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在各个领域,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满井游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
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
(共1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 廿二日天稍和()
② 泉而茗者()
③ 柳条将舒未舒()
④ 呷浪之鳞()
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
(2分)
① 若脱笼之鹄
② 娟然如拭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
译文:
17. 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其特点是(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
18. 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
“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4、① 暖和② 喝茶③ 舒展④ 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 “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始”、“未始”、“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
(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2
初读理解。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上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子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将文中_______处填上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字词。
(1)局促一室之内____________
(2)娟然如拭____________
(3)知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____________
(4)徒步则汗出浃背____________
(5)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____________
3.翻译。
(1)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柔梢披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段中“余寒犹厉”的“余”和“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1)拘束(2)美好的样子(3)洗脸,梳掠(4)湿透(5)晒,吸。
3.(1)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
(2)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4.“余”与“犹”两相映衬,表现了寒流不肯罢去的样子。
5.水光山色,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3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
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
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
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
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
③〔交衢间〕指路边。
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
⑤〔布席〕安设筵席。
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
曹,成对。
⑦〔妍媸(chī)〕美和丑。
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
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
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
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袁宏道《满井游记》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C.得数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一人缓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属予作文以记之 D.郊田之外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4.文段理解。
(1)甲文写景,以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的热闹场面。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
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
1.C
2.B
3.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或:柳树枝条好像在舒展又没有舒展开,柔软的柳梢在风中飘摇,麦苗像兽颈上的鬃毛,约有一寸来长。
4.(1)春(初春之、早春之)自然游人聚饮斗歌
(2)答案示例:① 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 点:“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
② 面:“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 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
”
③ 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 点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辈。
” 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听者魂销。
”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4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
学校李传鹏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ùi)面而髻鬟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 冻风时作()⑵高柳夹堤()⑶泉而茗者()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作则飞沙走砾。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若脱笼之鹄。
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红装而蹇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未不能以游堕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居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情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近景远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暖和,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 而此地适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来源:学,科,网Z,X,X,K]
D.文章卒章显志,“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1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
答: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译文:
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二)(15分)
11.(1)作:起,刮起。
(2)夹:在两旁。
(3)茗:煮茶,喝茶。
(3分,每个1分)
12.A(2分。
A项“则”:连词,“就”。
B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
D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
)
13.D(2分。
“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错误,应该是:他庆幸自己的官职是个闲职,不怕耽误公事,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1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
(3分,每要点1分,意近即可。
)
15.(1)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
(2分)(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所有(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毛羽鳞鬣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潇洒地徜徉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5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2.廿二日、满井
3.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寸许。
4.若脱笼之鹄
5.晶晶然……匣也;如倩女……始掠也。
6.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办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初至西湖记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chù)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①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③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杂记》)
【注】①棹(zhào):动词,划(船)。
②娥:美女。
③东阿王:指曹植,曾作《洛神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波色乍明乍:___________
(2)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___________
(3)从武林门而西西: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如倩女之面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A、红装而蹇者。
(《满井游记》)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醉翁亭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的景物描写都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将景色描写得生动形象。
【甲】文在描写水波时突出了其___________的
特点,【乙】文在描写水波时突出其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甲】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初、始;(2)湿透;(3)向西。
2、D
3、(1)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美好得如同擦拭过一般。
(2)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4、比喻;清澈明亮;轻柔
5、结构上回应首段,内容上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意思相近即可)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7
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满井游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土膏微润(2)波色乍明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冻风时作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D.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此地空余黄鹤楼。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小题4】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象?抓住了这一季节的的特点?作者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
【小题1】(2分)(1)肥沃(2)初,始,刚刚。
【小题2】 (2分) A
【小题3】(3分)不能够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就只有我这个官了。
【小题4】初春景象。
乍寒还暖、万物复苏的特点。
情感:略。
见八下课文206页。
(每点1分,共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相同都可以。
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
A项中的“之知”“之有”都是倒装句,意为“知之”“有之”,“之”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 堕”“ 潇然”“惟”,本句中的“夫”为发语词,无义,最后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
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第一段文字和文中的景物描写内容,即可知晓所写季节为初春。
本文是所学课文,作者表达的情感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回答,即对官宦生活的厌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8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土膏微润()
②波色乍明()
③柔梢披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
①描写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树、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揭示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
③麦田浅鬣寸许。
()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肥沃②始、初③散开
2.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喝酒唱歌的,穿着鲜艳服装骑着毛驴的,也时时可见。
3.美好的景物和欣赏的人们。
(早春的景色和游人的活动)
4.①描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描写树、麦: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若脱笼之鹄。
④揭示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①比喻②对偶③比喻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答案不唯一)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14分)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来舒,柔
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棹(zhào),橹,这里指划船。
②东阿王,即三国时的曹植。
洛神即曹植所写《洛神赋》中人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
(1)徒步则汗出浃背(2)从武林门而西
2.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冷光乍出于匣也。
A.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B.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C.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4.从全文看,【甲】第①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3分)
5.【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中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2分)(1)湿透(2)向西。
(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