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二十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二十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近来,《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相继登上热播榜首。

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传奇,叙事布局环环相扣,人物形象立体饱满。

然而它们最引人注意的闪光点却不是这些,而是结尾时主人公之间关于信仰、生命和爱的对白。

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标志着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战争文艺作品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自信力,才会产生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就战争题材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回望性的思考,但在创作主旨、审美理念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八十年代之后,战争文艺创作开始摆脱单一性态势,出现了新历史主义和国家民族形象意识较强的重构型作品,如《红河谷》等作品。

新世纪以来至今,人们开始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哲理反思型的战争文艺创作逐步成熟,如《集结号》等。

这类作品对生命个体的战争体验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追问,对宏大战争历史进行了本质性的探索,具有浓郁的生命哲学思考和理性精神叩问的色彩,达到了中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的新高度。

《无问西东》等作品能做到在叙述历史、表现战争的同时,既真切再现了战争年代的惨烈风云,又在再现时拥有着足够的自信,对战争双方的个体都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达到了从容自信、包容悲悯的哲思之境。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既在经济层面上走向了繁荣与富足,在国际事务中呈现出底气十足的大国自信,更在文化领域建构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

这一体系接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在开放化、多元化的语境中确认了前行的思想资源。

这一种以“推己及人”“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思想,使得文艺作品具备了超越性的自我生长力,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哲理反思品质奠定了思想资源。

战争文艺应当表现战斗者的牺牲精神和英雄壮举,也应当探索战争的历史意义,但却不应热衷于简单地表现胜利方的欢欣之情。

战争文艺应该更加关注的是战争如何影响了人,影响了人的身体、生活、命运、灵魂,从而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质和时代特征的中国故事。

中国文艺虽然不能回避诸多不足,甚至也有过大量“抗战神剧”一哄而上的情况,但我们相信,有了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传统的底气和全球化的视阈,有了来源于强大自信的深刻反思力,中国的文学艺术就有着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

(摘编自赵启鹏《战争文艺的新时代品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问西东》等战争文艺作品相继登上热播榜首,表明战争文艺作品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

B. 改革开放初期战争题材的作品在一些方面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但其回望性的思考不能否定。

C. 中国经济层面上的繁荣与富足以及表现出的大国自信,使得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建立。

D. 中国的文学艺术只要有来源于强大自信的深刻反思力,就有很好的未来,“抗战神剧”可不必理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根据当前影视作品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一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二段总结不同阶段战争文艺创作的特点,意在说明战争题材作品的反思力越来越强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既从现实的角度阐明文化领域的变化,也从历史角度说明了文艺自我生长力具备的原因。

D. 文章由现象阐明观点,再回顾战争文艺的发展,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最后展望未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的情节、叙事、人物形象等特点以及关于信仰、生命和爱的对白都是引人注意的闪光点。

B. 战争文艺作品的反思性方面,《无问西东》要比《红河谷》更深刻,《无问西东》已达到包容悲悯的哲思之境。

C. 有了“推己及人”“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哲理反思就一定会深入。

D. 战争对人的身体、生活、命运、灵魂的影响,比牺牲精神、英雄壮举、战争的历史意义更值得战争文艺关注。

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的标志是“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C项,“中国经济层面上的繁荣与富足使中国呈现大国自信”与“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的建立”在文中是并列关系;D项,“‘抗战神剧’不必理会”错,原文“但却不应热衷于简单地表现胜利方的欢欣之情”。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A项,“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应为“中国战争文艺作品只有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自信力,才会产生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C项,条件关系推导错误,“就一定会深入”表述过于绝对。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20分)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去。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

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

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

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

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

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萧乾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5.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分)
16. 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6分)
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6分)
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
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2分)
16.三个事例。

(1)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2)“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3)“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6分)
17.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
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6分)
18. 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6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镜头
调进县新闻中心的第二天,县委宣传部邓部长就安排小米报道县委、县政府的访贫问苦活动。

小米兴高采烈地去了。

回来,小米摄制的新闻镜头很快出现在当晚的电视报道中。

小米自我感觉良好。

正沾沾自喜,家里的电话响了。

“小米呀,苏书记给贫困居民送红包的镜头拍得不错,可是,为什么没拍王县长呢?”邓部长心平气和地问。

“王县长没给贫困居民送红包呀。

”小米小心翼翼地回答。

“这是讲不过去的,”邓部长陡地提高了嗓门儿,“王县长乃一县之长,他既然去了,能拍不到他的镜头?”
“这——”
“不要申述了,你这是‘漏镜’,小米同志!”邓部长当的一声放下了话筒。

第二次报道义务植树活动,是在大河洲上种植欧美杨。

坑早挖好了,树苗也早已植入坑中,余下的事情就是挥锹填土。

县里苏书记、王县长等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活动。

小米吸取上次报道的教训,把所有县级领导都一溜儿摄入了镜头。

心想不会出岔子了吧,晚上也就安心地睡了一觉。

哪知第二天,新闻中心的胡主任就通知他进邓部长办公室了。

“小米呀,这次苏书记上了五次镜头,王县长四次。

还有,龙副书记二次,张副书记三次,马副县长三次,朱副县长二次……你说怎么回事?”没等小米坐下,邓部长劈头就问。

小米努力镇定了一下,然后认真解释说:“苏书记是一把手,王县长是二把手,所以……”
“就当你这个理成立,可是小米呀,龙副书记、张副书记、马副县长、朱副县长他们呢?他们上镜头的次数是按职位高低敲定的吗?‘歪镜’,典型的歪镜啊!”邓部长气得要拍桌子了。

小米察言观色,赶紧缩头乌龟似的出了邓部长的办公室。

不久,县里又组织县领寻深入偏僻乡村,帮助农民抢插早稻,积极开展支农活动。

春暖花开。

那天参加支农活动的各位领导也兴致盎然。

他们的裤腿和衣袖都挽得老高,一下稻田就你追我赶地开展抢插竞赛。

稻田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依然是小米负责新闻报道。

这次,他深刻反思了前两次失误的沉痛教训。

每位县级领导一律只上一次镜头,而且确保万无一失。

报道之后,立即有人打来电话,盛赞此次支农活动高潮迭起,壮观感人。

小米的心里好不快哉,他激动得要跳起来了。

万万想不到的是,邓部长竟会把他叫去,十分严厉地批评他:“怎么搞的?”邓部长脸色铁青,“苏书记竟然排在王县长之后,这是导向错误,‘倒镜’!”邓部长把桌子拍得山响。

宛如五雷轰顶,但小米还是畏畏缩缩地解释说:“那天的确是王县长插得最快,苏书记怎么也赶不上啊!”
“你个小米,还要不要讲政治,啊?”邓部长牙齿咬得格格响,“怎么就不对镜头作些处理?”
“邓部长,是苏书记提到了这事吗?”小米深知罪不可恕,只想弄清事情的原委。

“小米同志!”邓部长如坐针毡了,“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镜头关系到领导们的荣誉,荣誉啊!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
如同哽噎着一枚酸枣,泪水很快从小米的眼角滚滚而出,一滴滴,晶莹透亮。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将三次新闻摄制事件后小米的自我感受和邓部长的反映做对比,表现了小米在新闻专业水平上的不足。

B.小说以漏镜、歪镜、倒镜等三个镜头,凸现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不正之风,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C.小说对小米采用了心理描写,简洁而恰到好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单纯而无辜的小人物的同情。

D.“还要不要讲政治”的语言描写,具有讽刺意味,成功刻画了一个将“政治”庸俗化的官员形象。

E.小说结尾,小米的眼泪滚滚而出,是想到因为自己工作不到位,连累领导被批评,伤心自责而哭。

(2)小说中的“邓部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末邓部长说“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这句话在文中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小米”值得同情;有人认为,“小米”这个形象值得反思,应该被
批评。

你同意哪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D项3分,B项2分,C项1分,A、E项0分
(A.这一系列对比,是为了表现邓部长以官本位思想指导新闻,而不是批评小米的新闻专业水平。

错误。

B.本项是对全文主题和构思的梳理,正确。

但因较明显,故给2分。

C.小米的形象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无辜”。

D.本项是对语言描写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给3分。

E.小米的眼泪是委屈的泪。

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但是却无法被认可,感到委屈。

错误。


(2)①官本位思想严重,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

②可悲可怜人物形象。

他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工作的意义拴在了唯领导是命之上,并且也屡遭批评。

(每点3分,共6分。


(3)①回应了小说前面的情节,解释了邓部长批评小米的原因。

②更好地塑造了“邓部长”的形象,凸显他对领导的唯命是从。

③反映了当时的官场庸俗之风。

三次批评,根据邓部长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不同的领导对他提出的。

这表明具有官本位思想的领导不是个别现象。

(每点2分,共6分。


(4)答案一:
我认为小米值得同情。

小米刚刚开始工作,满怀对工作的热情,积极认真。

第一次采访,他是“兴高采烈地去了”,被邓部长批评后,他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都会特别用心去注意、改正。

他很单纯,完全不懂得新闻中所谓的“政治”。

小米开始报道新闻时,完全没有邓部长所要求的“政治意识”,只是基于新闻事实去呈现。

但是却在现实中屡屡受挫,非常值得同情。

答案二:
我认为小米应该被批评。

小米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在“新闻”与官本位思想的冲突中,从未想过质疑、反抗,而是一味顺从。

面对邓部长的批评,他没有质疑,没有尝试过抗争。

他的努力与积极都是用在如何迎合领导的口味上。

可以想象,多年之后的小米,将会是第二个“邓部长”。

(8分。

其中观点2分,具体理由3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

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

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

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毁淫祠三十余所淫:淫靡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中
C.以旌其直旌:表扬
D.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昏:模糊
5.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

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

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3
分)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3
分)
(3)(课本翻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3分)
参考答案:
4.A (淫:过多)
5.D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参考译文:
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

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

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张养浩从来都不放弃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

(张养浩)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独自读书。

山东按察使焦听说了这件事,推荐他为东平学正。

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

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

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

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

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

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

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

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

”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

就赏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派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

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

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

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

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

童稚不戏弄。

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

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

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

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

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

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

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

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

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于是秋毫无犯。

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

”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

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

”遂用之。

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

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

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

桧恶之。

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桧大怒。

明日,光丐去。

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

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

”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

越四年,移琼州。

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

论文考史,怡然自适。

年逾八十,笔力精健。

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

至江州而卒。

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