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发展调查与分析报告【物流仓储运输行业精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导言
外包被广泛认为是企业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已经成为企业取代传统、垂直一体化企业的有效、柔性化的经营组织形式(Elmutietal1998〔[1]〕;RazzaqueandSheng1998〔[2]〕;Rabinovichetal1999〔[3]〕),根据美国外包机构的研究,通过外包业务,企业平均能降低9%的成本,并能实现15%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Elmutietal1998),正是因为如此,外包管理已经广泛地运用于企业商业活动的各个领域,这其中物流业务的外包成为80和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商业外包领域。
中国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一直在致力于物流业务的外包和专业化服务,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活动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趋势,但是与此同时物流业务外包的程度和水平仍然比较低(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2002〔[4]〕),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传统的仓储企业转变而来,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难以提供“门对门”的一站式服务,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5]〕。
更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不能实现产业化、低消耗、高产出,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创造更多价值的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
所以,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通过各种政策性的引导和市场秩序的规范,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利用专业物流企业承担(国家九部委2004)。
然而如何评价我国近几年来物流业务外包的绩效,以及推动物流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首先,文章对物流业务外包等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决定物流外包发展和绩效的理论假设和模型,然后我们将描述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及样本框的情况,并用卡方分析进行检验,最后我们提出对中国企业推动物流业务外包的关键因素和本文研究的不足。
企业物流外包的关键因素——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物流业务的外包引起了产业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时一些学者也对物流外包,特别是中国背景下物流业务外包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物流业务外包之所以在90年代末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企业面临巨大的物流成本压力,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约56%的生产企业的产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5%-10%,大约33%的企业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5%以下,11%的企业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11%左右。
此外,从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比例看,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配送费用占采购成本占比例范围在2%-5%的企业最多,占所有企业的50%左右,其次为原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在2%以下的企业,原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10%以上的企业只占3%左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4〔[6]〕),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合理的组织和管理物流活动,很难真正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形成良好的竞争力。
而这其中广泛的物流业务外包,特别是与第三方物流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Jaafar,Rafiq,2005〔[7]〕)。
但是,在中国真正利用第三方物流,借助物流外包的企业比例较小,中国生产企业中,只有18%的原材料采购和16.1%的产成品分销物流是借助专业物流企业进行,此外,大约76.5%的商贸企业是通过自主物流来实现商品分销业务,只有5.9%是通过第三方物流进行(Shen2000〔[8]〕)。
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政府和各行业从90年代末大力推进物流业务的外包,促进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但是,第三方物流
的成熟和外包业务的广泛发展,不仅仅是形成货主企业的物流外包意识、推进物流业务的专业化,更在于如何从客户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物流外包的关键要素,使得中国的第三方物流能真正具备承担物流业务的高增值服务能力。
“外包”是一个组织通过协议将一项或多项业务交给专业第三方的战略决策(BrowneandAllen2001〔[9]〕)。
物流外包是供应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形式,从当今对物流外包绩效的研究看,大多数研究是从外包的动因、内容、与专业物流服务商的关系以及与服务提供商的类型和结构等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从物流外包的动因看,有很多研究表明有效的一项或多项物流业务的外包是由客户满意的潜在改善所驱动,包括时间、地点、成本效能等,其结果企业能更好的利用财务资源来发展核心能力(FawcettandFawcett,1995〔[10]〕)。
从外包的动因和所产生的效益上看,流程化业务的外包不仅能够加速供应链中商品和信息的流动,而且能够削减与资产相关的成本,以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MaltzandEllram1997〔[11]〕),特别是大多数反映西方管理背景的研究表明,物流外包的动因和绩效依次是成本削减、改善服务水准、增强运作柔性、集中核心能力、改善资产利用率和改善管理(Szymankiewicz,1994〔[12]〕;Boysonetal.,1999〔[13]〕,Fernie,1999〔[14]〕,vanLaarhovenetal.,2000〔[15]〕,PenskeLogistics,1999〔[16]〕),所以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能够帮助企业确立其有效的战略系统(Rabinovichetal.1999〔[17]〕)。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当今的中国企业,外包所能实现的绩效应该更多地表现在外包的直接效益上,而非产生的间接效益,这是因为中国的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服务尚不能满足供应链集成服务的要求,并且在社会整体外包程度不高,物流服务市场尚未完全健全的状况下,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帮助货主企业优化物流成本、改善管理,但是外包所能表现得直接效应会有所体现,为此我们假设:实现物流业务外包的企业会比从事自主物流的企业很少投资于物流设施等资产,并且相应的物流服务绩效会更为显着,但是在物流成本改善和管理改善方面不明显。
物流业务外包的管理过程中,还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即物流业务外包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物流业务都可以通过外包来解决(Millenetal.1997〔[18]〕),特别是关于分销规划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因此,与一般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外包业务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企业自建物流系统的动力下降,物流业务的外包与自建物流系统的愿望是并行不悖的。
在外包的内容方面,主要的外包业务类别包括运输、仓储、信息和其它增值业务(WildingandJuriado,2004〔[19]〕)。
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够外包综合业务,如订单处理、产品回收、流通加工以及运输规划等,那么企业就会因为整合客户分销流程以及客户订单而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Bucklin,1965〔[20]〕;LeeandTang,1997〔[21]〕),所以,高增值物流业务是企业外包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供应链中产品和信息的协调是企业外包战略的重要内容(Rabinovichetal1999),这是因为物流信息的协调能使企业更好地应对客户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客户忠诚和关系(Stock1990〔[22]〕)。
但是,也有的研究表明物流信息外包在外包中处于较低的程度,这与第三方物流愿意承担更多的IT业务形成鲜明的对比(WildingandJuriado,2004)。
对此,我们认为在中国物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更多的是一些基础性物流业务的外包,而高增值业务则相对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因为在物流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往往内容单一、运营成本较高,并且缺乏综合服务、整合资源的能力,而这些问题的克服正是我国物流外包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和结构上,很多研究认为物流业务外包的绩效实现取决于企业能否与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Knemeyer,CorsiandMurphy2003
〔[23]〕,Rabinovichetal.1999,Yim-YuWong,Maher,NicholsonandGurney2000〔[24]〕),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能通过整合物流业务实现良好的信息交流和低成本的服务,而且有利于建立起稳定的、长期的供应链运作机制(Knemeyer,CorsiandMurphy2003)。
这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既反映为企业运用物流供应商的数量,也反映在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物流合约维系的时间维度(Jaafar,Rafiq,2005)。
对此,我们认为在中国专业物流服务市场发展的初期,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市场尚不健全,服务提供商能力有限的状况下,不可能实现全部物流业务的单一外
包,而是多个物流服务商并用(当然在此过程中考虑到交易费用的因素,使用数量将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样不仅分散了物流外包业务的风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慢慢形成稳定的多元合作关系,为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企业外包物流业务的承担者数量是相对较多的,并且维系的时间正在变长。
不仅如此,由于专业物流服务商发展的非充分性,尤其是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的短期性,企业物流业务的承担者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即批发商物流、经销商物流、共同物流以及专业第三方物流同时成为物流业务的承担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中国物流市场的逐渐形成和发展,特别是中国政府从2004年以后,开始大力推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为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正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提出了中国物流业务外包发展状况的如下假设或判断(见表1):
表1中国物流业务外包发展的基本判断
领域假设假设内容和基本判断
物流外包的动因H1 实现物流业务外包的企业会比从事自主物流的企业很少投资于物流设
施等资产,并且相应的物流服务绩效会更为显着,但是在物流成本改
善和管理改善方面不明显。
H2 物流业务外包与自建系统的愿望并行不悖。
物流外包的内容和物流服务商的能力H3 中国目前物流业务的外包多是一些基础性物流业务的外包,而高增值业务则相对较低。
H4 我国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目前服务内容单一、运营成本较高,缺乏综合服务、整合资源的能力。
与物流承包商的关系和
组成结构H5 中国企业外包物流业务的承担者的数量较多,并且维系的时间都较长。
H6 企业物流业务的承担者具有多元特点,其中第三方物流发展较为明显。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调查通过各种渠道主要面向国内制造商、经销商、物流经营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的投放一共进行了四次,共发放问卷760份,最后回收199份,回收率26.2%,扣除内容填写不完整或明显有误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5.8%。
问卷大部分主要通过邮寄方式和现场填答进行,对于某些缺损信息,我们再次通过电话或面谈加以确认。
在这些有效样本中,所调查的120家企业中行业分布为烟草行业占15%,工业产品行业8.3%,日用消费品、食品行业占20%,医药行业5.8%,汽车机械行业5%,电子家电行业9.2%,石化行业占25%,物流行业5.8%,通讯行业5.8%;所调查企业的销售额规模小于1千万的占5.8%,1千万到3千万的占4.2%,3千万到1亿5千万的占11.7%,1亿5千万到3亿占15.8%,3亿以上占62.5%;企业业务类型方面,生产制造31.7%,生产制造与分销30%,批发分销26.7%,其它服务类
11.7%。
该样本面向了全国主要行业的企业,而且所在行业的主要企业基本上包括在样本中,大部分企业具有一定
的规模,且物流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中重要部分。
分析与检验结果
一.企业类型与物流业务外包的关系
物流业务外包的状况反映了物流高度化发展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利用外部社会资源的水准。
从调查企业的状况看,实施外包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47.9%,尚没有实施的企业占52.1%。
通过对行业、业务类型、规模和销售额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发现企业物流外包分布程度不受业务类型、企业规模以及销售额的影响,但是行业间的差异在α=0.05条件下较为显着(见表2)。
通过进一步对行业别的分析(见表3),可以发现外包程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汽车机械、工业品、物流、电子家电,这些行业利用社会性资源的程度很高,结合这些行业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些行业一般而言JIT经营(及时、准时送达)的要求相对较高,这与JIT经营是促使物流业务外包的重要因素的研究(RazzaqueandSheng1998)相一致。
表2不同企业类型与物流业务外包之间的关系
变量卡方值自由度显着性(P)
行业类别25.539 8 0.001**
业务类别 6.432 3 0.092
企业规模 4.932 6 0.553
销售额 2.632 4 0.621 **为α=0.05条件下显着
表3行业类型与物流外包的关系
行业类型有外包无外包
烟草
工业产品
日用消费品/食品医药
汽车机械
电子家电
石化
物流
通讯2
6
10
3
6
8
13
6
3
15
2
16
4
3
17
1
4
卡方值=25.539(p<0.05)
有效答卷=119
二.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动因与成效
随着社会化物流发展,企业物流管理应逐渐从对设施、设备的关注转向对管理体系和流程的关注,因此,对自身拥有物流设施的重视程度反映了物流管理社会化的发展程度,同时也能反映目前中国企业物流业务的成本压力。
为此,我们对从事物流业务外包和没有外包业务的企业在企业物流固定投资意向、相应外包业务效益满意度
(或预期满意度)、综合物流成本和管理改善的情况以及对自建物流体系重要性程度等作了非参数的卡方检验,如果显着性水平大于0.05,可以认为两组总体方差无显着差异。
首先,在物流固定设施投资意向方面通过李克特5刻度表来衡量企业的投资意愿,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见表4),两总体在在p=0.05条件下具有显着差异,没有实施外包的企业明显要比有外包业务的企业更强烈的投资物流资产;其次,在相应业务的外包效益满意度方面,同样存在着显着差异,即实施外包的企业明显认为外包产生的效益明显,没有外包的企业对外包效益的预期相对较低;与上述状况相反,在综合物流成本和管理改善方面,两总体在p=0.05条件下并不显着。
在自建物流体系重要性认识上,检验发现企业无论有无外包业务,其对自建物流体系的认识在p=0.05条件下无显着性差异,两类企业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自建物流体系愿望,这说明自建物流体系与物流外包之间不存在完全的替代关系。
表4实施物流外包和无业务外包企业的动因成效检验
动因绩效卡方检验
实施外包企业均值无外包业务企业均值
拥有物流资源和设施的重要性 2.96 3.67**
企业对外包业务效益(或预期效益)的满意度 3.60 3.16**
对产成品物流费用和管理的满意度 3.20 2.84
对自建物流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3.64 3.87 注:采用5刻度量表1=不重要、不明显、不满意——5=非常重要、非常明显、非常满意;*为p<0.10;**为p<0.05;***为p<0.01条件下具有显着差异
三.企业物流外包的内容和服务商能力
从回答有业务外包的57家企业的状况看,实施物流系统设计的企业只有14家(见表5),占全部样本企业的24.6%,物流信息管理业务外包的企业有21家,占样本总数的36.8%;仓储保管业务外包的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35.1%;中转运输外包的企业有42家,占样本总数的73.7%;市内配送业务外包的企业有24家,占42.1%;包装和流通加工业务外包的企业有10家,占17.5%;供应和成品分销管理业务外包的企业有3家,占总数的5.3%;代结货款外包的企业有3家,占总数的5.3%;库存控制外包的企业有1家,占总数的1.8%;运输协调与管理活动外包的企业有8家,占总数的14%。
而从回答无外包业务的56家企业看,在预期外包的物流业务中,物流系统设计占16.1%,物流信息管理占12.5%,仓储保管占12.5%,中转运输占25%,市内配送占16.1%,包装流通加工占7.1%,供应和成品分销管理占5.4%,代结货款占5.4%,库存控制为0,运输协调与管理占5%。
通过进一步对这两组的Mann-Whitney检验,两组数据的分布在P=0.05条件下没有显着性差异(p=0.119),这说明企业无论有无外包业务,其对物流业务外包的内容具有相同的看法和认识。
从上述抽样调查的结果看,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物流业务外包不仅比例比较小,而且外包的物流业务总体上仍主要是基础业务,如中转运输、市内配送、仓储保管等业务,而真正具有外包潜在效益的供应成品分销管理、包装和流通加工以及库存控制等方面外包的比例很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物流系统设计以及物流信息管理无论是从现有的外包状况还是预期外包的趋势看,都开始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这无疑说明当今中国企业已开始出现向一些高增值外包业务转化的趋向。
表5当前企业外包或预期外包的物流职能
实施外包企业的外包内容无外包业务企业的预期外包内
容
物流外包的内容频次占外包企业的比
重频次占无外包企业
的比重
物流系统设计14 24.6% 9 16.1%
物流信息管理
仓储保管
中转运输
市内配送
包装和流通加工
供应和成品分销管理代结货款
库存控制
运输协调与管理21
20
42
24
10
3
3
1
8
36.8%
35.1%
73.7%
42.1%
17.5%
5.3%
5.3%
1.8%
14%
7
7
14
9
4
3
3
5
12.5%
12.5%
25%
16.1%
7.1%
5.4%
5.4%
0%
5%
虽然中国物流服务市场在不断发展,但是物流服务提供商能否更好地满足委托企业的要求,提高服务水准,这决定了今后我国物流服务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调查企业反映的问题看,认为目前中国物流服务提供商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物流运作成本过高,提出该问题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75%,其次是信息管理和信息传递效率,认同该问题的企业占总数的62.9%,第三是服务内容单一,持该观点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43.1%,第四是服务态度较差,反映该问题的企业占总数的35.3%,第四是作业速度较慢,可靠性较差,认同该观点的企业占总数的33.6%,其他要素还包括作业差错较高(25%)、货损率较高(23.3%)以及需要增加物流网点(11.3%)。
通过对这些要素不同行业和业务类型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表6),可以看出对物流服务提供商现存问题的反映,只有作业速度(p=0.075,p=0.433)、货损率(p=0.070)、服务态度(p=0.081)三个因素受不同行业和业务类型的影响是微弱显着,其他因素均不受行业和业务类型的影响,亦即物流服务提供商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问题,反映了我国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一般规律。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得出我国目前物流服务提供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高级服务,以及良好的系统化供应链物流管理和资源整合。
表6不同行业、业务类型对物流服务商反映问题的非参数检验
指标检验值运作成
本
信息传
递效率
作业速
度
服务内
容
货损率作业差
错
服务态
度
作业网
点
卡方值
自由度
显着度(P)4.911
8
0.767
10.169
8
0.253
14.263
8
0.075*
9.285
8
0.319
14.464
8
0.070*
12.822
8
0.118
5.102
8
0.747
4.407
8
0.819
卡方值
自由度
显着度(P)1.472
3
0.689
2.744
3
0.433
6.556
3
0.087*
4.138
3
0.247
1.896
3
0.594
2.731
3
0.435
6.724
3
0.081*
0.890
3
0.828
?四.与物流服务承包商的关系与组成结构
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数量多少反映了我国企业运用物流服务公司的程度,在该项调查中,运用和曾经运用物流服务公司进行物流活动的企业有103家,占抽样总体的85.5%。
在运用物流服务公司的调查企业中,运用5家的企业占总数的30.8%,5家以上物流服务公司的企业占总体的23.3%,只有1家物流服务企业占总体的4.9%,运用2家物流服务公司的企业占总体的9.7%,运用3家物流服务公司的企业占总体12.6%,运用4家物流服务公司的企业占总体9.7%(见表7)。
从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运用物流服务公司的数目较多。
表7中国企业运用外部物流服务商的数目
服务提供商数目回答频次
5 占应答总数的比例
4.2%
1家
2家
3家
4家
5家
5家以上10
13
10
37
28
8.3%
10.8%
8.3%
23.3%
85.8%
有效回答数为103家企业
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专业物流服务的运用程度,我们不仅调查了企业运用物流服务商的数量,也考察委托企业运用物流服务公司的年限,从而以时间维度来间接反映中国企业物流管理意识的发展状态。
从调查企业的状况看,大部分企业对物流资源的运用在1年以上,其中1年以下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4%;1-2年的企业占总数的19.8%;2-3年占总数的20.8%;3-4年占总数的25.7%;5年以上占29.7%。
进一步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业务类型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发现企业运用物流资源的年限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见表8)。
但是,不同销售额规模的企业样本分布具有显着的差异,通过进一步对这两个因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284,对相关系数的检验双侧的P值小于0.01,可以看出销售额规模越大的企业运用物流企业的年限越长,这说明企业对物流运用的程度和时间是随着企业的经营业务的扩展而发展的。
表8不同行业、规模和业务类型的非参数检验
变量卡方值自由度显着度(P)
行业类别9.602 8 0.294
企业规模 6.382 6 0.382
业务类别 6.218 3 0.101
销售规模12.863 4 0.012**注:**为α=0.05条件下显着
在企业从事物流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运用的物流服务公司类型进行调查,能够更好地反映目前中国物流市场和物流经营形态的社会化发展程度,特别是物流专业公司的发展程度,亦即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的地位和认同程度。
根据对不同行业运用物流服务企业类型的交叉列联分析(见表9),在所有接受物流服务公司服务的企业中,运用批发商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占样本总数(这里指的样本总数为运用物流服务商的样本总数)的16%,运用专业第三方从事物流活动的占总数的36.8%,通过共建物流体系来实现物流活动的占总数的18.9%,采用经销商或其他形式的主体进行物流活动的占总数的28.3%。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运用第三方物流是一种重要的物流服务形态,无论从各行业在该形态所占比例,还是第三方运用占整个行业的比例都比较大,这说明目前各行业企业运用第三方的比例开始增强,第三方物流已逐渐得到了各行业的认同,这其中尤以通讯(71.4%)、物流(71.4%)、电子家电(45.5%)和日用消费及食品饮料行业(45.8%)最为特出。
共建物流也是目前企业运用和发展物流的一种形态,从调查企业的情况看,主要的行业有汽车机械(50%)、电子家电(36.4%)和医药(28.6%)。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企业运用物流的形态已逐渐社会化和多样化,其中第三方物流发展最为特出。
根据对交叉分组下频数分析的卡方分析结果(Chi-Square=30.065,p=0.183),卡方的概率值大于显着性水平(0.05),所以不能拒绝零假设,即不同行业类型对回答该问题没有产生显着影响。
这足以说明,这种社会化、多样化的物流发展形态在各个行业都反映的比较典型。
表9物流服务公司类型*行业类型交叉列联分析
结论与今后的研究。