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大全
记叙文三类:写人、写事、写景物(小说、散文、新闻、寓言、童话)
记叙文表达方式:叙述、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象征、对比、烘托、铺垫、借物喻人、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
各种题型答题策略:
1、概括题:概括情节,概括感情变化,概括中心事件,概括主要内容。
锁定答题区间,概括要准确完整。
文中找直接答案,或者把间接答案做语言处理。
2、赏析题:赏析词语、句子、修辞句、细节描写句。
(手法+效果+目的+作者情感)
3、含义题:题目含义、句子含义。
打出表层义(字面义、文中情节)和深层义(人物心理、品质、主旨等)
4、作用题:含义+作用(位置作用、内容作用——和上下文内容关联,如铺垫、对比、照应、衬托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5、感悟启发题:对主旨的理解+自己的观点+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6、人物评价题:抓特征,如性格、品质、才干等
7、写作手法题:要点+分析
标题、线索
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提示内容)+深层含义(暗示中心)
拟标题: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以贯穿全文的线索为题
○3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事物为题
○4以主要人物为题
○5以特定环境为题
标题的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2交代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
○3设置悬念;
○4揭示或暗示主旨;
○5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
○7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线索的类型:
人物:以人物的某一特征、见闻、感受、事迹为线索。
《背影》
物品:以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为线索《羚羊木雕》
感情:以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或者感情变化为线索《荔枝蜜》
时间:以时间变化为线索《登上地球之巅》
地点:以地点的变化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事件: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社戏》
【多数记叙文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外(明线),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
】
找线索:文章标题、各段反复出现的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人物的见闻感受
记叙顺序
(1)顺叙,记叙的时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叙来写。
《蜡烛》《藤野先生》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再按顺序进行叙述(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3)插叙,由于内容的需要,插入有关的情节或时间,然后再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情节与情感: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情感变化(要求概括相关情节。
分析与情节相关的人物的心情、感受、心理、精神、品质等)
确定答题区域、内容划分段落,思考答案仿照答案中已有的文字填写答案:(主语一致性、句式一致性、词语色彩一致性)感情变化类的,若原文中有就用原词;原文没有就要先找到表达心情的句子,归纳总结(换位思考)
概括主要内容: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起因)做了什么(经过),结果如何(结果)
概括文章主旨:(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伏笔及其作用:1、什么内容为后文什么事件埋下伏笔。
2、什么内容对将要出现的什么事件做暗示。
3、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情节发展做铺垫。
重要词语: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先解释本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解释这个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品质(深层含义)
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修辞义:涉及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比拟义、讽刺义等。
理解含有修辞格的词语应该从修辞的本身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接待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词语的深层含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理解隐含义要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
4、情感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语句赏析,理解含义
(句中词语含义以及表达效果、修辞句的表达效果、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理解句子离不开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答题时要注意:
1、联系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注意把握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对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等)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那些信息。
4、看句子有无特定的表达方式。
议论句分析哲理,抒情句剖析抒发的感情;描写句分析其创设的意境。
5、理解句子含义,要说出表层义和深层义。
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巨资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做此类题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2、从结构上看作用: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
3、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及效果)如运用修辞手法、设置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情景交融、小中见大等,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
作用:内容上:○1开篇点题○2设伏笔、做铺垫○3深化中心○4点明主旨○5表达感情○6表现人物的特点等;结构上:○1承上启下○2总领下文○3总结上文
段落的作用:
开头段:统摄全篇,引领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
其他语段:呼应上文,形成对比,补充说明等。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为时间发生渲染氛围。
(2)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
(3)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
(事件的发生,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这样才会合情合
理,否则就会使人觉得很唐突,很不自然)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时正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甚至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5)设置伏笔,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年代等。
(6)暗示人物的命运。
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2)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
表达方式及作用:
1、抒情、议论
答题范式:表达方式+表达效果(要根据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
本段(本句)运用了X X表达方式,在记叙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记叙中抒情:抒发了作者X X的感情,引发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描写
3、记叙
4、说明
表现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伏笔、铺垫、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讽刺手法
1、象征:借物抒情,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加委婉含蓄,运用眼前之物衬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了本体XX的特征
3、对比: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的XX特征
4、借景抒情:
5、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X X性格、品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介精炼。
7、伏笔和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作用:①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②议论文:强化……论点。
③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情节更加生动感人
10、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语言的赏析:(本考点重点考察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
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
【赏析题的几种形式:赏析、点评、批注、说说表达效果、说说好在哪里、艺术手法特点】
①比喻: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的特点(样子),表达了作者XX之情。
②比拟:赋予XX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把XX人格化了。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表达了作者XX之情。
③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XX,表达了作者XX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④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XX,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⑤反问:更有力的强调了XX,语气更加强烈,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思考。
⑥夸张:强调(突出)XX,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⑦反复:突出表现了XX(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XX情感。
富有感染力。
⑧引用: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XX赞美了XX,抒发了XX的情感,增强了文采,点明了中心。
⑨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中心。
⑩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4、从情感角度鉴赏: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理、理中情等。
5、从语言的特点鉴赏: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6、从语言的作用鉴赏。
一般从内容、结构、或表达效果等方面考虑。
7、从语体的角度鉴赏:书面语与口头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2.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阅读丢了很多分。
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
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活掌握后做阅读题不再是难事。
下表是汇总出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和各位同学共享。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
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二)
3.
部编初一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总复习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方法(如何证明)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二、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
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
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
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不宜详细叙事。
否则会喧宾夺主。
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
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8、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9、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
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
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
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1)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②段“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一句的理解。
【答案】(1)采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对丝绸之路名称的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引用或引资料,通过说明魏晋时期玉石口服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从西向东运送玉石的事实,增强说服力。
(3)社科院考古所“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解析】【分析】(1)标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从语言角度分析,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从内容上分析,揭示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又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
(2)“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一句明显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准确地说明了第2段中的观点句“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或“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一句的前半句很好理解,难在对“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含意的理解。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分析出“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是指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章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故答案为:⑴采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对丝绸之路名称的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