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城市地理学》第六章 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材料
城市规模分布模型的应用——以珠江三角 洲城市群为例叶玉瑶[1,2] 张虹鸥[2]《 人文地理 》
摘 要: 城市规模分布定量研究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础 性研究工作,它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 合理地确定城镇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应用城市首位律、位序-规模律、基尼模型对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指出了应用这些模型过程中 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包括模型的运用范围、理想值、 相关性、城市规模基础指标的选取等等。该研究 旨在解决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定量研究中的一些问 题与困扰,以期能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位序-规模分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可以根据q判断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特征,一般 以q =1为理想状态, q >1为分散状态, q< 1 为集 中分布。 在规划确定合理的q值和总区域城市人口后,可 以用区域分配法得到各序列城市的人口,作为区 域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参考。
第2年代到 70 年代之间,西方曾经热烈讨论过城市最佳规模 的 问题。我国在 80 年代也在讨论类似的问题: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重 点应该放 在什么规模的城市?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50年代未、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 镇; 1976 年 :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1980年改革开放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 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
杰斐逊的观察和发现对现代城市地理学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首位城市的概念已经被普遍使用。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 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
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首位分布。
按照位序-规模律的原理,所谓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 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贝里:被分为对数正态分布的 13 个国家中,既有西欧、北美很发达
的国家,也有亚非拉 的发展中国家;被分为首位分布的 15 个国家 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 家。它们之间并没有规律性。 贝里还检验过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关系,结果也 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尽管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共同性的发 现,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首位度大一定不合理,首位度小就一定合理。 人 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城市规模分布形成的机制。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在首位度应用中需要强调的是,首位城市和首位度的 概念被引入中国以后,原先的特定含义被淡化了。
有人把国家或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统称为首位城市, 有人为了说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在一个小区域, 甚至一个城市区域内部也计算首位度。 一些偏离原意的推广,若在国内“约定俗成”,也未 尝不可。但要避免在国际上产生误解。
阅读材料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实证研究 张涛 李波 邓彬彬 王志刚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 西部金融 》 West China Finance 摘 要:
城市规模分布是否合理一直是城市化问题的重要研究内 容。关于一国城市规模分布是否合理,目前国内外研究 文献主要集中在对齐夫分布(Zipff's Law)的验证和分 析方面。本文利用我国1984—2004年全国和部分地区的 城市人口数据对齐夫分布(Zipf's Law)进行了实证检 验。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城 市规模分布相对服从齐夫分布(Zipff's Law),但从90 年代后期至今出现了对齐夫分布(Zipff's Law)的明显 偏离。
丹麦100—11—9,
哥本哈根(84.3 万人)9 倍于奥尔胡斯(91 万人);
奥地利100—8—6,
维也纳(187.4 万人)12 倍于格拉茨(15.3 万人);
墨西哥 100—18—13,
墨西哥城(102.9 万人)5 倍于瓜达拉哈拉(18.4 万人)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
①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无疑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这是 和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发 育了数量庞大的城市, 国家城市体系由明显的大区级、省区 级和地方级的地域子系统共同组成分不 开的。在这样的条件 下,不可能形成很高的首位度。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 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主要反映我国 政治经济政策和经 济过程的不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较大。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 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 数有所回升。 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 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 实际规模比它们的理论规模小得多,从国家城市体 系的背 景上看,它们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阅读材料
长三角地区城市规模分布与上海的合理规模
靖学青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要:
根据测算,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典型的首位 分布,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城市人口首位集中度不断下降, 但首位城市的城市人口绝对规模仍然占到整个长三角 地区的30%左右。那么,首位城市上海的合理人口规模 究竟多大合适?各界为此争论不休。实际上,上海合理 的人口规模主要取决于其中心城市职能的多寡和力度 大小,即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及其腹地乃至全国 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其功能定位,到2030年上海需要 发展到2220万人(指常住人口),从资源供给来看上海 能够承载得起这一人口规模。
第八章 城市体系的 规模分布
城市首位律 城市金字塔 位序-规模法则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马克· 杰斐逊(M.Jefferson)1939年提出 英国100—14—13,
伦敦(820.4 万人)7 倍于利物浦(117.8 万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1980年和1990年城市金字塔1980年至1990年我国50100万人口的城市晋级为100200万人口的城市数目a10个b12个c14个d16个1980年城市数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rule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就叫位序规模律规模律
进入 80 年代,改革开放使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除了经济 高速 发展的原因以外,在行政体制上大量的县改市、乡改镇。10 年间, 新设市 244 个,使小城市的个数和人口数在全国城市规模等级结 构中的比重大幅 度提高。另一方面原有的特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回升,又有一批大城市进入 了特大城市,所以特大城市规模的人 口比重也有明显上升。城市规模结构上 形成了“两头升,中间降” 的马鞍形格局。形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一是 行政体制上的变 化,二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城市增长的互动作用在增强。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捷夫(G.K.ZiPf) 捷夫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一种理想状 态,已被很多人接受。 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上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 化: Pi 是第i 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 口;Ri 是 第i 位城市的位序; q 是常数。 捷夫模式是q=1 时的特例。 作对数变换后,则:
识,没有形成突出的首位城市,偏离了首位城市律。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验证
半个世纪后的验证:
表51 中的44个国家中,最大城市为第二位城市人口2 倍以上的原来有26 个,50 年后是27 个,数量几 乎没有什么变化。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
学术界一般习惯于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 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
首位分布好还是位序-规模分布好?
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城市的首位分布是和经济发展的低水平联系 在一起的。甚至有人说,经济不发达是造成城市首位分布的原因。 反之,经济发展是城市体系均衡发展的原因。 而一些实证研究,并未证明上述观点是普遍正确的。
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 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就叫 做位序-规模律。 ①1913 年奥尔巴克(F.Auerbach) ②1925 年罗特卡(A.J. Lotka) 1936 年辛格(H.W. Singer) ③1949 年捷夫(G.K.ZiPf)
课后复习

城市首位律; 首位城市; 首位度; 首位分布; 四城市指数; 十一城市指数; 城市金字塔; 位序-规模法则。
of the Primate City)
英国的自治领国家: 加拿大(100—77—30)、南非(100—80—29)、澳大利 亚(100—80—25)、新西兰(100—70—62)和印度 (100—79—44),它们的最大城市都只比第二位城市稍大
一些,可能是因为都把伦敦作为它们的首位城市了。
西班牙(100—91—31)、意大利(100—96—75)和一次 大战前的俄国(100—85—28),因为缺乏共同的民族意
城市金字塔
1980年至1990年我国50—100万人口的 城市晋级为 100 万人口的城市数目 第1 节—200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是( ) A.10个 B.12个 C.14个 D.16个
1980年城市数
中国1980年和1990年城市金字塔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金字塔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第1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
60 年代以前,我国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无论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中 的比重都是上升趋势,在城 市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中小城市 的比重在下降。
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情况相反,因这一时期国家投资重点放到中西部, 搞“三线”建设,大量城市 人口、特别是大城市人口“下放”农 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 地位受到削弱。“文革” 动乱使新设市镇的建制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有些小 城市在晋升为 中等城市的同时,没有新的小城市递补,因此相对而言,中等 城 市增长最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整个来说,这是一个城市 发展停滞、 萧条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