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第一章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传第一章读后感
苏东坡传第一章读后感
苏东坡传第一章读后感,有些人死了,可是还活着,苏东坡便像
是这样的人,下面是带来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送阅读!
上午离单位出走,巡视了东沟,下村,大阳一带,但见万物复苏,桃杏争宠,长河两岸,麦草青翠,天下一派太平生机之景,遂至国保
单位汤帝庙,拜谒祈福,愿天佑华夏,早日实现中国梦。

购书两本,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本黄仁宇的《中国大
历史》。

虽然春天不是读书天,但春节放空至今,脑袋不易闲置,该激活
运转了。

此为《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系列之“序”。

但这个“序”字,苏东坡一辈子可没写过用过一次,原因无它,
此乃其祖父名讳也。

所以老苏一辈子作品前面的“序”都变成了“引”。

今天这篇读书笔记的“引”,是想说,平某的读书笔记不想完整
系统的引用,而只想把触动心扉的情节和感悟,出来,因此可能是非
常碎片化的。

这是因为从时间和精力上,是有困难的。

这可能与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精神上是非常契合的,他在
这本书的“序”中开宗明义: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
是以此为乐而已。

哈哈,这么坦诚的话确实也道出了平某的心声,不读书不,这生
活实在无趣啊。

全家赴美之时,带了很多关于苏东坡的珍本古籍,当时他确是想
写一本关于苏东坡的书的,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即便这些事不能达成,老林的想法是: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
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
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志写他的
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理由吗?阅读到此时,平
某深感认同,与有趣的人交流,就是阅读他留下来的作品啊。

现在的微博看似把你和“有趣的人”的距离拉近了,但除了满足
你好奇的窥视,还更应该通过作品来与其真正的交流。

只有阅读,才能通晓一个“有趣的人”全部,也只有阅读,才更
可能深刻理解其命运和性情。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但他无所畏惧,像一阵清
风“愉快”的度过了一生。

老头儿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
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和平某的“看到的每一个女孩都是真”,
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当你翻开心扉之后,触目所及,皆是美好。

嘴有多毒,心有多苦,所以那些心下戚戚成天生活在愤怒仇视当
中的人,是可怜之人,是真有病,得好好治。

老苏有这样的好性情,林语堂总结其是“从佛教的否认人生、儒
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众产生了他的
混合的人生观”。

传统文化不能丢,天下没有新鲜事,核心价值观,其实没离开过“儒释道”。

读完序言,正式进入正文章节,在第一章和第二章里,老林简略
凝练了老苏的“一生”和“出生”。

里面谈到如何写作的观念,苏东坡化身语文老师,这样教诲:
“做文章大概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见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
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读到这里,平学生提笔旁注“顺势(行);量力(止)”,顺势而为,量力而行,确是我工作做事十余年的总结,做文章也是如此,“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那么可言的”,
行云流水,说的就是自然不做作。

自然不做作的文字,才是好文字,反其道行之,就会“不作,就
不会死”,所以作人,都不能“太作”。

苏东坡也有将这样的发给他的朋友,“我一生乐在执笔为文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

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与此者也”,阅读到此,感觉千年之前
的苏前辈并未走远,对苏老师的写作感悟,平某感同身受,敲键盘至此,不禁抬头望了望墙顶,默默的点了三下头。

“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乐的力量,就是文学本身的报酬”。

试想苏东坡活在当下,该是多么洒脱啊,老苏一定也会开个 **,
隔三差五推送随笔诗札,并在文后附上支付,读者假设感到阅读的快乐,还可以“供养”或者“**”。

当然,老苏是不会在乎的,只是因为好玩。

林语堂阅读完老苏七百首诗词,八百多通私人书简后,化身苏东坡自我总结因为是天蝎座,所以才一生饱经忧患的原因,这和晋城著名的天蝎座研究专家**雷先生有一拼。

林语堂研究说,在天蝎宫下,深度影响了老苏的命运,“不管是好,坏,他总是的箭垛,太好的,他当之有愧;太坏的,他无端受辱。

这种命运和韩愈的命运相似。

韩愈降生也是属于同样的星座,韩愈也是因固执己见而被朝廷流放。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剧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假设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表达.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
最坚硬的一局部,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
越地怒吼,傲慢地飞翔.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下简称《苏》)中写道:“苏东坡
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过于自负了.他的'很多新法,如
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
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他的许多贤臣都变贬到了其
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
竭力 ,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
杭州.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
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
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那么是些动人的抗暴诗.”
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李定等)成心把他的诗
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
因为作诗挖苦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
诗案”.坐牢103天.
然而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
救药.”可见他并不为权势所趋,并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
心中的真理.
后来英宗皇后把苏东坡召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当苏东坡来到京城之后,他仍然意志坚决的与朝廷中的** 之辈对抗,他想从根本上
国家的吏治.
苏东坡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他只知道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对于这些,他是丝毫不在乎的.
苏东坡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
的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百姓的新政.
他的坚持是有意义的.他的坚持使青苗法完全废止,使赤贫百姓的
欠债连利息在内一律宽免,更使**的吏治出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
而,“聚蚊成雷,积羽沉舟,寡不胜众.”在无数的重伤,玷辱污蔑中,苏东坡自己觉得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最终还是选择了请求外放.
之后再没有哪位大臣像他那样在朝中坚持着正义与群小对抗了,苏东坡死后25年,北宋 ,曾经鼎盛一时的王朝在北方铁骑之下化为了灰烬.
平凡的人对于“光辉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

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那么
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方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

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

他满足了我们文人的所有梦想。

顶着一副粗暴老农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

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的百姓。

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

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决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郁郁葱葱,屹立不倒。

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

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

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

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

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

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

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
上下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
部带走。

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
情味的一个。

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送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
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

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
生始末。

苏东坡正是如此。

从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

他的奏章、他的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一心为民的感情。

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

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他把脊梁挺得更硬。

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的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

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的阳光的
味道。

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
因为感慨。

羡慕他的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

喜爱他儒者的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

也更感慨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的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

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