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优秀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优秀10篇)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篇1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

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

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

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

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

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

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情绪好时大家没事,情绪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

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

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
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

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

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

”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

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

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

《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

“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

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

全是有好处的小故事。

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

这些资料能够为研究历史做参考。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篇2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内容精彩有趣,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内容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

你也和我一起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

成书时间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己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

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

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

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杨修用自己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

从这些故事中让我知道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篇3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单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价,让读者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

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客观的书,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物原本的样子,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几乎都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

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

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

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

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闲,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

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

然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

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

这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后要讲其中我最喜欢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

晋明帝的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近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


反复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

而后一次说长安远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吗?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篇4
整个暑假,我终于把那本超级后的世说新语给读完了,真爽,不过也挺累的。

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真的很多,有的长如龙,有的短如蚁,不过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你一个道理,虽然很枯燥,但它毕竟是一本好书啊,接着读吧!
作为一篇教育方面的书,刘墉的《世说新语》实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书籍,确实文如标题“新语”。

他用最朴实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小事件,小故事,而这些*都显示了他对教育的态度与思考。

读来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看了他的*,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对待孩子的那种态度。

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宽容”。

现在的社会主流文化早已不在倡导“严师出高徒”的方法了,那么作为老师或家长,到底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小孩子呢?刘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向。

我是个00后,在我还是个小屁孩儿的时候,常常听到外界对我们这代人的评价,例如:独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爷等等,总之大人们对我们充满了不信任。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篇5
孝,是一种境界,指的是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拥有对长辈的孝,就会拥有一些美名,如孝子等,读了《世说新语》,让我更加懂得孝之道,懂得那份亲情。

今天我读的是“德行第一”中的第9章,故事讲的是这样的一件事:王祥对后母也非常恭敬。

后母让王祥去守护李树,有时忽然刮风,王祥就抱着李树哭泣。

王祥一次在别的床睡觉,后母走去用刀砍他,恰好王祥去小便,后母只砍到被子,王祥回来后,求后母把他砍死,后母被感动了,于是像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同样被王祥感动,当王祥做出去求后母把自己砍死的决定时,是冒着多大风险去做的啊,如果后母没有被王祥感动,那么一位孝子,一位让人尊敬的孝子,就会死在后母的砍刀下,我想:如果我是王祥,遇到这样一条冷血的毒蛇,要么逃得远远地,要么自己好好侍奉她。

百事孝为先,王祥能对一个想杀死自己的后母那么孝顺,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爱护自己的长辈更加尊敬,更加孝顺呢?我们在长辈们给予的优良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怎能不感激,不回报呢?孝,是我们最好的回报方式。

孝,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世说新语》这本小说集,对孝之道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解释。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篇6
今天早上早读结束后,趁着妈妈还在做饭,我从书柜上把《世说新语》拿了下来,先从喜马拉雅上听了别人的范读,然后我把自己不会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妈妈的手机录的讲书。

我已经坚持讲《世说新语)六天了,今天我读了一篇小古文,讲的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看见之后并没有什么反映,继续刨地;而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又扔了。

之后又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面读书,
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然在认真的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看,等他回来之后管宁割开了席子与他分开并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过这一则小故事我们也发现了管宁,华歆这两名主人公对金子与热闹两件事的做法。

虽然面对金钱的诱惑都选择了放弃,但是华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强的管宁,谁能面对金钱而视为粪土呢?相信我们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宁一样。

在看书时听到一点动静就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这一点直接就说明了华歆当时在读书的时候心不静,这也让他与管宁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以后在挑选朋友的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好的书籍,里面全部都是一个一个富有满满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译,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篇7
暑假期间,我喜欢上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我被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简短的文字,蕴含了无穷知识,它让我眼界大开。

《世说新语》记述了魏晋人物言谈轶事,它是一本笔记小说。

里面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则。

多以人物评论、做人道理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为主。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雅量第六”中的一则小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只有七岁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经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

大家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果,把树枝都压弯了,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

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有人问他,他回答道:“树在路边,又结了这么多的果子却没人摘,这一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

当我
读这则故事,读到前半部分时,第一反应是,王戎怎么这么笨,有这么多的果子,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则故事读完的时候,我要为王戎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点赞。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见的“迷惑”。

可以根据事物的现象思考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看完这则小故事,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发生在三年级暑假期间的一个故事。

爸爸出差从海南回来,带回了一个大大的菠萝蜜。

我初见菠萝蜜时,只见它浑身长满了小疙瘩,又粗又长,像个长满“青春痘”的大冬瓜。

我边看边摇头,爸爸见我对它充满了“敌意”。

他告诉我,别看它长的丑,它的味道却特别的鲜美。

我头摇的像拨浪鼓,嘴巴里一直说着: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

可当爸爸打开它后,我的味蕾瞬间被空气中弥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

后来,我尝了一口,便从此爱上了它。

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千万不能光凭着外表或是现象,就急着去下结论,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时,一句话,也蕴含着大道理。

在“轻诋第二十六”中有这样一则: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

意思是:过去人们评论韩康伯说:“胳膊肘粗壮,但是没有什么刚气、骨头。

它从人的体格外貌上去轻视诋毁别人,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一种行为。

”这则小故事警世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的外型体貌上评论他人。

这样不但让别人“受伤”,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

生活学习中,一定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检查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更优秀!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读它。

它不但让我们能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和各种历史知识,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指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

最重要的是它还培养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爱上它——《世说新语》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对它爱不释手——阅新语、明事理!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篇8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后世之人对次书评价颇高,因其历史意义独特,文笔极佳,不仅是一本笔记小说,还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世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篇9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
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

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

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

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

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

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

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作文读世说新语有感篇10
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该通过自己的诚实、努力。

而华歆呢却总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非常羡慕,而把自己应该做的,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

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达到目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

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

“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生,我们上课时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学习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大量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席”一文来说,这篇*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锄地种菜。

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

其二是,两人在一张凉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但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门外凑热闹。

管宁于是割席和他绝交。

“学弈”这篇*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之一。

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看似在听,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要拿弓箭去射它。

即便两个在一起学习,效果却天差地别。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资质有差异,而是因为做事的专心程度不同。

《世说新语》中尽管都是一个个小故事,但是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让我们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