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的单位、读法及物理意义。

3、掌握密度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测定物质密度的原理,并用此原理进行密度的测定。

★课程内容
1、测量原理
2、量筒
3、物体密度的测量
★重点——①量筒的正确使用;②密度的测量。

★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具——天平、砝码、量筒、水、物块
★过程
一、测量原理天平量筒或量杯
二、量筒(用挂图展示)
1、单位:mL 1mL= 1cm3
2、原理:排水法
3、读数:视线与液面凹面为准。

三、密度测量
1、固体的密度
(一)沉于水,不溶于水的固体
a.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b.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1思考:能不能将a、c步骤交换进行?
c.物体没入水中,总体积v2
(二)不沉于水,不溶于水的固体
体积测量:(1)压入法(2)助沉法
例1、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的助沉法测蜡块的密度,已知蜡块的质量为m,则蜡块密度的表达式
(三)沉于水,溶于水的固体
例2、方糖是一种用细白砂糖精制而成的长方体糖块,为了测量它的密度,准备了下列器材:天平、量筒、毫米刻度尺、水、细白砂糖、小勺、錣子、保鲜膜、破璃棒,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此题注意:①确定方法;②选用器材。


★小结:体积测量:
①使用刻度尺(规则体)
②排细小固体法(细砂之类)
③排饱和溶液法
④裹保鲜膜法
★反思:
§6.3(2)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砝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5.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课程内容
1、液体密度测量方法
2、特殊测量方法
★重点——各种特殊的密度测量方法
★难点——对替代法的理解
★过程
四、液体的密度测量方法
方法一:
这个方法可以。

但V缩小,测出偏大。

m1 m2
步骤:1—— 2——
方法二:
这个方法更好
m m2
小结:测量方法——先测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倒一部分入量筒中,再测剩余液体和溶器的质量。

五、特殊测量方法
1.只有天平,没有量筒→用等体积的水替代
例1、现有一只空瓶、水、天平,欲测出某牛奶的密度,请写出测量方法和密度表达式。

m奶=m2-m0
水奶 v奶=v水=
m o m1 m2
步骤: 1——2——3
例2、小红在海边拾到一块漂亮的小石块,想测出它的密度,但只有天平、烧杯和适量的水,没有量筒,你能否帮她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取出石子再用水填到b位置
这里解决了“石块附有水”的问题
m1 m2
v石=v水=
2、只有量筒,没有天平→用等质量的水替代
例3、老师拿出一架天平,但无砝码,无法测出物体的质量,还有量筒和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一些水,要求测出一个玻璃球的密度,请说出你的方法。

v v2
1
步骤: 1 ——————— 2 1——— 2
玻璃球的密度:
★小结:结合例题小结
★反思: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砖块放在水平地面上,若沿虚线截为相同的两块后,一块叠放在另一块上,则前后两次
A.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l:2
B.密度之比为2:1
C.受地面的支持力之比为2:1
D.对地面的压力之比是l:2
2.甲乙两物质密度之比是4:1,用甲乙分别制作了质量、体积均不相等的两个正方体A、B,A、B的质量之比为3:4,边长之比为1:2,则可以判断
A.A物体一定为空心
B.B物体一定为空心
C.A、B均不可能为空心
D.A、B空心与否均不能判断
3.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正确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4.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5.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成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

下列关于上述“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B.属于虚像的是④⑤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①②⑤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
6.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无锡市举办了全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

下列词语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对它的解释相符的是()
A.清澈见底——光的反射 B.坐井观天——光的折射
C.海市蜃楼——光的直线传播 D.波光粼粼——光的反射
7.将两块相同的方糖分别投入到两个质量相同,温度不同的装水烧杯中,发现温度高的烧杯中方糖消失的快,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方糖吸收热量熔化了
B.方糖的消失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C.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
D.方糖的分子大小保持不变
8.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9.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

下列关于地球的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

凝华形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
10.每年看春晚都会有一段痛苦难熬的时间,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让人听不见电视声。

下列方法中属于从噪声的传播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A.小区内严禁燃放鞭炮 B.将电视音量调到最大
C.紧闭装上双层玻璃的窗户 D.带上防噪声耳机看电视
二、填空题
11.在影视剧拍摄中,常用“巨石”道具从高处落下将演员砸成“重伤”,呈现出惊险的情景,这些“巨石”道具的材料密度_______真实石头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

请说明理由______。

12.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传播;
(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像,这个像是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现象。

13.在图中完成未完成的光路图。

(_____)
14.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_____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_____(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在北方的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0℃以下,窗户的玻璃上就会形成一层冰花,这层冰花在窗户玻璃的_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
15.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_____(“响度”或“音调”),小提琴演奏的乐曲是通过_____传入听众的耳朵。

16.亚洲飞人苏炳添2018年8月26雅加达亚运会百米决赛中一举夺冠,起跑时的速度是9.7 m/s,中途的速度是8 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2 m/s。

如果他的成绩是9.92 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三、计算题
17.目前,地铁已成为市民首选的出行方式.
(1)若A站到B站的距离为1500米,行驶时间为2分钟,假设列车在两站之间做匀速直线行驶,求地铁在这段路程中行驶的速度v.
(2)若地铁车厢总长度为140米,整列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通过长度为1660米的平直隧道求通过隧道的时间t.
18.判断一个铝球是否是实心的,他们对铝球进行了测量,实验数据如下:(ρ铝=2.7×103kg/m3)求:
(1)该铝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2)若铝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水,水的质量是多大?
四、实验题
19.如图是李明同学“测量瓷砖块密度”的实验步骤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______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瓷砖块的质量时,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瓷砖块的质量为______g;
(3)因瓷砖放不进量筒,李强同学改用如图乙、丙所示的方法测量瓷砖块的体积;
①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砖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作上标记,然后取出瓷砖块;
②量筒中原有 34ml 水,现将量筒中的水缓慢倒入取出瓷砖块的烧杯中,让水面达到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4)该瓷砖块的密度为______g/cm3
(5)乙图中的实验顺序会导致瓷砖块密度的测量值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20.(2017•东营卷)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 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___(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

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

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

2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装备如图:
(1)将玻璃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用三角板检查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是否_____。

(2)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_____为止,此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标出蜡烛B的位置,测出蜡烛B与玻璃板之间的距离,此距离就是像距,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叫做_____。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22.小明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均匀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渐渐上升。

他突
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水沸腾前,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是否是均匀的呢?由此他提出了下列几种猜想:猜想1: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快后慢
猜想2: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
猜想3: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是均匀的
猜想4: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再慢
(1)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

(2)如图甲,他在操作过程中有何不妥之处。

_____
(3)他纠正错误后认真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并作出了如乙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验证了猜想。

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

(4)若小明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沸腾,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

23.几位同学如图甲、乙所示实验装置做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轻轻敲击音叉,听到音叉发出声音,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

(3)如果在月球上完成图乙所示的实验,挂在左边音叉旁边的小球_____像图甲那样弹起。

(填“会”或“不会”)
24.(1)如图甲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宽度宽度是_____cm;
(2)如图乙,秒表的读数为_____s。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1.小于根据m=ρV当体积相同时,密度小的道具材料质量较轻,不容易砸伤人
12.直线虚折射
13.
14.汽化液化内侧
15.音调空气
16.08
三、计算题
17.(1)12.5m/s(2)0.03h
18.(1)该铝球是空心;(2)5cm3;(3)5g。

四、实验题
19.平衡螺母 32 4 偏小
20.6(10.2~10.8 均可得分)照相机左变小没有发散前方(或前面、前边)
21.垂直完全重合等效替代法不能虚像
22.秒表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4 开始要加热石棉网和杯底,水温上升慢,最后水温较高散热快,水温上升又慢散失的热量大于(或等于)吸收的热量
2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不会
24.50 337.5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石块的密度,采用下列实验步骤,其中多余的步骤是()
A.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B.用天平称出量筒的质量
C.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内水的体积V1
D.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在盛水的量筒内,记下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2.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B.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小
C.冰熔化成水,密度变小
D.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应用这一成像原理的是( )
A.潜望镜B.放大镜C.照相机D.投影仪
4.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树荫下的光斑
B.手影
C.月亮的“倒影”
D.笔“折断”了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A.幻灯机B.照相机C.放大镜D.潜望镜
6.两块完全相同的平行玻璃砖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相互垂直,如图所示。

一束单色光从左侧水平射入左侧玻璃砖,从右侧玻璃砖的右侧射出,则经过两块玻璃砖的出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
A.平行B.不平行,向上偏折
C.不平行,向下偏折D.都有可能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比0℃的水冷
B.﹣6℃读作“零下6摄氏度”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25℃
D.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8.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水,下面的图象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A.B.C.
D.
9.2018年9月24日,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台中秋晚会在山东曲阜尼山圣境举行,众多明星演员到场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合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B.现场观众合唱的声音比明星演员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C.歌声通过空气传人现场观众的耳朵
D.离舞台较远的现场观众虽看不清楚演员本人,但“听其声而知其人”,是通过声音的响度来判断是那位著名明星正在演唱
10.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

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

风暴产生的次声波无法被人耳听到,原因是次声波的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

请根据图像进行分析:
(1)当V甲= V乙=50cm3时,对应有m甲=______,m乙=______。

(2)当m甲= m乙时,则V甲_______V乙(填“>”、“<”或“=”)。

(3)甲物质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12.在用电饭锅蒸包子时,透过玻璃罩可以看到包子较大,而实际上我们看到是包子的一个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玻璃罩起到了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作用。

13.夏日雨后初晴,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_____现象。

雨水冲刷后的树叶绿得发亮,这是因为树叶_____了绿光(选填“吸收“或“反射“)。

平静的湖面能清晰地映出岸上的美景,这是因为光的_____形成的_____(选填“实”或“虚“)像。

14.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性质制成的。

人的正常体温是_____。

15.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
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_ 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6.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滑雪
当滑雪者从雪山顶峰风驰电掣般下滑时,你是否想到为什么白雪轻飘飘、软绵绵的,却可以承托高速奔驰的滑雪者呢?
白雪内右很多小孔,小孔内充满空气。

踏着滑雪板的人把重都压在滑雪板上时,雪内的空气就会被逼出;因此,滑雪板不是与雪地直接接触,而是在一层气垫上滑行。

这层气垫不但对滑雪板施加一个向上的托力,并且减小了雪地与滑雪板之间的摩擦。

然而,这层气垫只能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

如果滑雪者在雪地上停留超过一秒,就会沉下去。

(1)滑雪板可以轻易再雪地上滑行,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滑雪板的长1.5m、宽12cm,滑雪者的速度最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m/s,他才能不会再雪地上下沉。

(3)若滑雪者与滑雪板总重为720N,当其站立再水平雪地上时,滑雪板对雪地的压强为__________Pa。

三、计算题
17.一个瓶子的质量为200g,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700g,装满某种液体时的总质量是600g,则这种液体
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已知水的密度是ρ水=1.0×103kg/m3)
18.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1=0.4kg的水.求:(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密度ρ石块=2.6×103kg/m3)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总.
四、实验题
19.小敏在实验室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

横梁静止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

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端移动(选填“左”或“右”)。

(2)小敏先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

天平平衡后,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_ g;然后,小敏将小石块用细线系好放进盛有20ml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升高到如图丙所示的位置;则该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 g/cm3。

(3)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_________)
20.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实验.它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镜片,观察到了如下现象.
(1)将近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作用,他应该是透镜.据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填“前方”或“后方”).
(2)取下近视眼镜片,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然后将另一个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光屏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又变模糊了,再使光屏靠近透镜,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发光体清晰的像.说明带上这个眼镜可以矫正眼.
2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
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 B__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关于镜面的__________.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 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__________(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5)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物距和像距测量的影响,图乙中____ 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22.如图所示,是某个小组绘制的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_______℃,在第2min海波是_____态。

由此图像发现熔化时间过短,不易观察熔化过程,请你为此提出改进方法: _____.
23.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用实验进行探究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甲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 .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____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_______.
(2)请你据图乙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 ______ 点.
24.如图所示,甲、乙为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时间时打出的两条纸带中的一段。

打点计时器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秒。

(1)在甲图中,从A 点到达G 点,所用的时间______s ,从A 点到G 点的过程中,纸带是____拉动的(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

(2)在乙图中,A 点到D 点的时间___________从D 点到F 点的时间(“大于”、“等于”或“小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1.50g 25g < 1×103
12.虚,放大
13.色散 反射 反射 虚
14.液体热胀冷缩 37℃
15.振动;音调
16.(1)滑雪板与雪地之间形成气垫,减小了滑雪板与雪地的摩擦;
(2)1.5;
(3)2000
解析:(1)滑雪板与雪地之间形成气垫,减小了滑雪板与雪地的摩擦;
(2)1.5;
(3
)2000
三、计算题
17.8×103
18.(1)400cm 3;(2)100cm 3
;(3)1160g
四、实验题
19.右 54 2.7
20.(1)发散;凹;前方;(2)远视.
21.不需要 对称 不能 B BD
22.固态 增加海波质量
23.长度 a b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A B
24.12 匀速 大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