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思想品德练习题及解答 我们的人身权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之我们的人身权利
1. (2018•天心区校级模拟)宜昌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落实课程计划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中规定:学校应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此规定有利于保障学生的()
A.人格尊严权B.生命健康权C.名誉权D.肖像权
【解答】题干中宜昌市教育局对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规定,旨在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体现了对生命健康权的保护.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
2. (2017•苏州二模)开学初,学校张贴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修订)》,新《守则》删除了“敢于斗争”、“见义勇为”的要求,同时提醒青少年要“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自救”.这一变化的法律依据在于()
A.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B.未成年人年龄小、发展不成熟
C.生命健康权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
D.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比成年人少
【解答】新《守则》删除了“敢于斗争”、“见义勇为”的要求,法律依据是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是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C正确;AB正确,但不是法律依据;D明显错误.故选C
3. 以下行为属于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是()
①排污使他人中毒致残②饲养的动物咬伤他人
③捏造事实在背后中伤他人④生产的食品不过关造成食物中毒。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解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乃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题干中③是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运用排除法,故选D.
4. 对如图漫画理解正确有()
①反家暴可以杜绝家庭暴力的发生
②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是我们生活的“卫士”
③任何人都不得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
④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答】家暴行为危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违法行为.漫画中对家暴用法律的形式禁止,为反对家暴,保护生命健康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启示我们要尊重他人生命健康权等人身权利.②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过于绝对.故选A.
5.如图中同学的行为侵犯了他人哪项权利()
A.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B.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C.侵犯了他人的荣誉权D.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
【解答】《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
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据此判断,漫画中假冒他人姓名的行为侵犯对方姓名权,A符合题意;漫画内容未体现对他人名誉权、荣誉权和肖像权的侵犯,BCD排除.故选A
6. 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
A.吕同学散布学习对手高同学是小偷的言论
B.某公司指出韩某档案中有考试作弊的记录
C.报纸上公布索尼问题相机可以退货的消息
D.超市工作人员通过监控指证马某偷拿东西
【解答】《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据此判断,吕同学散布学习对手高同学是小偷的言论,损害了高同学的名誉,侵犯其人格尊严权,A符合题意;某公司指出韩某档案中有考试作弊的记录、报纸上公布索尼问题相机可以退货的消息、超市工作人员通过监控指证马某偷拿东西都是事实,不侵犯人格尊严权,BCD排除.故选A
7. 某班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活动。

下列案件中,小法官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邓某因与同学许某发生口角,在班级微信群编造许某偷盗他人手机-小法官:“邓某诽谤侵犯了许某的名誉权,应赔礼道歉”
B.金某因弄丢曾某的篮球,放学后被曾某强行用绳捆绑手脚,逼迫金某给钱-小法官:“曾某非法拘禁金某,侵犯了金某的人身自由权”
C.《重庆晨报》未经本人允许,头版刊登重庆一中文理双状元采访时的合影-小法官:“该
报刊未经本人同意,侵犯了状元的姓名权”
D.初中生小朱因学习成绩差,爸爸让他留在家里帮忙照看生意-小法官:“爸爸的做法侵犯了小朱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解答】我国法律保护公民名誉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和受教育权.依据基础知识判断,邓某编造许某偷盗他人手机的行为损害许某的名誉权,曾某强行捆绑金某手脚逼迫金某给钱的行为侵犯金某的人身自由权,初中生小朱爸爸强制小朱辍学的行为侵犯小朱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ABD正确,排除;《重庆晨报》未经本人允许、头版刊登重庆一中文理双状元采访时的合影的行为侵犯其肖像权,C错误.故选C
8. 《法律在线》栏目邀请市民参与互动。

下列市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贩毒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危害了社会
②给同学起外号是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
③散布谣言尚不够刑罚的是行政违法行为
④未成人与成年公民具有相同的权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贩毒是犯罪行为,犯罪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散布谣言尚不够刑罚的是一般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①③正确;给同学起外号是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不是姓名权,②错误;未成年人与成年公民权利不同,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年满18周岁成年人的权利,④错误.故选D
9. 顺德区检察院将非法泄露30余万公民个人信息的陈某等5人送上了被告席。

法院以非法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罪对5名被告作出判决,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该案例表明()
A.任何人和机关都不能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B.未经他人同意泄露隐私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C.案例中的被告人是一般违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
D.法律禁止非法收集、传播公民个人信息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公民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法院以非法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罪对5名被告予以处罚,表明我国法律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禁止非法收集、传播公民个人信息,D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国家机关出于正当目的可以通过合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未经他人同意泄露隐私不一定触犯刑法,B绝对;C错误,案例中被告人触犯了刑法,是犯罪行为.故选D
10. 民法总则强调,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和传输,也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出售。

这一规定()
A.表明公民个人信息是无法保护的
B.能彻底杜绝侵害公民隐私的行为
C.表明公民的隐私只能靠法律保护
D.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
【解答】公民个人信息属于公民隐私.民法总则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规定,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D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B“彻底杜绝”说法绝对,排除;C错误,保护公民的隐私不仅仅是法律.故选D.
11. 201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就打击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出台司法解释,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严打泄露个人信息“内鬼”等五大
社会关注焦点问题有了明确规定。

其中,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50条敏感信息即可入罪。

这一材料说明了:()
①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②国家打击个人信息泄漏有利于维护公民隐私权
③出台的司法解释使个人信息泄露罪的审理更加依法依规
④在法律的严打之下,公民的个人信息就不会被泄露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解答】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你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以此分析材料可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就打击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出台司法解释,体现了国家打击个人信息泄漏有利于维护公民隐私权,出台的司法解释使个人信息泄露罪的审理更加依法依规,所以②③是正确的选项;①选项不符合题意;④选项太绝对,排除.故选D.
12. 据央视315曝光,近年,郑州有一支无资质、无医学背景、无认证的“三无体检队”进入河南省几百所中小学进行体检,要求体检的孩子填写“视力异常登记表”获取其个人信息,截止到目前已获得134280条学生信息。

这一行为侵犯中小学生的()A.监督权B.自主选择权C.隐私权D.依法求偿权
【解答】个人信息为公民隐私.题文材料中“三无体检队”获取学生个人信息的行为侵犯公民隐私权,C符合题意;题文材料中未体现对公民监督权、自主选择权和依法求偿权的侵犯,ABD排除.故选C
13. 材料一:
材料二: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法在保护个人信息、治理诈骗、网络实名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画出了网络世界不可碰触的“红线”。

如网站在提供服务时,不实行用户“实名制”最高可罚50万元人民币,而对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企业、机构、个人即使无所得也可以最高罚款百万元。

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起实施。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意义。

(3)当你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而利益受损时,你会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答案】(1)材料一说明了网民信息泄露问题严重,人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材料二说明了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2)①法律具有规范、评价、保护作用.
②国家通过制定《网络安全法》有利于规范网站和企业、机构和个人的网络活动,有利于加强打击网络犯罪,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网络环境.
(3)学会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如可视受伤害程度,要求其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或要求其消除影响、赔偿损失,严重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14. 据报道,2017年2月,邯郸广平县人韩某在网络媒体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多次跟贴评论,捏造事实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进行侮辱诽谤,恶意中伤。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依法将韩某抓获,对其行政拘留并处以罚款。

(1)韩某为什么受到了法律制裁?
(2)作为网民,我们从这一事件中得到什么警示?
【答案】(1)韩某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权,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①公民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守法;②公民行使权利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③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不法分子暴力侵害中小学生的恶性案件。

一时间,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举国上下关注校园安全问题,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成为全社会保护的重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类突发暴力事件,侵害了我们的哪一项人身权利?我国主要有哪些法律保障我们的这项权利?(至少写出两部法律)
(2)我国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
(3)我们应该如何行使并维护自身的这项权利?
(4)如何预防和避免校园安全问题的发生?
【答案】(1)生命健康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
(2)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首要的人身权利,是公民参加一切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一旦丧失,任何权利都是去了意义.
(3)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焕发向上的精神;在患病时及时,医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当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注意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使自己处于安全环境.
(4)社会:确保学校各类设施的质量,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等.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做好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完善安全设施;消除安全隐患等.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依法自律,正确对待学校和父母的教育;掌握安全自救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救能力;勇于同危害校园安全的行为作斗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