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浅谈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教育素材和资源。
本文結合作者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的体认,谈谈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一点初浅体会,以求方家赐教。
标签:中学历史教学挫折教育体会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是人生的必须经历,挫折能使人们磨练意志,积累经验。
青少年不能有效的应付挫折时,不能缓解由此而引发的负面情绪时,这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及时调整心态,对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直面挫折,勇敢前进
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多以自我为中心,总认为“花该为我红,水该为我绿”。
但是遇到挫折就会逃避、退缩,不敢面对,这样,会使这些中学生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最终会导致他们无法正确面对人生。
人生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不断的成长,不断地前进,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片坦途,就如古人所说: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所以要在不断地前进中经历风雨,锻炼自己,磨练意志,走向成功的人生。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被殖民了一百多年,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之耻辱。
但是,我们中华儿女最终以血肉之躯构筑民族新的长城,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争得了民族的独立与自强,可以此事例来启示我们的学生,直面挫折,无论是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小到一个个人,总会遇到挫折,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如何去面对挫折,中华儿女直面西方列强的入侵,勇敢的去拼搏,用鲜血,生命换来了民族的独立,现如今,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坚持不懈,树立顽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可使青少年增强抵御诱惑的控制力,也使他们增强了克服消极情感的控制力,勇敢快乐的迎接挑战,迈向成功的彼岸。
而脆弱的意志力则往往使他们一事无成,如今社会生存竞争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更应让学生接受一些挫折教育的事例来树立他们顽强的意志。
但光有志向是不够的,要想成功,不仅要下定决心确定目标,而且要有达到目标的信心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
古人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
决心越大,信心越足,恒心越持久,就越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总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意志:首先要学生立志。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固然重要,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些学生连起码的目标也没有,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的方向。
所以不论是开
学初,还是学期中和学期末,我都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有能力完成的近期目标、学期目标等,有的甚至有周目标、月目标,并且督促学生能天天坚持,引导学生学会自查和同学之间的互查,力求养成习惯,而意志就在习惯中磨练出来了。
其次鼓励学生树立达到目标的自信心。
通过老师的适当帮助,使学生对自己确定的最近的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往往就能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要让学生能自己认识到,只要我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当然,有了志向和自信,还必须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学习中,恒心更是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最重要手段。
有恒心,就是有学习毅力。
如果缺乏恒心,半途而废,就将一事无成。
学习是一个漫长甚至对许多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尤其对于有着很大升学压力的中学生来说,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和永远不够用的时间,往往会使有些学生支持不住而中途放弃。
所以,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吃苦的准备。
组织学生学习古今中外凭借顽强毅力,最终取得巨大成就的优秀事例,比如:我们可以用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忍辱负重,写成史学巨著《史记》的事例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史实,教育学生在挫折之后坚持不懈、磨练意志。
还有中国的张海迪、美国的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四岁就双目失明的印度前教育部长塔哈·侯赛因等,学生可从这些伟大人物的事迹中明白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意志,使其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三、危机干预,承受生命之重
如今的中学生遇到挫折,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不爱惜生命的极端行为令人痛惜。
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教导学生热爱生命,刻不容缓。
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重“孝”道,从古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出发。
让学生理解先辈们不剪发,不伤害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从形式上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这是热爱生命的表现之一。
但也要用舍生取义之事例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如屈原,文天祥,史可法,以及许许多多的抗击西方列强的民族英雄的先进事迹,来说明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再如,司马迁的人生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重于鸿毛”要死得其所,死的光荣,这才是生命的价值,要珍爱生命。
5.12大地震我们都经历了,在灾难面前生命太渺小了,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勇于面对挫折,在挫折中锻炼意志,用坚强的意志滋养生命之花,让它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