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第5单元世界现代史综合训练检测北师大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史综合训练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1月7日晚,右图军舰炮口对准冬宫,发出进攻的信号,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该事件距今(2017年)( )
A.80周年
B.90周年
C.100周年
D.110周年
2.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这说明了苏联当时( ) A.经济明显超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B.轻工业是处于完全停滞的状态
C.采取计划经济手段使其成就显著
D.一直坚持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3.“为适应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及任何专利或优越权。
”以上引文出自(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辛丑条约》 D.《联合国家宣言》
4.威廉·本内特在《美国通史》中写道:“数千年轻的男人临时居住在窝棚里,从事修建长途铁路的工程,虽然挣得不多,但他们的健康能够得到保证,重要的是有一种成就感。
”罗斯福新政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 A.恢复工业 B.整顿金融业
C.调整农业 D.兴办公共工程
5.《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首相张伯伦返回伦敦,向簇拥着他的人群高声宣布:“我们赢得了一代人的
和平。
”事实上,《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
A.延缓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B.加快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C.遏制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D.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6.战争海报被人们称为墙壁上的“武器”。
右图是中国抗日根据地在苏联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印制的海报《苏联送给希特勒的礼物》。
下列对它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希特勒在1942年被苏联军队击毙
B.中国出兵帮助苏联人民抵御德国侵略
C.莫斯科保卫战彻底击垮了德国法西斯
D.颂扬苏军胜利,表达反法西斯必胜信念
7.“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这一评论直接针对美国的( )
A.“军事结盟”政策 B.“冷战”政策
C.“科技立国”政策 D.“门户开放”政策
8.以研发电脑芯片而得名的美国“硅谷”今后可能因大力开发太阳能而成为“太阳谷”。
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重视( )
A.改善人民生活 B.发展跨国公司 C.发展高新工业 D.降低生产成本
9.[2017·淄博]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英国首相正式启动脱欧程序。
英国“脱欧”指的是英国退出( )
A.欧洲 B.欧元区 C.欧洲联盟 D.欧洲共同体
10.下表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是( )
时间战略计划评价
1955年《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以充分就业和经济自立为基本目标
1957年《新长期经济计划》出现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第一个高峰
196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经济进入有计划的高速发展时期
A.社会改革 B.适当的经济政策
C.美国扶持 D.朝鲜战争的爆发
11.下列属于二战后去殖民地化进程中赢得独立的亚洲国家是( )
①印度②巴基斯坦③纳米比亚④巴拿马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12.下列属于1991年苏联解体原因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苏联的发展
②斯大林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随着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各国在世界格局中能够占据有利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外交策略 B.综合国力 C.国际合作 D.军事同盟
14.如今人们“网上购物”“网上娱乐”“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得益于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第四次科技革命
15.下图中有一幅画是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一个小镇的激愤之作,是20世纪绘画中的珍品。
这幅画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受了几乎致命的打击……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
不仅如此,欧洲还被苏联和美国划分为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只有走联合之路。
于是,从经济上的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
——《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1986年共同体的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6万亿美元……共同体代表西欧,已成为西方世界美、欧、
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世界史·现代史编》
(1)材料一中欧洲“从经济上的煤钢联营入手”指什么?(2分)据材料一,归纳促使西欧启动联合进程的主要因素。
(4分)
(2)材料二中“共同体”指的是哪一组织?(2分)据材料二,概括其经济发展状况。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西欧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和启示。
(3分)
1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之路】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年—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是对苏俄什么政策的评价?(2分)请说出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政权变化】
(2)俄国通过哪次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2分)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2分)
材料二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
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大国崛起》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此事件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5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掌握情况。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1月7日晚”“冬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其发生在1917年,距今(2017年)100周年。
2.C [解析] 由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28年—193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处于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时期发展经济的手段是实行五年计划,即采取计划经济手段。
3.B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引文出自《九国公约》。
4.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时期,为了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内容包括修建铁路、高速公路、水电站、植树造林等。
5.B [解析] 《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助长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D [解析]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同时也鼓舞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中国,为此中国抗日根据地印制此海报,表达反法西斯必胜信念。
7.B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人道主义动机”“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属于美国“冷战”政策的一部分。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说内容与高新技术有密切关系,故选C项。
9.C
10.B [解析] 由表格中的关键信息:《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新长期经济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知,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是适当的经济政策。
11.A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去殖民地化”“亚洲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属于二战后去殖民地化进程中赢得独立的亚洲国家,纳米比亚属于二战后去殖民地化进程中赢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巴拿马属于拉丁美洲国家且不符合二战后去殖民地化进程中赢得独立的国家这一条件。
12.D [解析] ②③④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符合题意。
不是马克思主义不适应苏联的发展,而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①说法错误,可排除。
故选D项。
13.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综合国力是各国在世界格局中能够占据有利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14.C [解析]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方向。
人们在互联网中可以在线购物、阅读新闻报道等,互联网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因此,“网上购物”“网上娱乐”“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15.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蒙娜丽莎》,B项是《向日葵》,C项是《记忆的永恒》,D项是《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一个小镇的激愤之作,选D。
16.(1)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分)二战的打击(欧洲的衰落);冷战的影响。
(4分)
(2)欧洲共同体。
(2分)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6万亿美元;成为西方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4分)
(3)从对抗走向联合。
启示:对抗俱损,联合双赢。
(言之有理即可)(3分)
17.(1)新经济政策。
(2分)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分)
(2)十月革命。
(2分)1922年。
(2分)
(3)苏联解体。
(2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