditionalprocessanalysis:Aregression-basedap ̄proach[M].NewYork:GuilfordPressꎬ2013.
[21]ChangEC.Acriticalappraisalandextensionofhopetheo ̄ryinmiddle-agedmenandwomen:Isimplicationsforhopetheoryandcounselingamongdiverseracial/ethnicgroups[J].CulturalDiversityandEthnicMinorityPsychologyꎬ2007ꎬ13(2):94-103.
[22]MenningerꎬK.Theacademiclecture:Hope[J].TheA ̄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ꎬ1959(116):481-491. [23]罗月英ꎬ王才康ꎬ闻明ꎬ等.中职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ꎬ2016ꎬ24(8):1243-1247.
[24]禹玉兰ꎬ谭健烽ꎬ李鹤展ꎬ等.广东省大学生希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ꎬ2012ꎬ47
(3):312-315.
[25]VisserPLꎬLoessPꎬJeglicELꎬetal.Hopeasamoderatorofnegativelifeeventsanddepressivesymptomsinadiversesample[J].StressHealthꎬ2013ꎬ29(1):82-88.
[26]FredricksonBL.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ThebroadenandBuildtheoryofpositiveemo ̄tions[J].AmericanPsychologistꎬ2001ꎬ56(3):218-226. [27]高正亮ꎬ童辉杰.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ꎬ2010ꎬ18(2):246-249.
[28]宋国强.高职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研究综述[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ꎬ2014(3):49-51. [29]BernardoABI.extendinghopetheory:internalandexter ̄nallocusoftraithope[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 ̄enceꎬ2010ꎬ49(8):944-949.
[30]李琼ꎬ黄希庭.自我控制:内涵及其机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2ꎬ38(2):41-52.
责任编辑:富春凯
(上接第54页)
㊀㊀人均收入和需求结构㊁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㊁对华直接投资水平这三点都取决于要素禀赋的差异ꎮ中㊁韩两国产业内贸易得以发展的原因在消费者需求结构㊁要素禀赋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ꎬ且随着中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ꎬ两国之间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特征得以显现ꎮ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减弱㊁韩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成了导致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动的原因[7]ꎮ
3㊀政策建议
首先ꎬ从企业角度来说ꎬ应加大技术创造与革新力度ꎬ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ꎬ从而促进高质量水平化差异产品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的发展ꎬ以提高中国在日㊁韩产业内贸易分工体系中的位次ꎮ
其次ꎬ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ꎬ颁布便利措施鼓励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ꎬ引导企业兼并重组ꎻ同时利用法治化和市场化的手段来协调区域关系ꎬ打破行政性垄断与地域壁垒ꎬ以实现国内市场上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通ꎬ推动企业实行跨地区经营ꎬ加强企业的集聚效应ꎬ以促进企业实现规模效应ꎬ从而实现产品的多样化ꎮ
就产业结构的方面而言ꎬ政府可以在原有力度的基础上ꎬ加大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力度ꎬ带动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ꎬ将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从劳动力方面逐渐向技术方面转移ꎬ缩小与日㊁韩在技术要素方面的差距ꎬ从而反过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ꎬ以提高中国在日㊁韩产业内贸易中的地位ꎬ从而提升水平型产业内双边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占比ꎮ
4㊀结语
中国与日㊁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论题ꎮ为验证在中国与日㊁韩之间发生的产业内贸易中ꎬ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与之前相比有所提升ꎬ但仍会以以要素禀赋差异为由而导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类型ꎬ本文以工业制成品为主ꎬ通过分类产业内贸易指数及统计数据ꎬ对中国与日㊁韩产业内贸易所属类型及变动模式进行了分析ꎮ未来ꎬ应更多着力于促进日㊁韩环保型㊁高新技术企业对华投资ꎬ鼓励高新科技企业的创新交流与发展ꎬ将日韩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ꎬ将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从劳动力方面逐渐向技术方面转移ꎬ推动中国与日㊁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更快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发展ꎮ
参考文献:
[1]张冰冰ꎬ单瑜.中日产业内贸易结构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学院学报ꎬ2009ꎬ24(3):33-35.
[2]赵放ꎬ李季.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ꎬ2010(10):35-40.
[3]厉江.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ꎬ2008.
[4]苗子喻.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ꎬ2009:1.
[5]蓝庆新ꎬ郑学党.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与促进策略[J].国际经贸探索ꎬ2011(2):87-90.
[6]傅钧文ꎬ李梁.从中日电机电器产业内贸易看两国分工的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ꎬ2003(4):30-33.
[7]周松兰.中日韩三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ꎬ2004(4):76-77.
责任编辑:李增华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