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什么是大数据,迄今并没有公认的定义。
从宏观世界角度来讲,大数据是融合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纽带,因为物理世界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有了在信息空间中的大数据反映,而人类社会则借助人机界面、脑机界面、移动互联等手段在信息空间中产生自己的大数据映像。
从信息产业角度来讲,大数据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劲推动力。
相较于传统的数据,大数据具有体量大、速度快、模态多、难辨识和价值大密度低的特征。
但大数据的主要难点并不在于数据量大,因为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扩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量大带来的挑战。
其实,大数据真正的挑战来自于数据类型多样、要求及时响应和数据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程学旗等《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材料二:
“神威·太湖之光”,系统采用全国产处理器构建,峰值性能每秒超过12.5亿亿次,是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
2017年,共有五项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入围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的提名,其中两项获奖,这是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近年来最重大的突破。
“神威·太湖之光”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神威·太湖之光’有着大数据应用的天然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说。
超算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检索、计算、分析能力,而现在的大数据应用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密切结合,“神威·太湖之光”将为二者深度融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将是一所‘人工智能’大学。
”科学家张晖这样描绘未来。
他说,这所大学的学生并不是人类,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
在超算的“培训”下,智能机器人将拥有独立思考的“头脑”。
比如医院的CT机可以代替医生去诊断分析病情,通过大量数据的计算,选择最优解决方案,甚至比人做得更好。
(摘编自过国忠《“神威·太湖之光”,入选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马雪梅、顾庆赞《超算,开启人
工智能新时代》)材料三:
大数据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巨量可利用的碎片资源。
大数据时代的资源环境被寓意为一堆杂乱无章、排列无序的知识碎片。
面对无限碎片信息构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资源应用模式被打
破。
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复杂多变的大数据环境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上网人数迅猛增加,因而带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
大量的网民组成了微资源开发的主力军。
在网络世界里,专家、学者、普通大众、政府官员之间消除了权威界限。
人人都有言发,创造了互联网领域巨量的微资源。
这些微资源相对于书籍报刊等,其资源间是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的碎片知识,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知识的获取。
在一些专业学科领域,诞生了专业开发团队,他们开发了“微课”“微视频”等大量微资源。
这些资源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
大数据时代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新媒体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条件。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期,总有一种媒体占主导地位。
”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是指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等媒介。
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出现,为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利,使学习者过去无法利用的“闲置”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工作或生活之余,休闲或坐公交、地铁途中,利用移动媒体,学习者有意识的碎片化学习,久而久之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零碎时间”。
材料四:
大数据这股浪潮正在兴起,人民大众的经济、交通、医疗、旅游、服务等方面的生活形态,都可能在互联网平台上展开。
目前,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最广泛。
京东通过建立PB级大数据平台,将每个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提高与用户的沟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了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内容的效果。
例如,针对用户不同的属性特征、性格特点或行为习惯,在他们搜索或点击时,网站将展示符合该用户特点和偏好的商品,尽力给用户提供友好舒适的购买体验,这就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效率,提高用户黏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网上购物时,页面总能很“神奇”地为我们提供最想购买的商品的原因。
大数据在公共交通、打车出行等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已初步展开。
很多人都有在寒冬户外苦苦等公交车的经历,如今出门前只需提前查询地图,就知道车辆多久能够到站。
交管部门可以将实时路况与百度地图大数据对接,依托百度地图的交通大数据,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客户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来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
利用大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以做到及时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领域也在逐步应用大数据。
我国部分省市正在实施病历档案数字化,以配合临床医疗数据与病人体征数据的相关分析,用于远程诊疗、医疗研发,甚至还可结合保险数据分析,用于商业及公共政策制定等。
北京市政府联合百度公司及其他智能设备商和服务商共同宣布推出的“北京健康云”项目,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实时展示,来报告流感、手足口病、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主要传染病动态,并预测未来传染病趋势。
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和个人方方面面的今天,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很多行业、企业实现其价值的最佳途径,大数据的应用也将会全面展开。
当然,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伴生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积极应对。
(取材于王承博、王轶辰、孙博洋相关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融合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类社会的纽带,大数据不但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B.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扩展可以缓解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及时响应和数据不确定性等挑战。
C.“神威·太湖之光”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检索、计算、分析能力,它将为大数据应用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D.未来,医院的CT机有可能代替医生诊断分析病情,这是因为CT机在超算的“培训”下会计算、懂决策,将拥有能独立思考、超人的“头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资源环境,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杂乱无章、排列无序的知识碎片。
B.由材料三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平民文化”的兴起,而“平民文化”造就了网络世界巨量的微资源,人们可以任意获取各种丰富的优质资源。
C.移动媒体的出现,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碎片化学习,能够大大增加知识获取的数量。
D.京东大数据平台,可以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的内容,而且能够为用户提供最想购买的商品。
3.根据材料四,下列关于大数据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情况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金融公司分析用户消费数据,评定用户信用等级及合理的授信额度。
B.游客通过手机“旅游数据在线”了解景点实时信息,来帮助规划出行。
C.利用大数据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重大问题。
D.“北京健康云”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实时显示,预测未来传染病趋势。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材料四,请结合自己生活经历,举出三则恰当的例子来论证大数据时代的便捷。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针
俗语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这只是关于励志的一个传奇的故事,实际上谁也不会真费那样大
的功夫去用铁杵磨针。
但是,回想起远古的人最初创制缝针的艰苦劳动,恐怕也就得有铁杵磨针的功夫。
在我国远古,现知年代最早的针,发现于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的居址中。
这是一枚长8.2 厘米的骨针,针锋锐利,并且尾部还挖有小针孔。
在当时的生产水平看来,是一件极精致的产品。
这证明在距今约5 万年以前,我们的远祖已经穿上了衣服,掌握了最原始的缝纫技术。
以后,在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常发现各种骨针。
它们的制法都是先将骨料劈成条条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磨光针身并加工出针锋来,这仍是当时一种极精细的工艺。
这些针有的一端有尖而另一端有穿孔,有的一端尖而另一端无孔,还有的两端都磨出针尖来。
大约第一种是缝纫用的,有孔可穿线;后两种则是用来作别缀用的别针。
因为骨质脆而易折,不很坚韧,在缝制皮衣等时,可能先用骨锥等穿孔,然后穿针引线,缝制衣服,和现在绱鞋的技法相仿佛。
到了商代,据说已经有了青铜制的针,但是用青铜铸造这样小的工具非常困难,所以普遍使用的还是骨针。
只有铁制的针出现以后,骨针才丧失了它的垄断地位。
铜针在后来的考古材料中也有发现,长沙的一座西汉墓里曾出土过一枚,长10厘米,有鼻。
西汉刘胜墓还出土有四枚金针和五枚银针,这些针的上端做成方柱形的柄,针锋各不相同,有尖,有钝,还有三棱形或卵圆状的,据专家考证,这是古代针灸用的医针。
早在山西侯马的东周遗址中,就出现了铁质的针。
到了汉代,铁针的使用就更是日趋普遍。
由于金属针的针身细小而坚韧,缝纫时用手指顶针容易戳破皮肤,就相应地出现了“顶针”。
讲究一些的顶针,常常用金、银来制造。
妇女平日贮藏缝衣针,常用针筒、针囊、针衣等物。
由于缝制衣服必须用针,而古来制衣又是妇女的工作,所以针线活做得好坏也常是评定女子巧、拙的标准之一。
这样就有了于每年七夕时穿针“乞巧”的风俗。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藏有一方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的铜版,上面除了代表刘家针铺的白兔商标外,还特别标出“收买上等钢条,造工夫细针”等语。
可见由于对钢铁机械处理和热处理技术的限制,直到宋代制针还是相当费工的。
只有掌握了冷作拉丝技巧之后,才能大量生产质量高、价格低的钢针。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锤锻》有一段记载:“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
先其末成颖,用小锤敲扁其本,刚锥穿鼻,复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
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
……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徤之。
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徤法云。
”这一方面详尽地说明了钢针的制造过程,同时反映出我国古代在钢铁机械处理和热处理方面的成就。
(杨泓《古物的声音》,有删改)
6. 下列对有关“针”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古代有种各样的针,从材质看,有骨针、青铜针、铜针、铁针、钢针等;根据功能看,有缝纫用的针,还有别针、医针等等。
B. 用青铜制作针比较困难,故而商代普遍使用的还是骨针,后来出现了坚韧的铁制针,脆而易折的骨针旋即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C. 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掌握制作骨针的技术,能制作缝纫用的骨针,但它脆而易折,用它缝制皮衣时,可能先要用骨锥来穿孔。
D. 制作工艺是影响针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记录了制作刚针与软针的区别在于“水火徤法”。
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铁杵磨成针”本意在于励志,告诉人们要成功得下苦功的道理,文中引用这一故事意在说明古代制针不是件容易的事。
B. 在针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辅助器物,如顶针、针筒、针囊、针衣等东西,也产生了“乞巧”之类的民俗活动。
C. 随着制针技术的迅速发展,铁针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专门的针铺,但是宋代制针依旧是相当费工的事。
D. 根据宋应星《天工开物》的相关记载,可以详细了解明代钢针的制造过程,出时也能了解我国古代有关钢铁处理的成就。
8. 文章涉及哪些具体的制针技术?这些工艺具有什么样共同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上溯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
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
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
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
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
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
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
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
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
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
“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
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
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
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
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落。
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
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
”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入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
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0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杜甫诗体现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作者引用它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述对象“中国人的战略文化”。
B.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心态,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
C.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的成功修筑,使得我国在古代军事战略上进可攻,退可守。
D.重农的古代中国人民物质无需外求,而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却只能靠战争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方式。
中间三段从三个方面并列展开,阐述了中国古代出现这种战略文化的原因。
B.第二段中,作者为了说明“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这一论题,运用了对比论证。
C.第三段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引用论证,引用了很多名人名言,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具有“和合”思想。
D.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国家会走向灭亡正好印证了“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这句话。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所以游牧民族、海洋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的战略文化有所不同。
B.很多大国崛起时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但是常常事与愿违。
C.中国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是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
D.在自卫反击战中,中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入对方腹地,但战后都主动撤回,根本原因是吸取了大国灭亡的教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王勃,宇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時,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①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
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
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
始,裴行俭典选,见剧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
”至是语验。
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动及助皆坐诛。
神龙初,诏复官。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
居父忧,毁骨立。
服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选自中华书局《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注]①痵:同“悸”,因受惊吓而心跳加速。
②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13.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在取名之后随即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B. “左迁”即贬官、降职。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唐宋明清尊左。
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
C. “第进士”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 “服除” 即除去丧礼之服。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的规格,故亲族中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才华早露,少年得志。
麟德初年,他向巡行关内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参加朝廷策试被定为优等。
B. 王勃被罢官之后,客居剑南。
他曾登上葛愦山远眺,满怀感慨地想到诸葛亮的功业,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C. 王勃才能出众,招人嫉妒。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虢州参军任上,王勃因才华太突出而被同僚属官嫉妒。
D. 王勃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王勃先是被高宗怒逐出府,之后又因杀死官奴差点被处死。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②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黄山谷游云居作
苏轼
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
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
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
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
【注】云居即今江西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
诗作于元丰年间(1078-1085)“乌台诗案”后。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