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课件
拿来主义课件
这是一个关于《拿来主义》优质课一等奖课件PPT,主要是了解简介,背景介绍,整体把握全文,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拿来主义课件,欢迎阅读参照~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爱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爱,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爱不喜爱。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入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爱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爱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

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索,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

(生读5分钟)
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来。

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

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
(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

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你说的很不错。

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吗?
生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么看?
生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说说理由。

生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踏踏实实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

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

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

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

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

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

……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

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说的太好了。

大家激励一下。

(生鼓掌) 生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师:很有道理。

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
生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

师:鲁迅反对“送去〞?
生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段有一句话:“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的文化交流的,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

(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

他刚刚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

生10:但是我不明白,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哪个同学?
生4:注解⑦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

生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

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

生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显然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

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
生12:我觉得就是讽刺。

“大师〞加了引号,“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
生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

生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

(生笑)
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

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

但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思想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假设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

生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就是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
师: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好,你说说吧。

生15:……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解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

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

师: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
生15:说不好。

师:看书。

生15:“中国也不是〞,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

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

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托尼思想,魏晋文章。

〞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

生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鲁迅先生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

师:什么心理?
生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

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

师:能具体分析吗?
生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

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

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

你分析得也有道理。

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国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

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刚的问题了吧。

好,你来。

生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执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必需有正面说理的文字。

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执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
生:(小声)怎样执行拿来主义。

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

(生读书)
生18:举了大宅子的例子。

生5:是比喻。

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

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生5:“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18:占有,挑选。

师:“占有〞就是“要拿来〞。

“挑选〞就是——
生:(小声)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诠释。

生1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说的是“占有〞,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拿来什么?
生19:文化遗产。

师: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拿来〞。

这外
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外国现代的文化。

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
生:(小声)“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一把火烧光……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是废物〞。

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

如何选择?
生20: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

师:刚刚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
生21: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

师:**是只是有毒吗?
生21:有害又有益,所以要让其发挥有益的一面。

师: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

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

课下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生:(小声)唉!
师:怎么?有看法?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

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
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读书)
生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

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举了英国的**、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
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必需要勇气,更必需要思想。

生1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是不是病句?
师:是不规范的句子。

生16: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

师:这种写法被人称作“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

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显然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

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够,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

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
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

课件:是“拿来主义〞?还是“吸取精华〞?
课件:是“拿来主义〞?还是“吸取精华〞?
我所任教的是六年级英语教学,使用的课本是牛津上海版带有上课用的配套光盘,这套光盘优点很多:〔1〕导入环节形式多样;〔2〕各个教学环节的制定新颖;〔3〕课件的色彩搭配优美;〔4〕图片与动画结合,使得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课件中所包涵的诸多优点,极大的提升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同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面。

在刚刚踏入教学这一领域里,一切都是崭新的,特别是刚拿到这个教学的课件时,真有点如获至宝的感觉。

因此,在刚开学的前几个星期,我采纳的是“拿来主义〞,从中收获很多的。

但是随着每一次的教学的进行,有些弊端便逐渐暴露出来。

例如:〔1〕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2〕活动的制定过于复杂,同学难以按照预想的进行;〔3〕有些情景的创设与同学的实际生活相脱离等等。

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我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对课件进行“改头换面〞,具体几个例子如下:
1. 在 unit 3 Spending a day out together 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的是be near 和be far away from 的句型,课件中是利用Map of Green Island 进行这两个句型的教学,在我看来同学对这个地图比较陌生,因此我在后面补充了泰
日地图,在学习了这两个句型之后,让同学利用泰日地图进行联系这两个句型,这不仅使教学的内容与同学身边的事物相联系,也达到了让同学能够主动用英语表达身边事物的目的,使同学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

2. 在unit 4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的第三课时,课件上导入部分是采纳读句子看图片猜职业的`方法,由于里面句子过长有部分的生单词,合计到导入的效果,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合计。

这一课时主要是以职业为中心而创设的一个采访情景,因此我抓住采访这个角度,给同学播放一段英文的采访录像,而这段录像里的人物则是大家所熟知的明星王力宏。

播放这段录像之后就问同学这段录像里他们在干什么,进而导出生单词interview, 然后在围绕采访这个单词让同学进行头脑风暴活动:当你在采访别人时,你最想问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由于开始部分同学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在头脑风暴这一环节同学踊跃回答问题,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下面的环节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3. 快乐的放弃。

我不仅进行了改变,有时还进行适当的删减,虽然在删减时有种忍痛割爱的感觉,但在删减之后发现,那种痛便消退了许多,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

课件中活动制定的环节多,任务量大,有些环节词汇量大,有些环节的制定依据市中心同学的实际状况,由于我们是乡村学校,同学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有些情景的创设相关于
他们来说还是很陌生,同学很难在课堂上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一旦教学中出现这种尴尬,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对课件进行分析,提取合适我们同学的教学环节,然后依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制定合适自己同学的课件,使得在使用这些课件时,既不盲目的使用又不全盘否定。

经过删减与改编,理清教学的思路,教学任务清楚,同学也很容易接受这种方式。

课件中有些部分的制定很有新意,这样可以让教学更美丽。

但是,教学制定有它的特别性,并不是越新越好,也不是越复杂越好,更不是越奇越好,一味的求新求奇,绕来绕去,会很容易让同学如坠云里雾里。

这样的新颖只会同学吃苦头,一堂课下来老师累同学也疲惫。

同时,不要过分的依赖课件。

过分的依赖,往往会过犹不及。

在新课程教学中,即使采纳了新的教学形式,如果对教学的理念一知半解,对教学课件不加具体的深入研究,不吃透课件中制定的理念。

那么这些新的做法就可能停与表面,流于形式,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

课件帮助了我们,减轻了我们许多的负担,但不要盲目的使用,要学会先读懂它然后在进行改编,这样课件才会为我所用,才能发挥出它的内在的价值。

在由“拿来主义〞到“吸取精华〞的转变中,熟悉到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