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料(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产。

3、社会⽣产中最活跃最⾰命的因素是:社会⽣产⼒。

4、⽣产⼒⾃⾝内在发展的根本动⼒是:构成⽣产⼒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盾和⽭盾的不断解决。

5、⽣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6、社会⽣产关系的基础是:⽣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式。

7、⽣产⼒和⽣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构成:社会⽣产⽅式。

8、经济规律产⽣和发⽣作⽤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定的社会⽣产⼒与社会⽣产关系的状况。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BCDE)
A.即⽆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的
C.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D.是研究社会⽣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DE)
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
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
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
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3.⽣产⼯具:(BCD)
A.是社会⽣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B.在⽣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
C.是社会⽣产⼒发展⽔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
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E.在⽣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4.⽣产⼒:(ABCDE)
A.是⼈们⽣产物质资料的能⼒
B.表⽰⼈们改造和征服⾃然的⽔平
C.反映⼈和⾃然界的关系
D.包括⼈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E.是社会⽣产中最活跃最⾰命的因素5.社会⽣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产关系体系是(ABCD)
A.⽣产(直接⽣产过程)关系
B.分配关系
C.交换关系
D.消费关系
E.借贷关系6.⽣产资料所有制是:(BCDE)
A.⼈们进⾏物质资料⽣产的结果
B.⼈们进⾏物质资料⽣产的前提
C.社会⽣产关系的基础
D.社会⽣产关系性质的⾸要标志
E.通过⽣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得到实现的7.在⽣产⼒和⽣产关系的对⽴统⼀关系中:(ADE)
A.最根本的⽅⾯是⽣产⼒决定⽣产关系
B.最根本的⽅⾯是⽣产关系决定⽣产⼒
C.⽣产⼒对⽣产关系有重⼤反作⽤
D.⽣产关系对⽣产⼒有重⼤反作⽤
E.⽣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8.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ABCD)
A.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和发⽣作⽤
B.任何经济规律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变化
C.⼈们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
D.⼈们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E.⼈们不能认识和利⽤经济规律
三、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劳动:是有劳动能⼒和劳动经验的⼈,在⽣产过程中的有⽬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们把⾃⼰的劳动加于其上的⼀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的对象。

4、劳动资料:⼜称劳动⼿段,是⼈们⽤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产⼯具。

5、⽣产资料:是⽣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物质⽣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6、物质资料⽣产过程:是⼈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段)在⼀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类⽣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7、⽣产⼒:是⼈们进⾏物质资料⽣产的能⼒,反映⼈和⾃然界的关系。

8、⽣产关系:是⼈们在物质资料⽣产和再⽣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称经济关系。

⽣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9、⽣产关系体系:是⼈们在社会⽣产总过程中所建⽴的⽣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社会⽣产⽅式:是⽣产⼒和⽣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

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2、⽣产资料所有制:即⽣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们在占有⽣产资料⽅⾯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产劳动者同⽣产资料的结合⽅式。

13、经济基础:是⼀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是建⽴在⼀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四、简答题:
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定⽣产⼒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产关系,是⼈们在社会⽣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产关系体系。

③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经济运⾏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以物质资料⽣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社会⽣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类物质资料⽣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因⽽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先要研究物质资料⽣产。

②物质资料⽣产是⼈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类要⽣存和发展,⾸先要有⽣活资料,⽽⽣活资料是通过物质资料⽣产过程⽣产出来的,因⽽物质资料⽣产是⼈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的研究要以物质资料⽣产作为出发点。

③物质资料⽣产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类社会只有在物质⽣产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政治、⽂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等活动的存在和发展。

物质产品⽣产是精神产品⽣产的基础。

正因为物质资料⽣产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物质资料⽣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
答:①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

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门代表⽆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是⼀门揭⽰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产阶级利益同⼴⼤劳动⼈民的根本利益是⼀致的;同社会发展⽅向是完全⼀致的。

1.4 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

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②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

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劳动⽣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经济体制改⾰,都具有借鉴意义。

1.5 ⽣产⼒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①⽣产⼒的涵义。

⽣产⼒是⼈们⽣产物质资料的能⼒,它表⽰⼈们改造⾃然和征服⾃然的能⼒,反映⼈和⾃然界的关系。

②构成⽣产⼒的因素。

⽣产⼒由⼈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

⼈的因素是指有⼀定⽣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

物的因素是指⽣产资料,它是⽣产中的客体要素,是⽣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在⽣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的是⽣产⼯具,它是社会⽣产⼒发展⽔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1.6 科学技术为什么是⽣产⼒?
答:①科学技术是⽣产⼒的涵义。

科学技术是⽣产⼒,是指当科学技术运⽤于⽣产时,便成为⽣产⼒。

⽽且⽣产⼒越发展,科学技术这⼀因素的作⽤越重要。

科学技术越是⼴泛地运⽤于⽣产,越是深刻地渗透到⽣产⼒的要素中,就越能提⾼⽣产⼒的⽔平。

当代发达国家⽣产⼒的发展,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

在当代社会⽣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产⼒。

②科学技术渗透在⽣产⼒各因素之中。

⽣产⼒的各构成因素都同科学技术密切联系。

科学技术渗透到⽣产资料和劳动⼒中,会引起它们的优化。

如新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提⾼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可⾰新、创造出新的⽣产⼯具,提⾼⼈们
改造⾃然和征服⾃然的能⼒;可扩⼤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益优化;可改进和变⾰⼯艺过程,有⼒地促进社会⽣产⼒的发展。

1.7 什么是⽣产关系和⽣产关系体系?
答:①⽣产关系。

⽣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们在物质资料⽣产和再⽣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②⽣产关系体系。

⽣产关系有狭义和⼴义之分。

狭义的⽣产关系是指直接⽣产过程中结成的⼈和⼈的关系,如企业中⼚长、经理、⼯程技术⼈员、⼯⼈等之间的关系。

但是,物质资料的⽣产过程不会停⽌于⼀次或⼏次过程之中,⽽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再⽣产过程,它包括⽣产(直接⽣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从⽽使⼈们在社会⽣产总过程中形成了⽣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的经济关系。

这就是⽣产关系体系。

⼴义的⽣产关系就是指包括⽣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产关系体系,它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8 怎样理解⽣产资料所有制在⽣产关系中的地位?
答:①⽣产资料所有制是⽣产关系的基础。

⽣产资料所有制指⽣产资料归谁所有,是⼈们在占有⽣产资料⽅⾯形成的关系,体现着⽣产劳动者同⽣产资料的结合⽅式。

⽣产资料所有制是⽣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决定着⽣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产关系性质的⾸要标志。

②⽣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

⽣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关系得到实现,⽽且后者对⽣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

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反之,就会对⽣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解的作⽤。

 1.9 社会⽣产总过程中的⽣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产总过程中有⽣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①⽣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

这种决定作⽤表现为:⼀是⽣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产什么才能分配、交换、消费什么,⽣产多少才能分配、交换、消费多少;⼆是⽣产的社会形式即⽣产关系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②分配、交换和消费积极反作⽤于⽣产。

所谓反作⽤,是指促进或阻碍⽣产的发展。

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产,就会促进⽣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产的发展。

在⼀定条件下,分配、交换与消费对⽣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决定作⽤。

1.10 怎样认识⽣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规律?
⽣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的状况,是⼈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①⽣产⼒是社会⽣产中最活跃最⾰命的因素。

⽣产⼒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产中最活跃最⾰命的因素,社会⽣产的发展变化,总是由⽣产⼒的发展变化开始的,⽣产⼒发展到⼀定程度后,才有⽣产关系相应的发展变化。

②⽣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

⼀是不适合⽣产⼒发展要求的过时的⽣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产⼒发展要求的新的⽣产关系所代替。

⼆是新的⽣产关系也只有在适应⽣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才能确⽴和巩固。

三是超越⽣产⼒发展要求⽽⼈为地建⽴起来的⽣产关系,会阻碍甚⾄破坏⽣产⼒的发展,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

1.11 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
答:①经济规律和⾃然规律⼀样,具有不依⼈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和发⽣作⽤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变化。

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产⽣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

所谓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定的社会⽣产⼒与社会⽣产关系的状况。

第⼆,⼈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只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变化。

⼈们虽然可以创造某⼀种新的经济条件,也可以改变甚⾄消灭⼀种原有的经济条件,但是,⼈们的这种⾏为不是随⼼所欲的,必须根据⽣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规律的要求来进⾏。

②⼈们应尊重经济规律。

正因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

⼈们的⾏为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1.12 如何认识和利⽤经济规律?
答: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经济规律。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们在经济规律⾯前是⽆能为⼒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

相反,⼈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经济规律。

②认识经济规律。

认识经济规律就是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们对经济规律认识得越全⾯、越深刻,⾏动就越⾃由,就越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做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觉地熟练地加以运⽤。

③利⽤经济规律。

⼈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的,在于利⽤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利⽤经济规律是指⼈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制定经济⼯作的⽅针和政策,安排⾃⼰的经济活动,从⽽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的。

1.13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答:经济规律与⾃然界规律相⽐,有其⾃⾝的特点:①经济规律总是和⼈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们的活动⽽独⽴存在和发⽣作⽤的,⽽经济规律主要是⼈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②多数经济规律具有历史性。

⾃然规律⼤多是长久不变的,⽽绝⼤多数经济规律只在⼀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作⽤,因为经济规律只在⼀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和发⽣作⽤,⼀旦这种经济条件消失,这些经济规律就随之消失。

③在阶级社会⾥认识和利⽤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这是因为,经济规律作⽤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到某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所以
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五、论述题
1.1 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和发展的?
答: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独⽴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产⽣与发展⽽逐渐形成的。

16世纪进⼊资本主义时代,当时由于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个学派重商主义。

从17世纪中叶起,⼯场⼿⼯业逐步成为资本主义⽣产的主要形式,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应运⽽⽣。

进⼊19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盾开始尖锐化,产⽣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并逐步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

②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的同时,还产⽣了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抨击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盾⽅⾯虽然起过⼀定的进步作⽤。

但它把实现社会制度的变⾰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开明之⼠,终究是⼀种⽆法实现的空想。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

19世纪中叶,产⽣了⽆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是当时时代的客观要求,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的经济根源,揭⽰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解决了前⼈未曾解决的问题,使政治经济学发⽣了划时代的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发展的。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和发展的?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的条件和理论来源。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了⽆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产阶级作为新⽣产⼒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强⼤的⼯⼈运动的理论表现。

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它们当中的科学因素。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使政治经济学发⽣了根本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配物质资料⽣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

它第⼀次指明⽣产关系是⼀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次指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是物掩盖下的⼈与⼈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

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了资产阶级剥削⽆产阶级的秘密。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发展,⽽不是封闭的、静⽌的、凝固的学说,不能⽤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需要有⼤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回答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特别是⾯对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创建有中国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3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必须结合⽣产⼒和上层建筑来研究⽣产关系?
答:①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产⼒研究⽣产关系。

这是因为,⽣产⼒和⽣产关系是社会⽣产不可分割的两个⽅⾯,⼆者的有机结合和统⼀,构成社会⽣产⽅式。

在社会⽣产⽅式中,⽣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

⽣产⼒和⽣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产⼒和⽣产关系的⽭盾运动中来研究⽣产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弄清⽣产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的必然性。

②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结合上层建筑研究⽣产关系。

⼀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的辩证统⼀关系。

⼆者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和⽭盾运动中来研究⽣产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产关系变化和变⾰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才能适时地改⾰上层建筑,以适应⽣产关系发展的需要。

1.4 怎样理解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答:①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们进⾏物质资料⽣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和劳动经验的⼈在⽣产过程中有⽬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们把⾃⼰的劳动加于其上的⼀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的对象。

劳动资料⼜叫劳动⼿段,是⼈们⽤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产⼯具。

⼈的劳动是⽣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产资料,它是⽣产中的客观要素。

②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原因。

这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从⽽有普遍性的要素。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物质⽣产活动。

③劳动过程的其他新要素。

随着社会⽣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加⼊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

物质资料的⽣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类⽣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5 怎样认识⽣产⼒发展的动⼒?
答:①⽣产⼒具有内在发展的动⼒。

这种动⼒就在于构成⽣产⼒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盾以及⽭盾的不断解决。

这些⽭盾如⽣产资料特别是⽣产⼯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需要的⽭盾、劳动者未能掌握新的科技新的⼯具的⽭盾、新旧⽣产资料之间不配套和不协调的⽭盾、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和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在⽣产过程中互不适应不协调的⽭盾,等等。

⽣产⼒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在⽭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个⽆穷尽的过程,是推动整个⽣产⼒系统不断⾃我更新和发展。

②⽣产关系对⽣产⼒的反作⽤。

⽣产关系对⽣产⼒发展有巨⼤的反作⽤,它能推动或阻碍⽣产⼒的发展。

但是这种反作⽤只是⽣产⼒发展
变化的外部原因或重要的社会条件,⽽不是⽣产⼒发展变化的内因。

正因为⽣产⼒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因⽽当⽣产关系不适应⽣产⼒发展时,⽣产⼒并⾮完全停滞不前,⽣产⼒的发展并⾮完全依靠新的⽣产关系的推动。

1.6 ⽣产⼒与⽣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①⽣产⼒和⽣产关系是社会⽣产不可分割的两个⽅⾯。

⽣产⼒是⽣产的物质内容,⽣产关系是⽣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和统⼀,构成社会⽣产⽅式。

它们是⽣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的对⽴统⼀关系。

②⽣产⼒决定⽣产关系。

⽣产⼒的决定作⽤表现在两个⽅⾯:有什么样的⽣产⼒,决定有什么样或要求什么样的⽣产关系。

⼈类社会各种⽣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由⼀定的⽣产⼒发展状况决定的。

⽣产⼒的发展变化,决定⽣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先,⽣产⼒决定⽣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即⼀定⽣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产⼒的发展,⽣产关系会在某些环节或⽅⾯,出现不适应⽣产⼒发展的情况。

这就要求调整⽣产关系。

其次,⽣产⼒决定⽣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

⽣产关系必须⽽且只能适应⽣产⼒现有状况⽽发展变化,若⼈为过早地变⾰⽣产关系,超越了⽣产⼒状况,反⽽不利于甚⾄阻碍或破坏⽣产⼒的发展。

③⽣产关系对⽣产⼒有重⼤反作⽤。

这种反作⽤表现在:⽣产关系的变⾰同⽣产⼒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产⼒的发展;若⽣产关系滞后或超越了⽣产⼒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产⼒的发展。

④⽣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

⽣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归根结底,⽣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的状况。

⽣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的状况,是⼈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7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法?
答: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法。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对⽴统⼀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

运⽤历史唯物主义⽅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看做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

对⼀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的评价,要遵循⽣产⼒标准。

②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运⽤科学的抽象法,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法。

③逻辑⽅法和历史⽅法。

逻辑⽅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④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法。

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运⽤和借鉴现代⾃然科学的某些⽅法,如数学⽅法、系统分析⽅法,以及运⽤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法论。

同时还可借鉴和运⽤西⽅经济学中的⼀些⽅法,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法等。

1.8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多⽅⾯的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产阶级社会主义⾰命的强⼤思想武器。

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及⽆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的根源,揭⽰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和⽆产阶级⾰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旦和⼯⼈运动相结合,教育了⼈民,掌握了群众,就会产⽣巨⼤的⼒量,成为⽆产阶级社会主义⾰命的强⼤思想武器。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的理论基础。

它揭⽰了有关社会化⼤⽣产的某些⼀般规律,特别是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及其运⾏机制,它还揭⽰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且有利于我们在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觉制定和执⾏反映经济规律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针和政策,保证经济体制改⾰沿着社会主义⽅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造世界观的强⼤思想武器。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类社会从低级向⾼级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识⼈类社会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树⽴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的世界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