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运动员巅峰期运动寿命延长的心理因素分析-运动心理学论文-体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运动员巅峰期运动寿命延长的心理因素分析-运动心理学论文-体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格言激励着运动员积极进取、超越自我,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很难长时间维持在巅峰状态;后起之秀的追赶、训练伤病的积累、心理疲劳等因素,会使部分优秀运动员萌生退意或不得不退役。

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时间漫长、过程艰辛且投入巨大,运动员过早退役,无疑对各种资源都是一种浪费。

因此,进一步开发和挖掘优秀运动员的人力资源,延长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使用期,既能促进运动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又能降低培养成本,从而促使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以最大拓展和延伸。

有关运动寿命的概念,广义而言,是指运动员从事运动生涯的全过程,即包括启蒙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专项训练阶段(即最高竞技水平获得阶段)、最高竞技水平保持阶段;狭义而言,是指运动
员达到最高运动成绩后即巅峰期(或最高竞技水平保持阶段)的一段运动生涯。

本文所探讨的运动寿命为狭义上的运动寿命,即优秀运动员巅峰期的运动寿命。

美国学者格鲁波说:对初中级运动员来说,80% 是生物力学因素,20% 是心理因素;高级运动员则相反,80% 是心理因素,20% 是生物力学因素。

可见,心理因素对延长优秀运动员巅峰期运动寿命的重要性。

因此,本文尝试从心理韧性、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运动智力、信念和人际关系 6 个方面,探讨延长优秀运动员巅峰期运动寿命的心理因素。

1 心理韧性与运动寿命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面对丧失、困境或逆境时的有效应对与良好适应。

目前,有关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分为特质论、结果论和过程论3 派:以Connor 和Daaidson为代表的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的能力或特质的特质论;以Masten 等人为代表的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高危后的积极结果的结果论;以Richardson 为代表的韧性是压力、逆境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
用的动态过程的过程论。

心理韧性是促使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心理品质。

心理韧性强的运动员即便遭遇困境也能出色地发挥技战术水平,且能勇于迎接挑战,积极调动情绪,灵活应对压力甚至反败为胜。

例如,在2008 年奥运会女子10 m 气手枪预赛中,中国运动员郭文珺排名第二,而俄罗斯选手帕杰琳娜以391环的成绩创造了新的奥运会预赛纪录。

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郭文珺的心态并未受到影响,她下定决心要在决赛中反超对手。

决赛中,面对帕杰琳娜的步步紧逼,郭文珺接连打出10.7 环、10.8 环的好成绩,最终以492.3 环的总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并夺取金牌。

又如,现年37 岁、被誉为篮坛移动长城的王治郅至今仍活跃在篮球场上。

作为中国男篮队年轻的国手、中国登陆NBA 第一人,异国之旅似乎成为王治郅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开始。

2001 年,与达拉斯小牛队签约,开启了NBA 之旅;2002 年,转投洛杉矶快船队;2003 年11 月22日,与洛杉矶快船队解约,而后与热火队签约2 年;2006 年,结束NBA 之旅。

但是,王治郅的篮球道路并未就此结束。

在NBA走马灯似的经历并未挫败他,回国后王治郅依然奔波在各种赛场上,世锦赛、亚锦赛、奥运会用他的坚韧谱写一个时代的
篮球情怀。

心理韧性弱的运动员则难以应对压力、战胜困难,很难发挥应有的技战术水平,甚至可能通过、侵犯或以牙还牙的方式应对压力和保护自我。

例如,在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决赛中,由于对方后卫马特拉齐的侮辱,齐达内愤怒地用头撞向马特拉齐,被红牌罚下,少一人的法国队也与冠军失之交臂。

这是齐达内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也是他几近完美的足球生涯的一大遗憾。

心理韧性中等的运动员面对困境、应对压力时,可能出现拒绝接受现象和逃避式防御反应。

显然,在竞技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能否有效地应对压力、战胜挫折并最终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韧性。

而对于长期承受着巨大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老运动员来说,如果心理韧性仍处于中、弱层面,则更难应对日后更为艰苦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

因此,如果能够使一些心理韧性处于中、弱层面的优秀运动员形成强而有力的韧性系统,那么在困难或挫折来临之际,就能够积极调动资源,灵活处理压力,成功地摆脱逆境甚至反败为胜,从而创造韧而不折的奇迹.
2 成就动机与运动寿命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个体追求成功或成功地达到某种卓越水平的内在动力,是激发人们投入各种竞争的最基本
的原动力。

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2 种。

成就动机强的运动员会积极进行身心动员,勇于克服困难,乐意接受他人挑战,不过多计较外在的奖励,不过分苛求外界的条件,认真训练,全力以赴地追求成功。

例如,在职业网球联合会(ATP)世界巡回赛埃斯托里尔公开赛上,时隔23 个月后亮相红土赛事的阿根廷运动员德尔波特罗,以2 个6:2 横扫西班牙名将沃达斯科,夺得本赛季回归后第 2 个单打冠军。

赛后采访中德尔波特罗说道:尽管我的手腕并未完全恢复,但比赛时我完全不担心自己的伤势,这仅仅是点小伤痛,根本无法阻止我对胜利的渴望,对我来说,胜利比伤痛重要的多。

正因如此,德尔波特罗才能成为ATP 历史上第1 位在一年之内就赢下个人前4 个ATP 冠军头衔的球员,并且在2014年最新一期的ATP 排名中,位居世界第四。

而成就动机过强导致的太想赢怕输又往往适得其反,使运动员难以表现出应有的技战术水平,甚至比赛失利。

例如,奥运会冠军仲满在2013 年全运会击剑男子佩剑个人赛8 强战中,以14:15 爆冷输掉比赛。

赛后总结失利时,仲满认为自己心态出了问题:自己赛前就觉得本届全运会是最后一次个人比赛,无形中增加了压力。

我也想放轻松,可没办法,控制不住,太想赢了。

成就动机弱的运动员,往往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害怕挑战,焦虑水平高,不愿当众表现,挫折耐受力差,甚至不愿坚持训练,消极备战、懈怠或逃避竞赛。

例如,一些运动员把在一次奥运会或其他世界大赛上取得好成绩作为运动生涯的唯一目标,一旦功成名就,就很难再有继续奋斗的动力,缺乏远大理想抱负,对再创佳绩没有信心,唯恐遭到公众指责。

另外,一些优秀运动员达到高水平竞技状态特别是取得了佳绩后,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推崇下,认为已经达到了事业的高峰,对专项的热爱程度降低,不愿再付出努力,从而过早甚至在巅峰期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

不可否认,长时间的紧张训练和激烈比赛会使老运动员产生心理上的疲劳,甚至对继续参加比赛、创造优异成绩及获取荣誉的弱化或丧失。

因此,强化优秀运动员的成就动机非常重要。

3 自我效能感与运动寿命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行为活动能力的一种判断。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Bandura 指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在自我调控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涉及的不是工作或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任务或表现行为的自信程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坚定
不移的信念。

有关研究也证实,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确实是影响运动成绩好坏的一个因素,当运动员能力水平相当时,自我效能感高的运动员往往运动成绩更好。

在竞技运动中,高自我效能感是有效地应对压力、战胜困难并发挥技战术水平、获取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并且能运用和发挥具有的智慧和技能。

例如,中国着名网球运动员、亚洲首位大满贯冠军李娜执着于网球运动,在一次次或胜或败的比赛中蓄积起足够的自信,建立了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很好地实现了对自己情绪的管理,与之相对应的是其战绩步步提升。

在2011 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上,李娜克服伤病等不利因素,凭借高度的自信技压各路强手,勇夺冠军,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网坛新的纪录;2014 年,李娜第3 次跻身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并最终收获女单冠军。

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往往在压力面前表现出束手无策且易受惧怕和恐慌心理的干扰,以致关键时刻
难以发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可见,高自我效能感对优秀运动员坚持参赛和取得佳绩的重要性。

优秀运动员技战术虽已趋于成熟,但由于体能下降、后起之秀追赶及运动损伤等,若想发挥技战术和比赛经验的优势,更需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其面对训练和竞赛中的一系列挑战,进而再创辉煌。

4 运动智力与运动寿命
运动智力(sport intelligence)是一种特殊的智力。

Fisher 基于智力的概念认为,运动智力应体现命名与查找情境特征、搜索与探测任务线索、确认线索模式、短时记忆回忆、长时记忆回忆和决策6 个特殊要求。

Andreas Lindahl 根据Fisher 对运动智力的理解,将运动智力界定为阅读比赛、阅读自己、阅读他人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知觉能力和认知能力,如记忆过程与问题解决过程。

王洪彪和周成林基于国内外有关运动智力的研究成果,将运动智力操作性定义为具体运动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纵向而言,运动智力的结构可分为一般智力、运动智力、专项运动智力,而专项运动智力又可分为专门智力和即兴智力,专门智力负责熟悉信息的问题解决、即兴智力负责新颖信息的问题解决;横向而言,根据运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链条,运动智力的结构则包括
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推理等认知过程。

运动中的身体能力是运动智力的载体,运动智力处理的对象是运动情境信息,即在运动情境中阻碍运动员操作表现的即时限制。

运动情境不同,信息解决过程的相关因素也不同,因此,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竞技运动中,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激烈比赛中,运动智力是运动员知觉、注意、预判竞赛情境并及时而准确决策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NBA 比赛中,肖恩? 巴蒂尔是公认的高篮球智商运动员。

征战赛场13 年,为 3 支球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由于其在篮球场上既能读懂队友的想法,又能完美配合队友和统领比赛,被称为总统.而他的名言篮球比赛用的是脑子,不是身子;智商高的人赢得篮球比赛,身体素质好的人赢得田径比赛,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运动智力在篮球竞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又如,现役中国男排队伍中年龄最大、球龄最长的队员袁志,虽没有绝对强攻的实力但善于用脑子打球,不仅与二传配合得很默契,而且赢得了主教练的赏识和信任,并在世界大赛中获得充分的上场机会。

可见,超群的运动智力能帮助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并取得佳绩。

优秀运动员要想延长巅峰期运动寿命,更应充分发挥比赛经验优势和专家级的运动智力优势,
凭借优异的知觉、注意、思维、推理、预判能力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运动决策,弥补体能的不足和运动损伤的干扰。

5 信念与运动寿命
信念(belief)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和决绝态度。

没有信念人们就难有意志,更不会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

信念犹如人生前行道路的指南针,使人目标明确,并指引着人前行的方向,且为人的勇往直前提供动力。

信念以情感为要素,但仅仅有情感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性作为支撑,并以客观的事实为条件。

正确的信念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经得起理性的论据、逻辑的推断和事实的证明,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在各种证明和检验后愈发显得不可动摇。

坚定的信念一旦确立,就会对主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运动员坚定的信念就是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人生目标,相信自己经过努力一定可以练就实现某一目标的本领,相信自己能克服训练期和竞赛中的种种困难并最终取得胜利。

具有坚定信念的运动
员,能够为扞卫自己的荣誉或事业不惜牺牲一切。

坚定信念可谓蕴藏于运动员心中的火种,给予其无畏的勇气和无尽的力量。

纵观世界体坛,有很多优秀运动员用坚定的信念感动着全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例如,110 m 栏名将刘翔,是亚洲田径史上第1 位集奥运会冠军、室内室外世锦赛冠军、国际田奖赛总决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优秀运动员,其取得的空前成就与其坚定的信念不无关系。

其经典名言谁说黄皮肤的人不能跑在黑皮肤的人前面,我就要证明给他们看我的胜利说明,黄皮肤的运动员能够像黑人和白人跑得一样快我为黄皮肤的中国人、为亚洲人实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可以为亚洲人在世界田坛争取到一点位置,证明我们黄种人在短跑项目上也能击败欧美选手,就是极好的佐证和诠释。

又如,丘索维金娜是当今女子体操罕见的祖母级选手。

1991 年,她代表独联体夺得世锦赛女团和自由体操金牌、跳马银牌;1992 年她首次参加奥运会,摘得女子团体金牌;1996 年、2000 年和2004年,她代表乌兹别克斯坦 3 次参战奥运会;2008 年奥运会,她代表德国出战并勇夺女子跳马银牌;2012 年伦敦奥运会,37 岁的丘索维金娜第6 次站上奥运会体操赛场,她也成为奥运会历史上唯一一位参加过 6 次奥运会的女子体操运动员。

她之所以成为传奇,不单单是先后代表 3 个国家参加了 6 届奥运会,更因为她那感动世界的母爱。

当前半生的拼搏无法救助自己的儿子时,这位母亲再度出山克服众多困难参加比赛,而她坚持的动力只有一个--赢得更多的奖金为身患白血病的儿子治病。

一句你未痊愈,我不敢老去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回顾丘索维金娜走过的路,有感慨,有唏嘘,也有感动。

丘索维金娜曾说过一句话,值得所有运动员学习:女子体操运动员20 岁之后就很难继续,我已经参加这项运动25 年了,我依然如此爱它。

我喜欢训练、喜欢参加比赛,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坚持下去。

信念支撑她不断创造一个个奇迹,也向世人证明体操运动员的黄金时期并非仅限于15 ~ 25 岁。

可见,坚定的信念能打破常规,甚至突破极限,对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都能造成积极影响。

如果优秀老运动员能够拥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克服训练和比赛造成的运动损伤和心理疲劳的困扰,保持高昂斗志,从而延长巅峰期运动寿命,并再创辉煌。

6 人际关系与运动寿命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社会学将其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其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即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的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生活、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在物质和精神交往过程中
自然会产生、发展和建立起个人间直接互动的社会关系,包括运动员与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队友、观众以及家人的人际关系。

研究证明,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对运动员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与家人、队友等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更好地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运动员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会提高,并取得较佳的训练成效。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激发运动员潜能,使其产生更为积极向上的动力。

我国优秀跳水运动员吴敏霞连获雅典奥运会、奥运会、伦敦奥运会 3 届冠军,并积极备战2016 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

良好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为其获得冠军、卫冕成功及延续巅峰状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不良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例如,在2005 年田径世锦赛上,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刘飞亮发挥失常。

赛后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指出:刘飞亮今年成绩上升很快,2 个月前在美国普雷方丹田径精英赛上,跳出5.70 m 的个人成绩,将沉寂5 年的全国纪录提高了7 cm .但在本届世锦赛上,他因为与教练关系不和,甚至未能跳过5.30 m.又如,游泳名将孙杨,是伦敦奥运会冠军和男子1 500 m 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

身为公众人物却不断,与其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包括未能建立良好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不无关系。

可见,良好的亲人关系和师徒关系对优秀运动员坚持参赛和取得佳绩至关重要。

历经多年的训练和比赛,以及由此造成的运动损伤和心理疲劳,致使优秀运动员更可能表现出训练和比赛动机弱化甚至缺失,因此,更需要教练员、队友、亲人等重要他人的理解、包容、陪伴,更需要良好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队友关系、亲人关系等人际关系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彭杰。

从案例分析看中外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人文社会学因素[J]. 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54-156
[2]刘建和。

关于运动寿命的理论概述与主因透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3):13-18
[3]杨勇涛。

运动心理韧性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5):483-4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